课件30张PPT。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前身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创办的?北京大学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原因: 清朝沿用的科举取士
选拔人才已不适应近
代中国的需要;
开明官员主张学习西方,
改革教育洋务运动 的开
展和戊戌变法推动了新
式教育的发展。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原因: 清朝沿用的科举取士
选拔人才已不适应近
代中国的需要;
开明官员主张学习西方,
改革教育洋务运动 的开
展和戊戌变法推动了新
式教育的发展。一、新式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建立使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一、新式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建立使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一、新式教育的开端科举制的废除 背景:科举制已落后于时代,不能
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
以洋务大臣张之洞为代表的
开明官员对新式教育的发展。 1905年,在中国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五四运动使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涌现出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巨匠鲁迅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代表作:《狂人日记》
《孔已己》等 鲁迅的小说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影响巨大。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文学巨匠鲁迅 代表作:《狂人日记》
《孔已己》等 鲁迅的小说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影响巨大。美术大师徐悲鸿和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徐悲鸿:《愚公移山》
《六骏图》等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美术大师徐悲鸿和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徐悲鸿:《愚公移山》
《六骏图》等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美术大师徐悲鸿和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徐悲鸿:《愚公移山》
《六骏图》等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美术大师徐悲鸿和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美术大师徐悲鸿和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美术大师徐悲鸿和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 思考讨论: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有什么积极意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
1.他的译著很快传遍全国,“天演论”、“物竞”、“天择”等词语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语,他是( )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陈独秀
2.下列有关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技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著名思想家严复译著《天演论》
B.詹天佑在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C.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废除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D.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的代表作分别是《黄河大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
3.某学校的学生用话剧在表演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同文馆(1862年)刚创立时的一个情景,以下选项中符合该场景的是( )
A.校园里的男生都是短发 B.日本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人体结构
C.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 D.集会上学生都穿着整齐的西装校服
4.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B A C B 5.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6.下列属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黄石创办的企业是( )
A.湖北织布局 B.大冶铁矿 C.汉阳铁厂 D.大冶钢铁厂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民族战歌,曾经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长沙人( )
A.鲁迅 B.冼星海 C.田汉 D.聂耳
8.《黄河大合唱》以气势宏伟的旋律,发出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怒吼。它的作者是( )
A.左宗棠 B.李宗仁 C.聂耳 D.冼星海 D C CD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天,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使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9.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政治篇】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三在则史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概括第二、三则史料,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使齐国国富兵强,为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奠定了基础。相同点: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经济篇】
材料二 如下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想篇】
材料三 如右图
(3)材料中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三场重要运动,请写出其中一次运动的名称及其对思想解放的积极影响。
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启发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任写其中1条即可) 【教育篇】
材料四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4)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了进士科。
(5)针对材料五所反映的现状,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效法西方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任写其中1条即可)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 解
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和文学艺术巨匠的成就
掌??? 握
教育改革的艰难,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
创建京师大学堂与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对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锻造
对比鉴别
文艺巨匠的姓名和主要成就(要求“对号入座”)
讨论探索
清末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与今天学校教学内容异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是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需继承发扬
唯物史观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重点
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归纳法、史料分析法、直观法、讨论法和练习巩固法等
学法选择
归纳法、史料解析法、观察法、讨论法和练习巩固法等
课堂组织形式
分组讨论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
多媒体展示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教材中的插图、史料和网上资料等
板书设计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1.原因
2.标志
3.影响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文学家
2.艺术家(美术家、音乐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姓名
魏源
严复
詹天佑
侯德榜
茅以昇
成就
《海国图志》
译著《天演论》
京张铁路
《制碱》
钱塘江大桥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上述思想家科学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学成材后,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界精英人物。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哪些人物?
?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
新式教育的开端
1、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A、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B、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27页]。C、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
教师小结、过渡:《奏定学堂章程》拟订后,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1906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请你根据下表,找出字母所示的内容。(先找到标明之,后组织“接龙回答”)
类??? 别
姓名
代表作
文??? 学
A
a
B
b
C
c
D
d
艺术
美术
E
e
音乐
F
f
G
g
A. 鲁迅?? B. 郭沫若?? C. 赵树理?? D. 丁玲?? E. 徐悲鸿??? F. 聂耳???? G. 冼星海
a.《狂人日记》、《孔乙己》b.《屈原》c.《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e.《愚公移山》 f.《义勇军进行曲》 g.《黄河大合唱》
?
教师总结: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
巩固小结
1、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120页连线搭配题(指出此类题目只要前几项连对了,最后一项必然是正确的。如果最后一项有问题,就应检查前面内容)。
3、提醒学生作好期末复习的准备——补足、订正所有的作业。
布置作业
《名校学案》中的相关作业。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一、选择题
1.他的译著很快传遍全国,“天演论”、“物竞”、“天择”等词语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语,他是( )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陈独秀
2.下列有关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技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著名思想家严复译著《天演论》
B.詹天佑在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C.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废除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D.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的代表作分别是《黄河大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
3.某学校的学生用话剧在表演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同文馆(1862年)刚创立时的一个情景,以下选项中符合该场景的是( )
A.校园里的男生都是短发 B.日本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人体结构
C.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 D.集会上学生都穿着整齐的西装校服
4.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5.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6.下列属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黄石创办的企业是( )
A.湖北织布局 B.大冶铁矿 C.汉阳铁厂 D.大冶钢铁厂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民族战歌,曾经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长沙人( )
A.鲁迅 B.冼星海 C.田汉 D.聂耳
8.《黄河大合唱》以气势宏伟的旋律,发出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怒吼。它的作者是( )
A.左宗棠 B.李宗仁 C.聂耳 D.冼星海
二、非选择题
9.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三在则史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概括第二、三则史料,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经济篇】
材料二 如下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思想篇】
材料三 如右图
(3)材料中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三场重要运动,请写出其中一次运动的名称及其对思想解放的积极影响。
【教育篇】
材料四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4)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5)针对材料五所反映的现状,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参考答案
一、BACBD BCD
二、9.(1)使齐国国富兵强,为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奠定了基础。相同点: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启发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任写其中1条即可)
(4)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了进士科。
(5)效法西方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任写其中1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