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下册 12 《诗经》二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下册 12 《诗经》二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3:1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诗经》二首
【课文分析】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艺术上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上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理解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难点: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流程】新课导入 初读感知 分析探究 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用古诗词引入,激发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学生朗诵这首诗词,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呢 对,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最古老的诗歌——《诗经》,看看《诗经》中又是如何描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的。
课堂实录:
新课教学:
关雎
一、教师激趣
  教师讲述:面对美好的人或物,人们都会产生爱慕之心,这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谓的“梦中情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求之不得地爱慕着的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代先民们通过优美的诗章,记录了他们追求爱情而不得的过程,情感细腻,真切感人,如《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追求。大家想不想具体了解追求的过程如何 追求的结果又怎样呢 那么,请大家大声朗读《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设计意图]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扫清文字障碍,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读诗歌,教师板书重点字的读音。
 雎鸠(  ):一种水鸟。 窈窕(  ):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  ):配偶。 荇菜(  ):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  ):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jūjiū yǎotiǎo qiú xìng wùmèi
 2.听朗读录音,纠正朗读错误。
 3.学生自读,体会诗的感情。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理解诗中表述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内容描述一遍。
 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都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二、析诗歌设计意图
 把握诗歌意境,理解起兴和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教师分析全诗。
 诗歌第一章以荇菜的流动无方比喻女子的难以追求,刻画了小伙子对姑娘的日夜追求和思念。第二章“辗转反侧”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第三章“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快场面以及小伙子内心的喜悦。
 教师设疑一: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教师讲解:
  这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叫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教师设疑二:本诗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这种写法叫作“重章叠句”。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小结:这首诗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又不限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所以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以《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蒹葭
一、教师激趣
教师: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摘自“百度百科”)
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给生字注音
 教师板书:
 蒹葭(  ) 溯洄(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
 〔明确〕 jiān jiā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
二、析诗歌设计意图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起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
 学生齐读诗歌,教师设疑。
 教师设疑一:诗中写了哪些具体的事物 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蒹葭 白露 河水
 这些景物让我们感到丝丝凉意,它渲染了一种冷寂落寞的气氛。
 教师设疑二:在这首很有画面感的诗歌中,作者描写的重点放在男女主人公身上,作者是怎样描写女主人公的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教师点拨: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从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伊人”是被河水隔绝,可望而不可即。
 教师设疑三:男主人公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这又看出什么
 教师点拨:
 男主人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从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男主人公的匆忙,而这都出于求之而不得的焦急心情,表现了男子的痴情。
 教师设疑四:诗歌要写男子对心上人的追求,但开篇却写到了茂盛的芦苇、清晨的白露,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教师讲解:
  通过前面对《诗经》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种表现手法叫比兴,通过对芦苇、白露的描写起兴,引出作者要表现的内容。
除了比兴之外,诗歌还有一个明显特点是运用了反复咏叹的方法,每一小节只是简单地变换几个字,反复写“可见而不可求”的渴慕之情,这种字数相等、句式相等、只变换几个字的方式,使文章有一种整齐的形式美。
 教师设疑五:诗歌中“伊人”似乎是男子的心上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伊人”的含义呢
 教师提示:不要局限于诗歌内容,要拓展思维,推而广之。
 学生讨论,教师做适当引导:
  “伊人”可以指一个具体的人,即心上人。大家也可以把“伊人”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可以是我们的信仰、期盼、梦想等,因为在我们心目中是非常美好的,所以我们坚持追求,无怨无悔。
 探究:
 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小结: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课堂小结】
这两首诗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同时,诗歌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全诗采用反复咏叹的方法,更显得韵味绵长。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题。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
《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
关雎--深切思慕 美好愿望
蒹葭--朦胧 真诚
【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虽然有个别语句学生比较熟悉,但诗歌中有一些已经消失了的词语,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真正理解起来也不容易,为了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采用了播放歌曲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一连串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诗经》中的句子组织得不像绝句那么整齐划一,押韵也不像近体诗那样有规律可循,读起来不朗朗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听读、跟读、配乐朗读、齐读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朗读,使学生逐渐习惯这一特点。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诗歌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比如背景、意象、意境、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