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日出[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0-22 21: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日 出
刘白羽
制作人:杜 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能力目标:
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2、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旧课。
1、听写生字词。
2、简介作者。
3、复述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认知阅读
三、课文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节):写作者从幼小时就向往着登高山看日出,但很长时间却没有机缘看日出,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分析提问:作者为什么渴望看日出,钟情于日出景象?写这种渴望有什么用意。
1、落日虽有妙处,但不免有萧瑟之感。(对比议论,反衬对日出的渴望)
2、日出景象中蕴含着一种意义,一种发人深思的哲理。(为后文叙写飞机上所见辉煌的日出景象作铺垫)
3、渴望看日出的愿望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满足。(引出下文海涅、屠格涅夫笔下所描绘的日出景象)
第二部分:(第3、4小节):引述海涅、屠格涅珍对日出情景的描绘,这是对第2小节句末“只能从书上去欣赏”的具体说明。
分析提问: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对日出景象的描绘的作用?
1、承接上文。作者看日出的渴望没能得到满足,只能从文学作品中去欣赏。
2、开启下文。这两幅图给人广阔宏大、清新明丽的美感,对日出的描绘极富有魅力,但毕竟不是自己亲自观赏到的,更激起作者对观赏日出的渴望。从而引出到印度科摩林海角、黄山观日出。
第三部分:(5、6、7小节)写两次游胜地专程去看日出,却又没有看成。
为什么要写未看到日出的遗憾?
结构上: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谋篇布局上:为下文起蓄势作用。(渴望之情达到极点)
阅读心理上:让读者有想象的余地,并产生急于读下去的热情。
理解阅读
四、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五、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六、总结全文。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七、课外延伸。
描绘一幅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参考内容:通过幻灯片给学生看一些日出照片)
板书设计
日 出
刘白羽
思想感情脉络:渴望看日出,钟情于日出景象
愿望得以满足,整个身心与雄伟、瑰丽的日出景象融合
意境分析:
境——日出(雄伟壮丽)
意——看日出后产生的“高兴、喜悦”之意,象征着对祖国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赞美祝愿之情。
教学反思:
教学中抓住了散文的特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别人的经验理解课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文章语言精炼、准确、严密,对文章深刻的含义把握不够深刻,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