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游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游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9:5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双龙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2.运用学到的方法修改作文,把重点景物写清楚。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从金华城出发,过了罗店,走上山路,然后到了双龙洞的洞口,接着游览了外洞、孔隙、内洞这些景点,最后出洞。作者按照这样的游览顺序一一介绍景物,我们也随着作者的文字,感受到了路途的美景(引读——)、洞口的气势(引读——)及外洞的高大(引读——)。
3.今天让我们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走进双龙洞瞧一瞧。
二、研读第5自然段,学习写法
1.介绍孔隙。
从外洞进入内洞首先要经过孔隙。孔隙是什么意思?看图片,这里有道缝儿,这就是孔隙。看了图以后,说说孔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结合画面,不难看出孔隙是多么狭小呀!作者在文中对它做了详细的介绍。请同学们借助学习任务单,默读第五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划出相关的词句。书本翻到第66页,开始吧。
(出示:学习任务单)
读一读:默读第5自然段。
划一划:用直线划出描写孔隙狭小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3.那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呢?
(1)特别的过隙方法。
①出示句子: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②师:轻声读读这句话,这个船怎么样?(这个船很小)结合图片说一说这是怎样小的小船呢?(出示图片)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
③师:作者通过一问一答,把小船的小写清楚了。同桌读。合作读。
④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船很小呢?(表面上作者是在写船很小,其实他想表达的就是孔隙狭小,只能靠这么小的船穿过去了。)
⑤师总结:是呀。这里作者写了独特的过孔隙的方式,通过写小船的小来突出孔隙的狭小。
(2)独特的体验感受。
①师:如此新奇的体验,作者当然也想感受一番啦,谁找到了?
②出示句子: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③师:作者一共写了3句自己的感受,谁来读第一句?这里有个表示动作的字作者运用得非常巧妙,你们找到了吗?“贴”是什么意思?(靠近,紧挨。)在文中指什么?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贴”这个动作,想象这面墙壁就是船底。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检查下他这个动作做标准了吗?
预设1:他的后脑、肩背、臀部、脚跟,这些部位都紧紧地挨着船底。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作者跟你做了一样的动作,想想他为什么要贴得那么紧,他在担心什么?
预设2:他担心身体会撞到孔隙,所以才会尽可能地把身体贴住船底。
④师:是啊,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受,谁来读?
⑤出示句子: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⑥师:乘上小船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出示视频)想象此刻你就仰卧在小船上,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预设1:我感觉石头压迫着,很压抑。
预设2:我一定不敢随便乱动。
预设3:进入孔隙时,眼前昏暗,作者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向我挤压过来,我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了吧!(请你读一读)
师点评:是呀,山石朝我压过来,连头也不敢抬,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感受,让我们也身临其境。这是进一步地点出孔隙的狭小。还有谁想读?
师引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3)奇特的驾船方式。
①师:第5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写的是工人们驾船的方式,看似和孔隙并无关系,可以去掉吗?(不能)指名读。
②出示句子: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头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③示图:通过孔隙要用到小船,而这里的工作人员驾船的方式很奇特,瞧。同学们,一般情况下是怎么划船的?
预设:电动船是坐着开船的;用竹竿撑;用浆划。
师:那为什么这里不能采用你们说的这些方式呢,不是更方便吗?
预设:因为孔隙非常的狭小、低矮,人不能坐着,要仰卧。
④师总结:这句话看似是在写工人们工作的情况,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发现这样奇特的驾船方式是因为孔隙非常狭小、低矮,以至于船夫不能坐在船里,只能(引读)“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其实作者再次点出了孔隙的狭小、低矮。
(4)教师小结。
作者在这篇游记里重点叙述了过孔隙时的所见所感。没有直接写孔隙的特点,反而先写了过孔隙的方式很特别,引读——;再写了工人驾船的方式也很奇特,引读——;最后作者还分享了他独特的体验,引读——。让我们一层层地感受到孔隙的——狭小和低矮。
运用学到的方法写重点景物
1.师过渡: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览了双龙洞的孔隙,作者重点抓住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孔隙狭小的特点写清楚了。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不仅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还要在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时,把自己的体验和真挚的感受添加进去,就能把景物的特点写得非常清楚。
2.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独特,看,这是哪里的景物——桂林山水,这是——黄山奇石,这是——大宁灵石公园,这是——张家界玻璃栈道。
3.你能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吗?
4.现在你能模仿文中的写法用一两句话抓住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选择一个景物的特点,用上这样的句式说清楚吗?自己试着说一说。
(1)生练习
(2)指名交流(2-3个)
小结:我们通过抓住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把这些景物说清楚了。
四、研读6-7自然段,感受内洞的特点。
1.感受内洞的特点。
(1)下面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览双龙洞的内洞。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默读第六、七自然段,划出描写内洞特点的句子,同桌交流。
(2)生交流
预设1:黑。
我找到的句子是“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我圈出的短语是“一团漆黑”、“余外全是昏暗”。这些短语都直接写出了内洞的黑。
预设2:奇。
读了第六自然段我感受到洞顶有两条龙,已经让人觉得很神奇了。还有那些石笋、石钟乳,作者写它们名目有四十多,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这些都让人觉得很奇特。
预设3:大。
第七自然段这样写“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自然段已经说了外洞很大,而内洞要比外洞大得多,所以我知道了内洞很大。
师补充:你联系了上文的内容,很不错。这里有个字“进”。“进”是量词,旧式房院层次。“十来进房子”就相当于十来个庭院相连,所以内洞是很大的。
指导朗读
通过品读词句,我们在作者所见的景物中读明白了内洞 “黑、奇、大” 的特点。我们一起来合作读。
五、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游览了双龙洞的孔隙和内洞,其中作者重点抓住自己的感受把孔隙的狭小写得引人入胜,今后我们在写游记时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把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景物特点写清楚。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 高大
孔隙 狭小 抓住体验和感受描写景物特点
内洞 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