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 高--琵琶行并序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 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根据地势,那是长城的外侧,也就是长城要守御的对象。长城一线,仅一墙之隔,即便同民族,甚至同家族也风俗迥异。其显著标志便是寒食节长城内侧家家户户送寒衣,而长城外侧则无此风俗。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那么,对面平台上引吭高歌的究竟是秦汉边卒的骨血还是匈奴的遗脉 仅一沟之隔,便有 之感。我只有倾听他那洞穿物障的声音。咧——咧——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 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 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 无词,无调,那单调而 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而去, 风沙草棵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浮起 可望而不可即 变幻 汇入
B.升起 望尘莫及 变幻 飘进
C.浮起 望尘莫及 变换 飘进
D.升起 可望而不可即 变换 汇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们想探究他要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道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还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更好,为什么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文学创作中,① ,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比如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学风格的巨大差异② ,这一点前人早就注意到了。宋人戴复古诗云:“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在这里,戴复古把自己所处的南宋与唐代对比,认为情怀决定着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杜甫、陈子昂之所以成为“秋鹤”,不仅在于他们的才华,更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而戴复古所处的南宋时期,虽然不乏有才华的人,③ ,于是便只能成为斜阳中的“乱蝉”了。
4.下面是一副有关李白的对联,已给出上联,请拟写下联。
上联: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下联: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声音悦耳动听。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字。
声源振动声波鼓膜振动
拨动琴弦, ,于是听到悦耳的声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7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此诗写于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杜二甫即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徕:山名。
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首联说趁离分别还有时日,要抓紧时间赏遍周边的美景。
B.颔联“重有金樽开”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再度豪饮的强烈期待。
C.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诗人最后以飞蓬自比,表达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情感。
7.简要赏析“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一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9题。
发 潭 州
杜 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8.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点明题意,但又蕴含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
B.颔联中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情感,渲染了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氛。
C.颈联是用典抒情,用西汉时的贾谊被贬长沙和初唐时的褚遂良被贬潭州来抒发情感。
D.这首诗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的意境。
9.尾联抒情意味浓厚,请结合诗句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0~11题。
自 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 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诗人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11.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1.答案:A
解析:“浮”指停留在表面上。“升”指由低往高运动。结合“昏黄的夕阳”“在黄土上”分析,选用“浮起”。可望而不可即: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根据“仅一沟之隔”分析,选用“可望而不可即”。变幻:不规则地改变。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结合“无端”“音符”分析,第三处应选“变幻”。“汇”指汇合。“飘”指随风飞扬。结合“一路流淌而去”“风沙草棵中”,应选“汇入”。
2.参考答案:①原文单独成短句,形成排比,有强调作用,能增强气势。②原文是强烈的疑问语气,抒情性强。③上文的描述作了充分的铺垫,疑问语气水到渠成。
3.参考答案:①创作者的才华很重要 ②在于情怀而不只在于才华 ③但大多缺乏忧国伤时的情怀
4.答案示例: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5.答案示例:空气跟着振动,欢快地催生了声波;声波以空气为媒介,轻轻拍打鼓膜
6.答案:D
解析:“以飞蓬自比”分析有误,应是以飞蓬比喻自己和友人;“表达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情感”分析有误,此处借飞蓬表达对分别后各自漂泊无依的想象。
7.参考答案:“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借景抒情。诗句描绘了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诗中的山水隽美秀丽,明媚动人。明净秀丽的景色与真挚淳厚的友情交相辉映,借此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
8.答案:B
解析:B项,“热闹欢快”分析有误,应是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
9.参考答案: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回首一生,想到前途渺茫,不觉黯然神伤,抒发了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沉郁悲愤之情。
10.答案:A
解析:A项,“可看出诗人作此诗时生活困窘”分析有误,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指生活困窘。
11.参考答案:(1)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富”,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2)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3)坚守本心:诗人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