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4 望海潮 扬州慢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课前·基础认知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到底是怎样的繁华能令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 就让我们跟随词人柳永和姜夔去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和繁华景象吧。
奉旨填词第一人——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风流倜傥,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他是北宋第一位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有《乐章集》留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均负盛名。
作者名片
教科书式的词人——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后寓居武康(今属浙江),与白石洞天为邻。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派。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白石道人歌曲》等。
望海潮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属河南)应考,路经钱塘(今属浙江)。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为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于是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后孙何亲自前往见面。
背景链接
扬州慢
《扬州慢》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其时词人才21岁。这时距完颜亮率军焚掠扬州(1161)已有十五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十三年,但扬州城内依然是一片残破景象。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姜夔于征途小驻,这座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姜夔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出对战后扬州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1.一词多义
知识梳理
2.名句积累
(1)柳永《望海潮》中“ 东南形胜 , 三吴都会 , 钱塘自古繁华 ”三句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柳永《望海潮》中写钱塘江堤上树木茂密如云,钱塘江江水澎湃浩荡的句子是:“ 云树绕堤沙 , 怒涛卷霜雪 。”
(3)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的《望海潮》中仅用“ 三秋桂子 , 十里荷花 ”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景概括出来了。
(4)姜夔在《扬州慢》中“ 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两句,化用杜牧《赠别》(其一)里的诗句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令人感叹。
(5)姜夔在《扬州慢》中用“ 废池乔木 , 犹厌言兵 ”两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6)《扬州慢》中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解除的诗句是:“ 渐黄昏 , 清角吹寒 , 都在空城 。”
3.文化常识
(1)三吴:吴兴(今浙江湖州)、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
(2)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如杜牧《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课堂·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文脉预览
《望海潮》运用铺叙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这首词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一方面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扬州慢》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进行了谴责,抒发了词人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
主旨探微
任务一
景语与情语——鉴赏景物形象,体会词人感情
1.在《望海潮》一词中,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精读课文 细揣摩
参考答案: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时,词人着重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 东南重镇
历史传统 自古以来就是繁华都市
自然景观 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 建筑极其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 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心情愉悦
词人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扬州慢》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凄凉的氛围,来表现词人的“黍离之悲” 找出这些意象,并分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
意象 意蕴
青青荠麦 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废池乔木 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民的痛苦
清角吹寒 军号凄厉,渲染空城的凄清
意象 意蕴 效果
二十四桥 无声冷月 给人物是人非、凄清冷落之感 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词人感怀家园、感时伤世的无限痛惜之情
桥边红药 有“寂寞开无主”之感和生在乱世无人怜之叹
任务二
铺陈与描摹——赏析表达技巧
1.《望海潮》一词中,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景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善于铺叙。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富有层次感,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华、美丽、富饶。
②动静相衬。“云树绕堤沙”写出了树木环绕江堤的静态美,“怒涛卷霜雪”则写出钱塘江涌潮时极雄豪的动态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以动衬静;“嬉嬉钓叟莲娃”,垂钓的老翁怡然安闲,采莲的姑娘喧闹嬉戏,动静结合,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们闲暇时品酒赏音,纵情山水,吟诗作画,何等风流潇洒。词人既摹写自然景色,也注意穿插人物活动,动静结合,使美丽的杭州洋溢着生机,荡漾着欢乐。
③点面结合。这首词开篇即“文眼”,先总括杭州全貌,突显了杭州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地位。接下来细描杭州,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点带面,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2.清朝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提到“词有点,有染”,说的便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出鲜明的情志。《望海潮》中运用了点染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上片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人们居住地方的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钱塘潮的壮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写百姓生活的富有。下片先点“重湖叠 清嘉”,后展开描写,“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山水之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湖荷之胜,“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人文风貌之佳。
3.运用对比手法是《扬州慢》的艺术特色之一,请对此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4.本课两首词都用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望海潮》上片写杭州城内以及钱塘江的景色为实写,而下片写西湖美景主要为虚写,如提到杭州西湖两种典型植物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打破时间界限,将桂花和荷花集中在一个画面里,展现出不同季节的西湖美景。
《扬州慢》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任务三
精妙的语言——赏析语言
1.古人作诗填词讲究炼字,把《望海潮》中“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字改为“推”好不好 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好。用“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没有“卷”强烈;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请你分析这两句词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答案:“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都概括出来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三秋”从时间着眼,秋季开花的桂花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从空间着眼,西湖中广植荷花,每逢花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牵出的意象有湖、山、桂花、荷花,令人心旷神怡,遐思万千。
3.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寒”字用得很妙。寒,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号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号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事物,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十五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它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把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随堂训练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三秋:农历九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答案:A
解析:“天堑”,前者指钱塘江,后者指长江。
3.下列对文学常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古代诗歌的变式,称“长短句”,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填写的,根据词的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B.词一般有两段,在词中叫“阕”。“阕”就是“遍”,因此,词中的“遍”就是音乐乐曲的一段,上下两阕就是由两段乐曲组成的—个曲子。
C.词除了被称为“长短句”之外,还有“诗余”“曲子词”等别名。
D.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所以后人的创作一般都是按调填词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A
解析:根据词的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4.下列对《扬州慢》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马,胡人的兵马,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代指金兵。
B.豆蔻,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甫诗《赠别》(其一)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
C.淮左,淮水东面。方位以东方为左,扬州一带,在宋时属淮东,故称。
D.“黍离之悲”,借指对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同情。《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
答案:D
解析:“黍离之悲”指故国残破的悲思。
课外·一起成长
[写作技法]
对比手法
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写景抒情,在《扬州慢》的上片是比较突出的。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充分显示事物之间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因文学法
[写作训练]
运用对比的手法,写熟悉的人与事,表达一种思想情感,不少于200字。
答案示例:犹记得幼年的盛夏,母亲和我一起坐在大院那个葡萄藤缠绕的凉棚下,阳光从缝隙中漏出调皮的边角,母亲爱怜地替我扇着扇子。那些年的葡萄结得很好,颗颗饱满。傍晚,院里的月季送来阵阵清香,纵然是炎夏却也有种莫名的喜悦,凉棚下尽是欢声笑语。
而今我站在大院里,却再也看不到昔日那结满葡萄的凉棚了,阳光依旧,却再也不会从缝隙中漏出,而是直直地晒在我的身上,炙烤着我。那娇艳的月季,已然衰败,再也看不出旧时的容颜。而母亲,也如这大院里的许多事物一样,在岁月的洗礼中离我而去。
绝处可逢生
◆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柳永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叛逆精神,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因此,他在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继续为功名奋斗。仁宗初年的考试,柳永的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宫中,上达圣听,等到临轩放榜时,宋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
素材积累
斟低唱,何要浮名!”这次失败令柳永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伎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贝多芬作为一名音乐家,失聪对他来说无异于把他逼入绝境。是什么令他坚持下来了 是什么让他凭着手感“摸”出音乐来 是什么令他在失聪以后还能创作出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不朽作品 正是他那永不言弃的积极态度帮他走出绝境,克服困难,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残疾人作家张海迪也是凭着她那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残局面前不气馁的积极态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向世人证明了残疾人并非废人。
适用话题:“绝处逢生”“柳暗花明”“逆境与成才”“幸与不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