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课前·基础认知
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中国古代产生了多种说法,争论不断。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浑天说则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浑盖之争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段历史吧。
作者名片
计量史专家——关增建
关增建,1956年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从李志超、钱临照教授,获科学史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侧重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其著作《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系国内同类著作的首部。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争论有很多,其中浑盖之争——浑天说和盖天说的争论最为激烈。浑天说与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
背景链接
1.精记字音
知识梳理
2.词语积累
(1)扣人心弦: 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2)旷日持久: 多费时日,拖得很久。
(3)一针见血: 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4)根深蒂固: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5)可见一斑: 比喻从一点可推知全貌。
3.辨析词义
(1)相形见绌·自惭形秽
辨析:“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是从客观上来说不如别人。“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是从主观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例句:①他以一位成熟理性的政治家形象华丽登场,对手的形象也就 相形见绌 了。
②如果开始不成功,就多次努力,不行再放弃,没必要为此
自惭形秽 。
(2)不可思议·不可理喻
辨析:“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多包含神秘奥妙的意思。“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②他自己做错了事,还大声指责别人,简直 不可理喻 。
例句:①小刚平时学习努力认真,这次考试考得好成绩,大家没有觉得 不可思议 。
课堂·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文脉预览
主旨探微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回顾了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介绍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等学说的由来、基本观点、代表人物等,并作出评价,详细介绍了“浑盖之争”的过程,梳理、概括了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校验的传统。
任务一
百花齐放——了解各家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历史贡献
精读课文 细揣摩
1.“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分别有哪些历史贡献
参考答案:
学说 基本观点 历史贡献
宣夜说 一种无限空间的宇宙图景,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之中 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
盖天说 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该说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
学说 基本观点 历史贡献
浑天说 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在外,地在内,天大而地小 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太初历》由此问世
2.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有哪些特点 有什么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规模大,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成就丰富;重视实际校验;学术争议较少受政治、宗教权威的影响。
(2)历史影响: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促进古代数学的发展;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3.“浑盖之争”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浑盖之争是指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的论争,实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论证。
4.概括在“浑盖之争”中古人秉持的原则。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怎样的科学传统
参考答案:(1)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不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2)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重视实际校验的严谨务实的科学传统。
任务二
思路与方法——梳理文章思路,鉴赏说明方法
1.文章是怎样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的
参考答案:(1)按时间顺序梳理。作者由“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一开始,人们主张‘天圆地方……”一句,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和浑天说,接着重点分析了浑盖之争。
(2)引经据典。作者介绍、说明古代宇宙结构学说,除了自己的分析外,多处引用经典著作和名人言论等,如《大戴礼记》《隋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朱子语类》等,还引用了王充、葛洪等人的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本文在说明“浑盖之争”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①作比较,如第8段,将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争论的话题一目了然。②引用,为了说明双方观点的不同,作者直接或间接引用了扬雄、王充、葛洪、何承天、刘焯、朱熹等人的话,使说理更加充分真实。
随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C项,“裁”应读“cái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波澜 范式 遵循 立杆测影
B.阻挠 典籍 模型 相形见绌
C.辩解 编制 记载 旷日持久
D.缺陷 经典 批驳 赫赫有名
答案:A
解析:A项,“杆”应为“竿”。
3.下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答案:A
解析:“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游客文化体验、特色旅游活动需求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对外宣传、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扩大我市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知名度。
B.全球2 000多位科学家经过跨国的联合攻关和数年的不懈努力,人类史上首张清晰的超级黑洞照片终于面世,引起广泛关注。
C.“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D.琳琅满目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承载“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宋元福船”复原模型等珍宝,将在坐落于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集中展示。
答案:D
解析:A项,整句缺主语,在“利用”前加“我们”;搭配不当,“扩大”与“吸引力”搭配不当。B项,结构混乱,前一句话没有说完,后面的主语改成了“超级黑洞照片”。C项,句式杂糅,“旨在……”和“以……为目的”杂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类自身便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当人文未开时, ,
, 。 , , 。古哲强调“天人合一”,意在指出人类背离这一根本规律的危机。
①这“间间小智”便会与宇宙的“闲闲大智”相龃龉、相矛盾
②人类懵懂地生活于自然的状态
③人类的智慧渐渐增长
④这便构成了“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的境界
⑤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竭力想表现其自身时
⑥那时的顺应是天生的,不假意志的
A.②⑥④③⑤① B.③⑤⑥①④②
C.③①⑥②⑤④ D.②⑤④①⑥③
答案:A
解析:由第一空前语意可知,第一空填句③会和前面内容“当人文未开时”自相矛盾,故排除B、C两项;句④是承接句⑥,所以④应放在⑥后,排除D项。故选A项。
课外·一起成长
[写作技法]
引用说明
本文运用了引用进行说明,如引用王充的言论来说明浑天说的软肋,引用葛洪的言论说明浑天说者的态度等。引用说明,也叫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文中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等。
因文学法
运用引用说明,要注意所引材料要绝对准确,必要时还应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参考和查找;要引用恰当,使所引材料与全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写作训练]
请用引用说明等说明方法,介绍你本地的独特景观或物产。不超过300字。
答案示例: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我国从来有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器乐不如肉声。其实就音乐上说,乐器比我们人的声带,构造要复杂得多,声音的范围区域也广得多。声带的音色绝不及乐器富于变化,乐器所能表达出的情绪远比声带复杂。箫笛的表哀怨,可以胜过人的悲
吟;鼓和洋琴的表快悦,可以胜过人的欢呼。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素材积累
勇于质疑
◆这场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盖天说”和“浑天说”的旷世学术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有力地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我们不难发现,整个过程中贯串着古人勇于质疑的精神;同时这场争论中,始终坚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尊重客观事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科学是一种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活动,探索的目的是发现隐藏在事物表象后面的种种奥秘。这种种的奥秘就是客观的规律、客观的真理。这些奥秘在没有人发现它们之前,它们对所有的人是公开的,探索它、发现它,正是热爱科学的人永恒的伟大的使命。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这个公开的奥秘面前茫然无知,有的人则登堂入室,掌握了真理的奥秘。探索奥秘需要有疑必问的精神,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需要严谨的工作作风,需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需要永不满足的工作热情,等等。
适用话题:“勇于质疑”“敢于突破”“不迷信,不盲从”“实事求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