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单元研习任务
学写诗歌鉴赏文章
指点迷津
典范作品
实战演练
指点迷津
鉴赏古诗,不仅可以使我们领略古代社会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同时也是对我们阅读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一种检验。而学写诗歌鉴赏文章,以“写”促“读”,能够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一、鉴赏诗歌的角度
1.炼情。任何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是诗人内心独特的意愿与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吟唱,是真挚情愫的倾吐,是真切感受的结晶。诗人可以超越时空,超越自我,不管是山水田园,还是沙漠边塞,不论是民间疾苦,还是官场污浊,都可以用喜怒哀乐的情感彩线,织成色彩斑斓的云锦。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是在用忧国忧民的深情和对自身飘零的感慨,将看似无关的八件事物贯串起来,读后如闻其声,令人感动。要鉴赏本诗,就要了解诗人的处境,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 才能很好地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
面深处的这种情感,才能“披文入情”,把握感情基调。一些描绘山水田园风物的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通常爱用“像画一样美”来形容它们,这是说客体,但关键还要看寓于客体中的主体倾向。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意味着“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山水诗同样要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
2.会神。诗言志,所谓“志”是指诗人的意愿和心态,也就是诗中的神。它寄寓于形象之内,糅合于情感之中。没有“神”的诗,是不能算作真正的诗的。而一首诗的意蕴不会是诗人思想赤裸裸的表白,让人一览无余,它应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鉴赏古诗时应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领会诗中蕴含的诗意。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的前两句写送别时的景色和感受,后两句写送别时的嘱托:请辛渐带信给洛阳亲友,说自己虽屡遭贬官,却很坦然自得。但是诗人表白自己的心迹时,只托出个玉壶冰心,而就因这个比喻,使得全诗情致深婉, 末句也成为千古佳句。我们在鉴赏时,抓住最后一句深入地体味,才能准确地领悟诗歌的神韵。
3.悟境。把握诗的意境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因为许多诗歌的情和意需要通过意境来传达。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李白把自己对友人的无限情意,巧妙地熔铸在如画一般的形象中,我们可以从诗中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图景中,感悟到浓烈、深沉的友情。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特别强调情、意、景三者的有机统一,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融景入情,寄情于景”,这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条重要标准。
4.想象。因为诗歌讲究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的内蕴,故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诗人要抒发的感情,要说的话补充完整。请看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此诗写将军亲率骑兵,雪夜追击溃败敌人的情景,他们是怎样追击的,诗中只写“大雪满弓刀”一句,这就需要我们凭借诗中创造的意境展开想象,才能充分理解诗中所显示的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的战斗生活。
5.品辞。一首优秀诗歌的内涵,离不开艺术技巧的传达。巧妙的艺术形式,使人们在鉴赏之余,不仅可以体味到诗歌内蕴的博大与深沉,更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来品味一下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的第一句中的“烟”“月”是互文见义,其结构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杜牧在一句诗中,连用了“烟”“寒水”“月”“沙”等四种容易诱发人们孤寂、哀伤之感的景物,又用了两个“笼”字联结,构成了一幅迷茫、暗淡的月色图。但景中寓情:寄寓着一种凄凉、冷漠之情。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忧国伤时的深沉的情怀。第二句是承上启下的隽语,“夜泊秦淮”承上,使人联想到秦淮河畔、金陵城内的六朝故都亡国破家相属的历史,也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社会现实。“近酒家”启下,引
出后两句。三、四句写秦淮酒家其人其事:商女卖唱。前人评论这两句诗“有一气呵成之妙”,而感慨亦在其中。诗人有意识地借商女卖唱来抒怀,用那个浅显而富有深意的熟典——亡国之君创作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指桑骂槐,痛斥晚唐社会帝王将相、达官显贵迷恋声色,醉生梦死的腐败行径,可见后两句意在言外而诗味无穷,是爱国忧民的千古佳句。这首堪称“绝唱”的七绝诗用语精当妥帖,词采清丽,画面鲜明。我们唯有通过品辞,才可以体会其中意蕴。
另外,由于诗歌的音乐性的特点,集中表现在韵律和节奏上,我们鉴赏古代诗歌,还要仔细品味,反复吟咏,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韵律,加深对诗情诗意的领悟。
二、诗歌鉴赏文章的写法
1.综合分析——通过对诗歌进行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思路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①介绍作者;
②介绍写作背景;
③分析诗歌意象(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现的意境);
④分析诗歌艺术手法(通常结合在诗歌意象分析之中);
⑤综合评价诗歌艺术特点(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2.主题分析——就诗歌最突出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运用某一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对其他方面,则不必过多提及,因此它的篇幅普遍较短小。
在写鉴赏文章时,一定要遵循诗歌文本,探究诗歌的价值。论述时要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不必人云亦云,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自圆其说。
典范作品
杜甫的《蜀相》赏析
杜甫的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对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起笔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
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着感情和虔诚拜谒的悠悠情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是在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凭吊先贤。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诗人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飞跃,发出婉转清脆的叫声。颔联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和谐,动静相衬,恬淡自然,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情,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情,通过景物描写传达自己内心的忧伤,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是为了伤今。此时,
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期望。
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诗句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在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形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自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起伏,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点评:这篇赏析《蜀相》的文章,按照总分总的顺序,从内容、情感到艺术手法等方面,对诗歌进行了鉴赏,点明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分析全面透彻,见解深刻独到。
实战演练
选择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或拓展阅读下面所列古代诗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所获得的审美体验。
①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②黄庭坚《登快阁》
③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④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写作提示:题干已经给出了鉴赏角度,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一个或两个角度进行赏析,并写成文字。如《望海潮》的语言、《扬州慢》的情感基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