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5 阿Q正传(节选) 边城(节选)
单元人文主题
时代镜像
中国现当代文学裹挟着历史的风云,紧跟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脚步,在炮火的轰鸣中吹响号角,在改革的时代大潮中逐浪前行,它用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新的样式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它将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浓缩成沉重的文字,将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冲刷成泛黄的书页,表达着各个阶层民众的喜怒哀乐,揭示着纷繁芜杂的世态人情,探索着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勾勒出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单元总览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2.根据小说、诗歌、散文、话剧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3.从本单元课文中寻找炼字炼句的范例,深入分析鉴赏,引导学生养成推敲词句的习惯,讲究表达技巧,提升写作素养。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旧制解体、新潮涌动的大变革时代,战乱频仍,政治动荡,权力更迭异常频繁。面对着冷漠、愚昧而又麻木的大众,鲁迅用“呐喊”来努力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着的同胞,沈从文期盼着人们以“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生活。《阿Q正传》“揭丑”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边城》“示美”以激起人们对人性美的渴望与追求。两部作品体现出现代作家解剖国民性和“重造民族经典”的殊途同归的理想。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课前·基础认知
阿Q正传(节选)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腐朽的清政府无法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问题。在国家危亡之际,以孙中山为首的有志之士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劳动人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
背景链接
奴役,特别是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仍然从精神上麻痹和毒害着劳动人民。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醒沉睡的民众。
1.精记字音
知识梳理
2.词语积累
(1)心满意足: 非常满足。
(2)自轻自贱: 自己看不起自己。
(3)不足为奇: 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4)塞翁失马: 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
3.辨析词义
(1)景致·景观
辨析:“景致”指风景。“景观”指某地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泛指可供观赏的景物。
例句:①留宿山上人家,更能领略到别样的“晚送红日落,早迎朝霞来”的红叶 景致 。
②街头雕塑也是这个城市的 景观 之一。
(2)怒目而视·侧目而视
辨析:“怒目而视”指睁圆眼睛瞪着看,多形容正要大发脾气时的神情。“侧目而视”指不正视而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或愤恨不满的神情。
例句:①面对叛徒的无耻行径,他 怒目而视 ,愤怒斥责。
②他在警察面前惊恐万状,不时 侧目而视 ,像是等待着对他的最后处理。
边城(节选)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从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参加新月社。其文学创作丰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作者名片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蜜柑》《老实人》《雨后及其他》,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边城》完成于1934年,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背景链接
文学常识
京 派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之所以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成员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有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代表。
1.精记字音
知识梳理
2.词语积累
(1)平淡无奇: 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突出的、出色的地方。
(2)闭口不谈: 指紧闭着嘴不说话。
3.辨析词义
(1)过渡·过度
辨析:“过渡”指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过度”指超过适当的限度。
例句:①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党中央经过将近一年的酝酿,形成和提出了党在 过渡 时期总路线。
② 过度 疲劳会伤害身体,我们应劳逸结合。
(2)放肆·放纵
辨析:“放肆”是形容词,指(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放纵”既可作动词,指纵容,不加约束;也可作形容词,不守规矩,没有礼貌。
例句:①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会为难任何一个学生,也不会
放纵 任何一个学生。
②他那种狐假虎威的人在我面前竟敢如此趾高气扬,真是 放肆 !
课堂·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文脉预览
《阿Q正传》(节选)通过塑造阿Q这一典型形象,深刻地批判了当时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革命要求,提出了农民的革命和出路问题,探索了革命的前途问题,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主旨探微
《边城》(节选)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赞美了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以及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作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任务一
人生百态——分析人物形象
1.从《阿Q正传》(节选)来看,阿Q身上有哪些典型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①妄自尊大。阿Q是一个无依无靠的雇农,处在社会最底层,是极卑微且贫贱的人物,但是他对自己的处境完全没有意识,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甚至面对家乡有钱有势的赵太爷钱太爷时,他也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他进过几
精读课文 细揣摩
次城,就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这正是阿Q妄自尊大的具体体现。
②自轻自贱。阿Q常常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了之后,还认为这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向上。比如,在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响头的时候,阿Q就说:“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并且在轻贱自己为“虫豸”之后,又开始了心满意足,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所谓的“第一个”就是无上的荣耀,于是阿Q又在精神上胜利了。
③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是阿Q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比如被别人打,他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来自我宽慰。赌博赢来的洋钱被抢后,阿Q无法解脱而闷闷不乐,就自打嘴巴,假想打的是别人,从而在精神上又转败为胜了。
④欺软怕硬。阿Q本身就是非常卑贱的小人物,身体瘦弱、言语迟钝,不论打架还是骂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他自认为遭遇的平生两件“屈辱”,一件是被王胡打,一件是被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可是他转头就去欺负小尼姑,借欺负更弱者来恢复心理平衡,体现了阿Q欺软怕硬的性格特征。
2.结合《边城》(节选)的内容,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参考答案:①与爷爷相依为命,十分依赖爷爷。比如课文中第四部分:第2段说“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6段和第8段描写捉鸭人的渐少、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表现了翠翠内心的焦急;第6段和第10段写她两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表现了她对爷爷的无比依赖。
②纯真、可爱。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后来见到爷爷时故意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③聪慧、矜持。比如课文中顺顺和爷爷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又如,爷爷问翠翠是否记得两年前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端午的一切事情,但爷爷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
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3.《阿Q正传》(节选)和《边城》(节选)都塑造了典型的文学形象,阿Q和翠翠也都可以看作中国“人性”的代表。但鲁迅和沈从文切入的角度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鲁迅重在“揭丑”,在《阿Q正传》(节选)中塑造了一个在腐朽的封建文化戕害下形成的病态人格和病态心理的阿Q形象,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盲目排外、愚昧麻木、卑怯狡猾、欺软怕硬……是那个时代落后而愚昧的国民的代表。小说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深刻揭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
种种表现及严重危害,向人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特别是畸形的国民精神面貌。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深刻以及文学家的敏锐,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以笔为刀,刻画出了“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沈从文则重在“示美”,注重发掘、凸现边城山民的传统美德和自然人性。《边城》(节选)里,不仅有集自然美、人性美与人情美于一身的爱与美的化身的翠翠,还有体现中华民族以诚待人、重义轻利、古道热肠传统美德的摆渡老人、船总
顺顺,以及坦率真诚的天保、傩送兄弟俩,这些人共同构成了自然与人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在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中,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任务二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解小说的艺术手法和美学风格
1.请结合文本分析《阿Q正传》(节选)的讽刺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①标题的讽刺艺术。作者从小说家所谓“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两个字“正传”为题目,为一个下等人物作传并取名“正传”,充分揭示了阿Q这个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产生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②鲜明强烈的对比。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刻画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既揭示了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血泪史,同时又刻画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既想打想拼又有所顾忌的性格矛盾,从而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③漫画式的夸张。比如,在捉虱子的过程中,阿Q先是摔衣服,吐唾沫,“两手叉在腰间”,表现得很“武勇”,而辫子被王胡扭住后,又“歪着头”,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显出了求饶的可怜相。这就把阿Q既自负又自贱、妄自尊大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
④尖锐辛辣的反语。文中多处运用反语,寓庄于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如,“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这里所说的阿Q“见识高”,其实是说阿Q自认为自己很有见识,其实他是很浅薄、很愚蠢的;说他“几乎是一个‘完人’”,其实是说他缺点和毛病一大堆,而且浑身充满了病态的幼稚可笑。
2.《阿Q正传》(节选)中,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心理,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①直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如阿Q忌讳他头上的癞疮疤,常被闲人戏耍,实际上失败了,他又不愿意接受,于是他“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觉得当上老子也就找到了低自己一等的对象,阿Q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②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心理。例如,阿Q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连“光”“亮”“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
有心与无心,阿Q便“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可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面对未庄闲人们的玩笑,阿Q“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你还不配……”这回应正表现出阿Q无法正视现实,以盲目的自尊自我安慰的心理。
③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阿Q好不容易赢了钱,可一转眼又莫名其妙地失去了并“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阿Q立刻“转败为胜”,“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
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阿Q连打自己,感觉到打的是别人,竟能“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精神胜利到了无情虐待自己的地步,麻木到了极其健忘的地步。
3.《边城》(节选)富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从心理描写、情节、语言方面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①以细致入微而传神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奥秘。小说并无静止的独白式的大段内心剖析,也没有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而是以细致入微而传神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奥秘,写出翠翠的情感萌动,揭示出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内心隐秘。如后来翠翠和打火把送她回家的人重逢,那人调侃翠翠:“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
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又如,祖父借和翠翠同岁的新嫁娘暗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少女已经心有所属,默默相思。
②情节安排上前后照应。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安排情节,而是在叙述中前设伏笔,后置照应,使故事情节衔接自然,连贯流
畅。如课文节选第一部分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伏笔;第二部分则具体描写了两年前的端午节发生的故事;第三部分则照应第二部分,进一步交代了二老的消息;第四部分写爷爷和翠翠的谈话,则照应了第二、三部分。
③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进行了理想化的呈现。语言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以诗与散文的凝练、情致融入乡土写实小说的写作,产生了“纯”和“真”的美文效果。
任务三
人物与时代——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作品意义
1.鲁迅笔下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社会意义
参考答案:“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思想行为方式,即通过假想、忘却或荒谬的逻辑将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精神胜利法”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封建统治阶级对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不断失败的处境,无法清醒地认识,不能正视现实、承认失败、奋发图强,为维持其统治,就产生了既以自欺、亦以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从农民自身而言,奴隶的地位和反抗失败的历史教训,也是产生“精神胜利法”的土壤。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阶层的国民性弱点。
2.沈从文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边城》完成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小说,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随堂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A项,“舂”应读“chōng”;B项,“迸”应读“bèng”;D项,“怯”应读“qiè”。
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答案:A
解析:三令五申: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与语境不符。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D.鲁迅的后人们以其低调朴实的生活态度为我们诠释着一种平淡普通而真实的生活。
解析: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这是”前面。
C
A.1934年4月,沈从文先生写成的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B.《阿Q正传插画》是丁聪的第一套书籍插画,也可以说是他涉足插画的成名作。
C.这是他虽然第一次“触电”,却将阿Q的狂妄自大与自卑自贱演得入木三分。
4.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的几个分句,逻辑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 ,
, , !
①上了白塔 ②到了船上 ③摘虎耳草 ④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 ⑤下了菜园
A.①②④⑤③ B.①⑤②④③
C.④③⑤①② D.①④③⑤②
B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句意的衔接,“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句意衔接紧密,且③在④后,排除A项。“上了”“下了”词语相对,语意相连,衔接紧密,且⑤在①后,排除C、D两项。
5.将下列三个句子组合成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改变原意,可适当改动词语)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的农村。
阿Q
参考答案:(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的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从三个短句中选取一句话作为长句的主干,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其他两句作为修饰成分加入新句,可适当采用代词衔接,但不能遗漏信息。
6.将下面的一段话改写为句式整齐的一段话。(可适当更换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边城是一幅五彩的画,它如诗,它又像一曲婉转的歌。假如置身其中,浑身的污垢自然澄清,日常的烦恼可以洗尽。它可以冲散劳累和忧愁,它还能滋润我们的心灵,留下甜蜜与欢乐。我爱边城的美,也爱它的奉献与辛勤,同样也爱它的有滋有味与不倦拼搏。
答案示例:边城真美啊!它美得像一幅五彩的画,又像一首抒情的诗,还像一曲婉转的歌。这种美澄清了我们浑身的污垢,洗尽了我们日常的烦恼,冲散了我们的劳累,带走了我们的忧愁,滋润了我们的心灵,留下了甜蜜与欢乐。我爱边城,爱它的美,爱它的奉献与辛勤,爱它的有滋有味,爱它的不倦拼搏。
解析:改后的文段在语言形式上要匀整,结构上应大致相同,修辞上可运用对偶、排比等手法。还要注意表达要富于节奏,音韵和谐。
课外·一起成长
[写作技法]
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运用墨线勾勒形象,不加色彩渲染的一种画法。人们将它运用于文学创作的描写中,就形成了白描手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笔墨,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因文学法
白描手法的特点:
1.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通过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凸现出来。如阿Q的名言“儿子打老子”,写出了他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
2.不求细致,只求传神。由于白描勾勒没有其他修饰性描写的烦扰,故作者能将精力集中于描写人物的特征,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如“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同类短句排比,把阿Q所做短工的种类之多和极不固定的情形都写了出来。
3.不尚华丽,务求朴实。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如“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十分得意的笑”,文中多次使用“得意”两字,表现出阿Q身上的“国民劣根性”,将“丑”的一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更能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
[写作训练]
学习课文的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80字左右。
答案示例:摊主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他黧黑的面孔,两道浓眉,一对大眼睛凹进眼眶,嘴里一口结实的牙齿,好像能把嘴里的鞋钉咬断。他身上老是穿着一件很旧的中山装,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上长满了老茧。
直面磨难
◆有一段时间,沈从文被迫离开了文坛,改做文物考古工作。面对这个人生转折,沈从文也曾失意,也曾痛苦,但他最终选择了顺应,并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勇对磨难,为自己的后半生书写了灿烂的一笔。在这段默默无闻的日子里,沈从文品尝了难耐的寂寞,遭遇了令人心痛的冷落,也经历了巨大的困难,但他凭着一颗对古代文物的拳拳之心,含着一腔对祖国考古事业的炽热之情,度过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岁月。他的专著
素材积累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空白,开辟了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方法,为史学研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21岁时,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一个本来生龙活虎的男孩子只能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年轻的史铁生曾经长达10年都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场冤案。2005年,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以《病隙碎笔》荣获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在获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没有意义。”史铁生21岁因病致残,在轮椅上度过了30多年,却写出了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优秀作品。后来,史铁生的肾病发展成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这个顽强的汉子时刻都徘徊在死亡边缘,写作变得极其困难。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遭遇和经历,一定是痛苦而悲伤的,但史铁生非常乐观。他说:“把悲观认识清楚了就是乐观。”这时,支撑他创作的力量完全来自意志,因为他意识到:“不能放下,否则可能就彻底放下了。”
适用话题:“直面磨难”“柳暗花明”“生命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