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2:0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单元研习任务
语言的锤炼
指点迷津
典范作品
实战演练
指点迷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文章首先打动人的,应该是它的情感。但孔子也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是什么意思 文,文采,也就是说文章如果缺少文采的话,就不能流传得很远。所以锤炼语言成了许多文人毕生探索的事业。唐代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也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语言的锤炼对于文章写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锤炼词语:准确的词汇让语言更富形象性
提炼鲜活雅致的名词。要避免使用概括性的、泛指的“大名词”,尽量用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小名词”,让词语体现出生活的质感,使记叙或描写更清晰、形象、生动。比如《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以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金柳”,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金黄的色彩,这与穿嫁衣的新娘具有形似的特征。“青荇”这一“小名词”不仅饱含着诗人的喜爱之情,更有潜意识中渴望摆脱尘世羁绊与生活束缚的强烈愿望。
提炼准确传神的动词。动词运用得妙,能使文章的表述准确、鲜明、生动,令人耳目一新;运用得有灵气,能增强文章的气韵,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阿Q正传》中“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 你姓赵么 ’……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这里的“抢”“跳”两个动词极为准确生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赵太爷怒气不止、盛气凌人、野蛮霸道的农村土地主的形象。
提炼再现意境的形容词。准确生动的形容词可以调动读者的全部感官,使读者如临其境。比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厚大”“乌黑”这两个形容词富有质感,准确地捕捉到生活的细节,把大堰河的朴实、辛劳以及对“我”的爱,极鲜明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还可以提炼叠音词。叠音词能增加意境美、音乐美。比如沈从文《边城》:
这一段文字描写中,用“懒懒”“缓缓”两个形容慢的词,分别形容翠翠摆渡的样子和船前行的样子,从侧面表现了翠翠好奇想看个清楚的心理。
也可精心运用成语及四字短语。成语及四字短语能形成一种和谐美。成语的特点是形式简洁,意蕴丰厚,可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成语连用还可以增强语势,读来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二、锤炼句式:灵活的句式让语言更具多变性
一般情况下,用长句子,可以严谨而舒展地表达深刻的思想;用短句和判断句,可以简洁而有力地揭示观点。反复强调或突出一点时,用整句能使文章简洁,音节和谐,且文句含蓄蕴藉,隽永有味。比如贾平凹《秦腔》:
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未曾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
这里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行文活泼自由,纡徐从容,极富艺术表现力。
三、锤炼修辞:丰富的修辞让语言更具生动性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语言形象鲜明,气势贯通,音韵和谐,显得文采飞扬。一可以妙用比喻,激活思维。精妙的比喻能使深奥变得浅显,能使晦涩变得清晰,能使清瘦变得丰满,能使直露变得含蓄。二可以妙用排比,彰显气势。排比句式用于叙述,具体形象;用于抒情,淋漓尽致;用于说理,理直气壮。好的排比,让人读来酣畅淋漓,神盈气足。三可以妙用拟人,灵动有情。拟人追求一种对读者强烈的印象感,情感的冲击力,动人的情趣美。比如沈从文《边城》:
见翠翠尽是望她,她也便看着翠翠,眼睛光光的如同两粒水晶球。神气中有点害羞,有点不自在,同时也有点不可言说的爱娇。
“神气中有点害羞,有点不自在,同时也有点不可言说的爱娇”是排比句,音韵和谐,又具美感。
四、锤炼哲理:深刻的道理让语言更具思想性
思辨有力,文章思考的范围会扩展,分析问题有深度,文章就会显得有意蕴。要使文章具有思辨力量,就要把华美的文辞和深刻独到的见解结合起来。语言的亮色还在于点缀在其中的宝石般的警语。如果一篇文章中有一两个甚至数个警句,就会给人一种情感的冲击力,一种哲理的思辨感,一种语言的感染力。比如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这里由泉水对山村的滋养,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声息相通,寄寓了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
典范作品
致 鲁 迅
某考生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你疾恶如仇,不畏强权。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国民政府;无论是对吃人礼教,还是对无耻之徒,你绝不妥协,永不宽恕,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你以笔为戈,针砭时弊,嬉笑怒骂,入木三分。权贵闻风而寒,人民听之而欢。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你铁血丹心,呼唤光明,为了饱经沧桑的祖国,为了水火之中的国民,上下求索,九死不悔。你将炽热的目光投向底层的人民,把自己的悲悯倾注到如椽巨笔之下,让思想的熔浆汇成滚烫的激流。《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灼到了国人隐秘的伤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纸面上流淌的文字如同泣血杜鹃,不信东风唤不回。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你怒发冲冠,反映着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你双目炯然,窥视着社会的黑暗色彩;你唇舌紧闭,控诉着对这人间的满腔愤气。你的眉总是那么的浓黑,凝聚着你内心的热血。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你期望用你的热血洒出希望,拯救民族危亡。双颊之间的消瘦是你瘦骨嶙峋的体现,我能看出你对社会的忧虑与控诉。你不满,冷眼地看着这个世界,你的目光有时像一把利剑,尖锐地刺痛黑暗的心脏,让世人既敬仰又畏惧。而你视文学青年如自己的孩子,宽厚仁爱,为他们校对、批改、自费印刷、写序……
让我跨越时代的鸿沟,紧紧握住你的手。这是执着“金不换”之笔的手,温暖如春,我能感受到“民族魂”中奔涌的血流,“血沃中原肥劲草”。就是这双手,在晦暗如磐的长夜里,投出一把把如闪电般的匕首,刺破浓黑的天幕,让我们看到日出东方。
我不怕你,周树人!我热爱你,鲁迅!
点评:文章内容全部来自考生平日所阅读的鲁迅作品,其中有对鲁迅作品中博大精深内容的深刻领悟,又有对鲁迅独特语言风格的欣赏。
考生注重对语言的锤炼。一是巧设排比段。主体段落的首句皆引用鲁迅的诗句切入,读来清晰。文章多用比喻句,如“你以笔为戈”“让思想的熔浆汇成滚烫的激流”“你的目光有时像一把利剑,尖锐地刺痛黑暗的心脏”等,语言生动形象。文章大量引用鲁迅名句,只有对鲁迅的文章熟稔,才可以如此信手拈来,引用自如。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花烂漫、冬雪飞舞,长河落日、深山鸣泉,我们喜欢探寻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其实,我们自己何尝不是一处风光 少年意气、向阳奔跑、迎风屹立,我们感慨于生活里的动人风光,不知不觉中,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请以《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思想健康;有情节,有描写;可写实,可虚构。语言要有文采。
写作提示:本题是材料引导语+命题作文。首先分析材料。其中的“春花烂漫、冬雪飞舞,长河落日、深山鸣泉”是自然界的美丽风光,是实景,它们能让我们的感官陶醉,心灵愉悦,“少年意气、向阳奔跑、迎风屹立”是人文风光,是抽象的景,是动人生活的画面,它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认同、审美体认、道德追求、文化思考、责任担当等。材料呈现了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在大自然中追寻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我们也能成为一处风光,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给定的题目中,“我们”指一类人,一群人;“也成了”指“我们”成为“风光”的过程,是“我们”
对“风光”的发现、领悟;“一处风光”则是对自我生命的美好及其背后的价值意义的情景化再现,行文可围绕“我们”的眼中有哪些“风光”,“我们”成了一处怎样的风光,“我们”如何成为这处风光,“我们”如何认识“风光”等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