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2:0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单元研习任务
说真话,抒真情
指点迷津
典范作品
实战演练
指点迷津
卡夫卡说:“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人们热爱经典作品,不仅希望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也希望通过阅读发现并孕育美好情感,从而成为健全的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情感与个性。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文章感染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必须做到说真话,抒真情。那在写作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学写身边的真事
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真实的事情是写作的基础,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只要符合“四此”——此时、此地、此人、此事,就可以视为“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大事,更要关心身边的小事。做有心人,经常吸取有效信息。
要选取鲜活材料,切忌胡编滥造。一些同学思想上有顾虑,写作时放不开,不好意思写出家庭琐事、自己受过的挫折、性格上的弱点或是自己的心路历程等,害怕出丑,害怕别人耻笑,于是便胡编滥造、矫揉造作。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因为落入俗套、缺乏真情,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只有选取鲜活材料,大胆吐露真情,力求事真、情真、理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陈情表》中,作者在叙述自己的苦难身世时,内容上涉及自己的父母、祖母、身体状况、
家庭背景等,时间上跨度大,由自己的婴儿期写到成年期,但丰富的叙述依然擦亮了真情的火花。“少多疾病,九岁不行”,简练的语言显露了李密难以承受的苦情,他不但拥有一个残缺、贫穷、无助的家庭,而且整整九年在疾病的深渊中挣扎,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2.抒发真实的情感
言由心发,文自情生。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魂魄所在。只有发自内心、抒发真情的语言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文章中应该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更不是虚情假意。抒情要看“立足点”,不要喊口号,抒发一些假大空的“情”。庸俗的虚构,明显的虚假,其情感自然令人质疑。《陈情表》中李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笃厚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知恩图报、尽心报国的诚挚之情,无不是真情实录,历经千百年,人们仍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3.学习抒情的方式
(1)突出生动的细节
要学会捕捉细节,对典型细节浓墨重彩,通过细节表达真情实感。细节指人物的某些细小却典型的举止行动。小到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妙的心理活动,只要刻画得细腻、自然,也就会达到“一瞬传情”的艺术效果。
如《项脊轩志》中的这段文字:“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里面有两个细节需要引起注意。“东犬西吠”,狗一般只会对着陌生人叫,可见,一个大家庭里的同宗兄弟,分家后很快就成了陌生人。“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这句话里面包含着特别丰富的信息。篱笆一般是竹子、芦苇、树枝等扎成的,不会太高,中间也会有较大的空隙;而墙是砖石砌成的,高高大大,严密不透风。本
来可以透过篱笆看到另一家的起居生活,砌上了墙壁就没有了这种可能。由扎篱笆到砌墙,作者用了一个“已”,这其实是“已而”的省略,意为“不久后”。时间不久就出现了如此的变化,这个大家庭肯定发生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传统的家庭伦理再也不能维系彼此的关系,分崩离析在所难免。这段文字没有任何感情字眼,但作者的悲愤之情渗透进了字里行间,通过文章的细节体现了出来。
(2)善于抓住动情点
情感有浓淡之分,浓烈深挚的情感来源于主体深刻的体验。“动情点”是感情的触发点,抓住了“动情点”,才能把文章写得感情充沛、真挚感人。生活中总会有令我们心灵震动的那一刻,只是容易被忽略或遗忘罢了。化用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动情点”,而是缺少发现“动情点”的眼睛。每每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都会被感动,尤其是看到身材臃肿、动作蹒跚的父亲翻过铁道去买橘子的片段,会不知不觉中湿了眼眶。这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动情点”。
典范作品
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子,奋笔,回廊中。
斯人,独立,寒窗前。
面对埋首读书的学生,老师饱含深情地说了一句话:“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语短情长,话语里包含了老师多少热切的期盼与离别的不舍!
看着这朴素的文字,我突然红了眼眶。我想象着,当高考结束我走出考场时的情形。街上行人的脚步突然消失了,道旁的柏树突然不再摇动,仲夏的夕阳落在我的肩上,今昔似往昔,一切终归于平淡。只是,想到将与恩师分别,将与母校告别,我的心中顿感一恸,若有所失。
我明白,在这个充满希望又预示离别的夏天,老师的心中也一定是矛盾的。“你们再看看书”,盼的是我们十年寒窗换得一朝成名;“我再看看你们”,怕的是我们一去不回头。
是的,我们毕业了,带着老师无限的深情。谁还记得那一个个挑灯苦读的月夜 谁还记得那一张张用心完成的试卷 离别的钟声已然敲响,高中的巨轮将至终点,而那一个个坚守岗位的恩师,正像是一个个摆渡人,渡人渡己,教人领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
岁月迁,华章易。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此去一别,无问西东。
古语云,天地国师亲。念师恩,唯有以一颗赤诚之心投身祖国建设事业,方可为报。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争当一个有情怀的人,胸怀天下,我们要找到个人与时代的交叉点,与国共振,这样才是对恩师最好的报答。
诚然,我们是被历史选中的一代,欣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伫立在新的历史坐标。40余年惊涛骇浪,70余年风雨兼程,中国的蓝图是伟大的,所以更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努力。的确,在过去,我们国家已然取得可喜的成就,创造了无数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然而,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国际风云依旧变幻无穷,乱云飞渡,风吹浪打,那
句“中国人民到了最困难的时刻”永不过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再回首,那是恩师企盼的目光。
一枝一叶总关情,此情不关风与月。这份情,是淳淳的师生情,是铮铮的家国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当筑强国之华梦,报拳拳之师恩。
此去一别,山高路远,但问你我,无问西东。
点评:标题引用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句,“一枝一叶”这里可以指师生,亦可指师生之间的细节故事等。行文上,前半部分写师生情,后半部分写作为学生要如何回报老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这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这样的整体立意,思路开阔,思想深刻,乃考场佳作。文章语言经过锤炼:活用句式,不仅形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且简洁自然。行文大气:笔锋雄健,有气势,还饱含深情,实属不易。另外行文过渡衔接自然,文章浑然一体。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例如:
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人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 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共同记忆”体现的是一类人的共同的思想、观念、精神,也就是一类人的精神风貌,材料分别列举了“爸爸”“老师”“市长”三类人的共同记忆,是对“共同记忆”内涵的诠释。要求我们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作文。这三种角色跟材料中的三种角色具有对应关系,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材料中的一个关键句: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立意要注意角色的对应关系,同时要写出时代特色,赋予角色时代意义。如:作为子女,有注重亲情的共同记忆;作为学生,有感恩老师、牢记老师教诲的共同记忆;作为市民,有享受物质财富,同时不忘传统、重视文化、重视情怀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