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单元研习任务
文章修改
指点迷津
典范作品
实战演练
指点迷津
俗话说:“三分文,七分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鲁迅的《藤野先生》,修改的地方有160多处,《<坟>的题记》全文只有1 000多字,改动也有百处之多。钱锺书对《围城》作过多次修改,涉及内容变动达上千处。巴金曾说:“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
修改文章不仅要修改思想,要把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而且要仔细看原稿,全局和枝节都要考虑到,尽可能确切地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那么文章应该怎样修改呢
一、完善立意
古人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文以意为主,要先分析立意是否集中,是否深刻,在修改的过程中深入发掘,尽可能形成深刻的主题。如果文中的基本观点或各部分的小观
点存在错误、片面或不够鲜明的问题,就应当提炼完善。完善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立足“自我”,立意求真;多向思考,立意求新;以小见大,立意求深。
二、增删材料
恰当、典型的材料有利于主题的表达。论述中的论据、记叙中的情节,都要在修改中仔细考虑。缺少了恰当的材料,文章就不够完整充分,就需要充实内容;有些材料冗余,文章就会臃肿,就要作必要的删除。
【病例】
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文学巨人巴金也是如此。所有真正伟大的人物,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善于阅读自我的心灵之书。卢梭有《忏悔录》为证。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也是如此。善读心灵之书,是人格升华的阶梯,是从旧我走向新我的桥梁,是所有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点拨:此段举鲁迅、巴金、卢梭、列夫·托尔斯泰等人事例,论证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但“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文学巨人巴金也是如此”“卢梭有《忏悔录》为证。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也是如此”论述过于简单,应该举出具体事例并加以诠释。
【优例】
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正是鲁迅严于解剖自己,进而解剖自己的民族,他才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之魂。文学巨人巴金在晚年“反思”自己,因《随想录》获得众人尊重,声望日隆,这自然和他文学成就相关,但读者更赞美晚年巴金敢于自我解剖的精神。所有真正伟大的人物,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善于阅读自我这本心灵之书。卢梭用坦率的风格写自传《忏悔录》,不回避自
己身上的人性恶,他并不想把自己打扮成历史伟人,但他却成了真正的历史伟人。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也在不断地忏悔,不断严格地解剖自我,终于完成从青年时的留级生、浪荡子、赌徒,到伟大作家的转变。善读心灵之书,是人格升华的阶梯,是从旧我走向新我的桥梁,是所有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修改后的文段,丰富了论据内容,使论证手法多样化,表达更准确,语言更有文采。
三、调整结构
要仔细考虑原文的谋篇布局是否合理,先写哪些,后写哪些,层次和段落是否需要调整,过渡接应是否顺畅,哪些内容可以省略。文章写完后,如发现有结构残缺不全、松散混乱及轻重倒置的问题,都应当通过修改来解决。
【病例】
曾有这样一则故事:当海水退潮过后,孩子们都在沙滩上寻找美丽的贝壳,比着谁的贝壳漂亮。……它磨炼出了珍珠,创造了不菲的价值。历经磨炼,沙砾也会发光。
我曾经养过蚕,有三只。……也正是这些磨难使它们具有价值。
黄山松是一种很有名气也很有灵气的松树,它之所以让人喜爱是因为它受得住磨炼。……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不少有气节的人物,他们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具有梅花、沉香一样的秉性。
点拨:主体部分三个段落,所论述的都是磨炼的价值,不如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来写。主体部分分别用“磨炼之后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价值总在磨炼之后呢”“怎样才能经受住磨炼”三个问题领起,或者在每段的开头设置一个分论点,分别统领其中的论据,这样论证的角度有变化,论证有层次。
四、推敲语言
语言力争准确、规范、简洁、生动,同时也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做到个性化地表达。整体上,可以从词语、句式和修辞三个方面润色语言。
要精心选择准确的、得体的、表现力强的词语,尽量选用含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感的词语以及选用新鲜活泼的词语。要灵活选用各种句式:在表达深刻思想时,恰当使用长句,严谨而舒展;在揭示观点时,用短句、判断句,简洁而有力;反复强调或突出一点时,用整句能使文章简洁,音节和谐,且文句含蓄
蕴藉,隽永有味。修辞润色增添文采。修辞是语言之花,新颖活泼的文字来自“三分姿色,七分打扮”。可以在名句引用中飘出书卷气息,可以在巧妙比喻中放飞哲理诗情,可以在排比中高扬人文精神。
【病例】
海子是有爱心的。他希望每个人都好,却拒绝自己幸福。这种矛盾的爱让每一个人都记住了他的祝福。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记住他,从他身上得到关于爱的启示。
点拨:文段对海子爱的阐述,前后两部分脱节,前面说的是他的爱的矛盾,后面是对海子诗歌影响的介绍,思维混乱。同时语言不够生动。
【优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尘世的忧伤化作优美的诗句,个人的感伤上升到人类的关怀。海子的爱广阔而又自私。他愿每个人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却把自己拒绝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之外。这种矛盾的爱让每一个人都记住了他的祝福。他的爱是一列飞驰而过的火车,带走了他的灵魂,留下了感悟和成长。道路旁如画的风景便是他留下的笑靥,是充满关爱与温情的美。我相信,爱是一株向上的植物,一季的容貌,美丽着一种永恒。一夜一夜的倾诉,海子的爱如一堆点燃的篝火,照亮了无数蹒跚的脚步。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个可爱又让人心痛的诗人。
文段增加了名句的引用,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引用,并增加了“爱是一株向上的植物”之类的灵动表达。
典范作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原文
善待生命的光与影
光明是美妙的,它使生命的泉水凉爽可口;光明是美好的,它使生命的歌声意蕴深刻;光明是令人激动的,它使如诗的生命热情奔放。但光明到来之时,阴影也会出现,它会使生命的征程布满荆棘。我们做的,只能是走出阴影,迎接,乘上开往春天的地铁,奔赴明日的征程。①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人生抑或人性总有不完美之处,万物亦然。峰巅上的雪莲,在生命的绝地,也会挺起傲然的尊严;狂浪上的海燕,在生命的险境里,也会发出快乐的呐喊;黑暗中挣扎的蛹,在生命的寂寞里,也会磨炼出飞翔的翅膀。不朽的生命,总是在考验中绽放永恒的灿烂。②
我们无法抹去光明下留存的影子,不仅在于这是自然法则的约束,更在于抹去了阴影,也就等于在无形中扼杀了事物的美。美源自何处 我想,是光影变幻形成的灵动。光明下的阴影,使光明更加真实灵动,物如此,人亦然。想起欧阳修这位以谦逊为人所称赞的文豪,却在一次酒后自诩《明妃曲》是连李白、杜甫也无法写出的杰作。然而一次酒酣时的自夸,能否就将他的谦恭品格抹杀呢 相反,这一“得意忘形”的人生“阴影”,活脱脱地还原出了一个活泼灵动的文人形象。更不
用提苏轼早年写于奏章用以弹劾的刻薄之语,这也不能抵消他中晚年后那份圆融真挚的情怀。人在光与影中不断成熟,苏轼的年轻气盛也在后来化为了灵动,这不正是光明与阴影间的调和与交织所赋予的真实灵动之美吗
同样,人性的阴影,亦使得阴影后的光明更加感人。有人说,越明亮的地方就会有越漆黑的影子。当你接受了影子,就可以享受最明亮的阳光。③人性的光辉,在历史背后永远屹立;人性的阴影,使得阴影下的光明更加动人,岂不美哉
因而,人性之美、事物之美,在于融洽地调和了光与影。阴阳太极,周而复始;物极必反,生生不息。老子的智慧渗透在太极的包容互化之道中,这太极之道正是对光明与阴影的完美诠释。又如作画,泼墨留白之道,也是光影间调和所赐。光与影之意义,也在于此。
我们的一生无法十全十美,只有善待生命中那些不完美的光影变幻,才能在风云间奏响人生调和圆融、光影交织的名曲。④
①开篇的排比句看起来句式整齐,却是不合逻辑的;而且开篇侧重谈的是光明的作用,淡化了“光与影”的关系,开篇点题不能做到水到渠成,也不能很好地引起下文。
②这些例子没有突出前文提及的“不完美”的地方,虽然句子优美,但脱离了主题。
③引用的文字与“人性的阴影”关系不大。文章的事实论据、道理论据都应该为中心论点服务,而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
④结尾不够生动。
升格文章
善待生命的光与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色清朗,其明亮固然赋予了梅花“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清澈,而仅仅目睹月色的皎洁是无法领略到梅影横斜的曼妙之意的。光明下的阴影,就如事物中的不完美之处,然而这一不完美,又使事物的美更加真实可感。①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人生抑或人性总有不完美之处,万物亦然。白璧微瑕,相比于无瑕之美玉,虽然看似稍逊风骚,然而美玉似光,微瑕似影,即便残缺也无法掩饰其自然之美,正如光影永远相随而无法割裂。我们无法遮蔽炽日的光华,也无法抹去淤泥的污浊,事物的两面无法合并为一面,光影相随,而事物的本质却不为其所阻碍。②
我们无法抹去光明下留存的影子,不仅在于这是自然法则的约束,更在于抹去了阴影,也就等于在无形中扼杀了事物的美。美源自何处 我想,是光影变幻形成的灵动。光明下的阴影,使光明更加真实灵动,物如此,人亦然。想起欧阳修这位以谦逊为人所称赞的文豪,却在一次酒后自诩《明妃曲》是连李白、杜甫也无法写出的杰作。然而一次酒酣时的自夸,能否就将他的谦恭品格抹杀呢 相反,这一“得意忘形”的人生“阴影”,活脱脱地还原出了一个活泼灵动的文人形象。更不用提苏轼早年写于奏章用以弹劾的刻薄之语,这也不能抵消
他中晚年后那份圆融真挚的情怀。人在光与影中不断成熟,苏轼的年轻气盛也在后来化为了洒脱超然,这不正是光明与阴影间的调和与交织所赋予的真实灵动之美吗
同样,人性的阴影,亦使得阴影后的光明更加感人。纳粹分子辛德勒最后良心发现,积极营救落难的犹太人,让人性的阴影随着黎明的到来而消散;史书中钩心斗角、成王败寇的故事很多,却并不能掩盖史书背后如赵氏孤儿等故事中人性的光辉。③人性的光辉,在历史背后永远屹立;人性的阴影,使得阴影下的光明更加动人,岂不美哉
因而,人性之美、事物之美,在于融洽地调和了光与影。阴阳太极,周而复始;物极必反,生生不息。老子的智慧渗透在太极的包容互化之道中,这太极之道正是对光明与阴影的完美诠释。又如作画,泼墨留白之道,也是光影间调和所赐。光与影之意义,也在于此端。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绘月影:“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正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④我们的一生无法十全十美,只有善待生命中那些不完美的光影变幻,才能在风云间奏响人生调和圆融、光影交织的名曲。
①修改后的开篇文字引用林逋、张若虚的诗句,指出欣赏明月与花影需要光影交织,由此入题论述“人生的变化、魅力、美源自光与影”,将“光与影”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充满辩证色彩。
②修改后的文字恰到好处地证明了“万物”中的“不完美”的一面,和前文一脉相承,联系密切。
③修改后的文字使用了事实论据,更好地阐释了“人性的阴影”和“光明”的辩证话题。
④最后以朱自清的名句收尾点题,开头由诗句中的“光影”始,结束依然用名句的“光影”收,首尾呼应,浑然天成。
实战演练
下面一篇习作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请对其加以修改。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冒犯别人的人从不原谅别人。——赫尔巴特
(2)恕自己一过,则万过由之而生。——苏格拉底
(3)我可以原谅任何人的过错,但自己的除外。——卡托
(4)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福莱
原文呈现:
对自己要求,对别人宽恕
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②严格的要求,有时候对自己是最大的好处;宽恕别人的过失,亦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一位优秀的钢琴家能弹奏优秀的作品,并不是自己的天赋多么高而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宽恕别人的嘲笑与指责,只有这样才能一点点进步,直到走向成功。
③三国时期,著名的将军吕蒙日日读书,严以律己,自己犯一点儿错误就与士兵同罪,有一次曹彰带领士兵进犯,数倍于孙权的军队,因为惧怕,有一些士兵带头逃跑,正恰好遇见吕蒙。吕蒙并没有杀死他们,而是自己去请罪,说是自己带兵无方,怨不得别人。士兵们看到将军这样爱惜士兵,看到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好将军。心里不禁尊重无比,再没有士兵愿意逃跑了。
④其实我们都是生来一样的人,有些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有些人却严以待人,宽以律己。这样的人往往结果都是不同的,老子小时候学习刻苦,而他的陪读却整天玩乐,不求上进。有一天,一辆马车经过,马车后便是一群群表演的艺人,老子的陪读放下书立马去窗边看表演,还一边指责老子不专心。老子却笑了笑,专心致志地学习。几年之后,一个是大思想家,一个却是连个县令也当不上的普通人。我们应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宽恕,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成功,才能做一个乐观高尚的人。
⑤我可以原谅任何人的过错,但自己的除外。——卡托
⑥宽恕别人,亦是宽恕自己,对自己严格,更是对别人严格,这正是生命的一个原则,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没有爱因斯坦一遍遍的计算,而对助手失误的宽恕,又怎么能一起发现了无数的定理呢 没有老师们一天天上课,宽恕学生的一些缺点,又怎能出成绩呢 没有了宽恕,没有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又何尝能成功呢 梦想是靠自己一步步努力的,必须要求自己,宽恕他人的过失。
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更是我们优秀高中生应该认识到的,生命亦是精彩,我们应该努力,宽恕别人的错误,更要严以律己。
修改提示1.标题采用了对偶句,但“要求”与“宽恕”两词不能对仗,可对其加以修改。
2.第②段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与第①段之间缺乏一定过渡,显得生硬;二是所用论据不够准确,缺乏典型性。
3.第③段所举事例很好, 缺乏对事例的分析,因此,不能紧扣论点。
4.第⑤段运用了材料中的一句名言,但放在此处显得不伦不类。
5.第⑥段的开头句表述不够严密。另外,所举爱因斯坦的例子并不典型,整段思路混乱。
6.第⑦段可再加斟酌,使其表述更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