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2:1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茂名市五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普通人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①,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法官的解释的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但是决定解释内容的却包含很多因素,法官个人的偏见,甚至是否有胃病,以及社会的舆论都是极重要的。于是他们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这自是片面的说法,因为法官并不能任意下判决,他的判决至少也须被认为是根据法律的,但是这种看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了。
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 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人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绝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態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忾羊②。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的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来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好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注】①对称(chēng):相对称呼。②忾羊:祭祀用的活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官在解释法律条文时,可能会受到个人偏见、身体状况、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的解释不一定是完全客观公正的。
B.不依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一个社会的秩序;不根据什么规定,人和人的关系就可以自行配合:作者认为这种情况是难以想象的。
C.人们在一起生活,如果其行为、权利和义务全由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那么社会必然会陷入混乱,人们会不知道该如何行动。
D.单从行为规范这一角度来看,礼和法律并没有差异,不同之处在于法律是依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有些论法理的学者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作者认为这一看法失之偏颇。
B.《镜花缘》中的“君子国”人人谦恭有礼、文质彬彬,这即是作者向往的礼治社会。
C.孔子与子贡一样,对祭祀用的活羊也充满同情,但他更重视礼而不同意去掉饱羊。
D.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但以现代眼光看,有的礼可能是荒唐甚至违法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B.《晏子春秋》:"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C.《论语》:"道(同‘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
4.有人认为,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请结合乡土小说《祝福》和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4分)
5.为什么作者不赞成"普通人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葬花吟
曹雪芹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儿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
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鸣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得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 ”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闰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宝玉听了,不觉痴倒。
话说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又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 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将来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 ——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 ”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啐!我打量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这里宝玉悲恸了一回,忽然抬头不见了黛玉,便知黛玉看见他躲开了,自己也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可巧看见林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说道:“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林黛玉回头看见是宝玉,待要不理他,听他说“只说一句话,从此撂开手",这话里有文章,少不得站住说道:“有一句话,请说来。”宝玉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 ”黛玉听说,回头就走。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当初怎么样 今日怎么样 "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玩笑 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 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
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一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说着不觉滴下眼泪来。
黛玉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形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低头不语。宝玉见这般形景,遂又说道:“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便有一二分错处,你倒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好。就便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生,还得你中明了缘故,我才得托生呢!”黛玉听了这个话,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便说道:“你既这么说,昨儿为什么我去了,你不叫丫头开门 "宝玉诧异道:“这话从那里说起 我要是这么样,立刻就死了!"黛玉啐道:“大清早死呀活的,也不忌讳。你说有呢就有,没有就没有,起什么誓呢。”宝玉道:“实在没有见你去。就是宝姐姐坐了一坐,就出来了。”林黛玉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想必是你的丫头们懒得动,丧声歪气的也是有的。”宝玉道:“想必是这个原故。等我回去问了是谁,教训教训他们就好了。”黛玉道:“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我论理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
(有删改)
【注】题目系临时所加。文章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回。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节选部分,可知黛玉昨夜曾经去看望宝玉,但是丫环没有开门,黛玉怀疑是宝玉故意不让丫环开门,因而第二天躲着不愿见到宝玉。
B.黛玉刚说到“短命”二字就“把口掩住”,体现了她对宝玉爱恨交加的心理,这一细节与下文她不许宝玉以"死"起誓有前后映带之妙。
C.黛玉父母双亡,在贾府中其实是客人身份,所以尽管她觉得宝玉房中的丫环“也该教训教训",但黛玉认为,不该由她这个外人来说。
D.文章最后的"宝姑娘"指薛宝钗,"贝姑娘"实无其人,是黛玉利用“宝贝”一词杜撰出来的人物。黛玉这样说,是对宝玉的善意提醒。
7.关于文中贾宝玉拾花、听林黛玉吟唱《葬花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锦重重”三字既描述了落花的色彩之繁和数量之多,也暗含着人物的惋惜之情。
B.“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不枝不蔓,叙事简洁,同时传达出了宝玉当时急切的心情。
C.从宝玉的猜想内容来看,贾府中的主子对丫环都是极为苛刻的,丫环常遭受不公。
D.“明媚鲜妍能几时”等句流露了黛玉凄切悲伤的心绪,预示了她未来的不幸遭际。
8.中国古典小说擅长以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心理,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加以简析。(6分)
9.文本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这样行文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庚寅,帝以亢旱,诏中外臣庶并直言极谏。时有上封指中书过失请罢免者,帝览之,不悦,谓宰相曰:“此辈皆非良善,止欲自进,当谴责以警之。”李沆进曰:“朝廷比开言路,苟言之当理,宜加旌赏,不则留中可也。况臣等非才,备员台辅,如蒙罢免,乃是言事之人有补朝廷。”帝曰:“卿真长者!”
丙戍,右仆射、平章事李沆寝疾,帝临问,赐其家白金五千两。车驾方还宫而沆卒,趣驾再幸其第,哭之恸,谓左右曰:“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龄!”言毕泣下。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录其三弟、一子,甥及妻之兄子,皆赐同进士出身。
帝之初即位也,沆日取四方水早盗贼奏知,参知政事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民间疾苦。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参政他日之忧也。”时西北用兵边奏日耸便殿延访或至旰昃。旦慨然谓沆曰:“我辈安得坐致太平,优游燕息乎!"沆曰:“国家强敌外患,适足为警惧。异日天下宴然,人臣率职,未必高拱无事,君奚念哉!"
帝雅敬沆,尝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帝问其人,
曰:“如梅询、曾致尧、李夷庚等是矣。”帝深然之。故终帝之世,数人者卒不进用。
沆重厚淳质,退公,辄终日危坐。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曰:“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①厅事已宽矣。”常喜读《论语》,或问之,沆曰:“我为宰相,如《论语》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两句,尚未能行。圣人之言,终身诵之可也!”(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四》)
【注】①太祝、奉礼:均为太常寺主管祭祀的小官,常由功臣子孙担任。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时A西B北C用D兵E边F奏G日H耸I便J殿K延L访M或N至O旰P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驾,一般用来指帝王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常用作帝王的代称。
B.参政,文中是"参知政事"的省称,为宰相的副职,与宰相同在中书省办公。
C.“危坐”的“危”指端正,与《六国论》中“可谓智力孤危”的“危”意思不相同。
D.《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一,由孔子所著,内容包括孔子及弟子的言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因大旱命臣民进谏,有人上奏请求罢免宰相,皇帝准备对这人加以谴责。李沆认为不妥,并谦称自己才不堪任,皇帝称赞他是德高望重之人。
B.李沆病重,皇帝亲自到李府慰问,因见他家清贫,于是赏赐白银五千两。李沆去世之后,皇帝又录用了他的几位亲人为官,优待其外甥和内侄。
C.皇帝初即位的时候,还年少,李沆每天上奏四方水旱盗贼之事,目的是让皇帝知道民间疾苦,从而将精力用在国家政事上,不致误入歧途。
D.李沆的府第在封丘门内,客厅前仅可掉转马身。有人认为太窄,李沆认为作为宰相的客厅确实狭窄,但是作为太祝、奉礼的客厅,已经够宽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朝廷比开言路,苟言之当理,宜加旌赏,不则留中可也。(4分)
(2)帝深然之。故终帝之世,数人者卒不进用。(4分)
14.李沆作为宰相,具有哪些优良品质 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贤 牧①堂 王 迈
贤牧存遗爱,邦人重此祠。典刑②前辈几,德政后来谁。
来日清泉濯,归时只鹤随。不须看石碣,人口是丰碑。
【注】①贤牧:贤明的州郡长官。②典刑:典型,典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遗爱”指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等,这是祠堂深受重视的原因。
B."贤牧"这样的官员,在其前任中能有几人呢 后任里又有谁能继美于前呢
C.“清泉”“只鹤”均富象征意味,贤牧归去时仅有一鹤相随,所写未必是实景。
D.“石碣”指功德碑,因为大多是溢美不实之辞,所以诗人认为不需要关注它。
16.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贤牧”的形象 请加以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以彩虹为喻,生动地描绘了楼阁间空中通道的优美形状。
(2)苏洵《六国论》中指出燕太子丹因决策错误而招致祸患的两句是 , 。
(3)"孤舟”象征着孤独、漂泊,深受古代诗人青睐,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学艺术的繁荣离不开必要的社会条件,唐诗也是如此。从汉末以来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混乱的局面结束,华夏大地上终于迎来了繁盛、统一的大唐帝国。国力强盛无比,财力丰富充足,百姓安居乐业,士人意气风发,这是唐诗繁荣的肥沃土壤,也是唐诗超越前代诗歌的有利条件。比如山水诗早在六朝就已相当繁盛,但是谢灵运等山水诗人吟咏的只是江南一带的①_,他们不能亲历黄河、泰山等② 的山川,他们笔下的山水诗自然难以达到雄伟豪壮的境界。唐代就不同了,国家统一,③ 李白可以咏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观,杜甫可以面对泰山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语。更不用说岑参等人亲至西域,目睹雪山、热海等异域风光了。所以唐代的山水诗,无论是境界之阔大,还是风格之奇伟,都远远超越了前代诗人的同类作品。大唐帝国繁盛、统一的社会背景,对唐诗繁荣的促进作用是一目了然的;此外,对唐诗繁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还有唐代格外重视诗歌、崇尚诗人的社会风气。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喝粥能养胃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家喜欢煲粥,尤其是广东地区。遇到消化道问题,比如胃肠炎拉肚子,①_,说是可以休养肠胃帮助恢复。这样说,大概是认为粥是一种半流质食物,不怎么咀嚼就可以吞下,粥到了胃里,也不需要肠胃怎么工作,就能很轻易地被消化吸收,肠胃于是得到了休养。
②_。事实上,人是杂食动物,人的消化道能消化很多种食物,只要不是不能消化、不耐受、过敏、过量的食物,对肠胃来说就不能算是额外的负担。粥作为一种半流质食物,相比于米饭、面包、水果、蔬菜这些固体食物,被胃排空的时间更短,是可以更快被消化掉,但这并不等于它对肠胃就更友好。
这是因为,消化道和肌肉一样,存在“用进废退”的问题。就像一个肌肉强壮的大人,本可以自己行走或奔跑,但如果整天坐在轮椅上,③ ,运动能力反而会减弱。有的孩子由于某些疾病,完全不能吃东西,只能依靠输注营养液来维持生命。在这期间,消化道就处于休养状态,但这不会令消化道或身体更健康。相反,闲置状态的胃肠道,反而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小肠绒毛萎缩、胆汁淤积等问题。
21.下列句子中的“人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家”,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杨夫人对张氏说:“女儿大了,你也该考虑给她找个人家了。”
B.小苗说:“原来是你呀,半夜三更的,差点儿没把人家吓死!”
C.人家不像个人家,吃饭连张桌子也没有,一家人都捧着碗吃。
D.陈熠拿起笔暗自思忖:“人家是人,我也是人,我就学不会 ”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幸福的人在年轻时就像年轻人。(俄国诗人普希金)
材料二: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法国作家加缪)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少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