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群 文 阅 读
阅 读 导 引
阅 读 篇 目
阅 读 导 引
理论联系实际
历史潮流浩荡,中国在激流奔涌的世界格局中完成后发超越,在科技日新月异中创造出大国重器,在全球革新进程中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奇迹的背后是:国家重大方向始终贯穿着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齐头并进。“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青年一代肩负着国家的未来,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当代青年,当埋首经典,潜心研读。
阅 读 篇 目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节选)
刘少奇
我们要做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最忠实、最好的学生,就需要在无产阶级和一切群众的长期而伟大的革命斗争中进行各方面的修养,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要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要有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
风的修养;要有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等。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们大家都无例外地需要进行上述各方面的修养。但是,由于我们党员的政治觉悟、斗争经验、工作岗位、文化程度、社会活动的条件,都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同志需要特别注意修养或者着重注意修养的方面,也就会各有差别。
在中国古时,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说自我反省的问题。《诗经》上有这样著名的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批评。这一切都说明,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但是,古代许多人的所谓修养,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他们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以为只要保持他们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妄的。我们不能这样去修养。我们是革命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无论怎样都不能脱离当前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而是必须结合这种斗争去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的革命经验。这就是说,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修养和锻炼,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这就是说,我们要虚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高贵的无产阶级的品质,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言论、行动和工作中去,不断地改正、清洗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切与此相反的东西,增强自己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意识和
品质。这就是说,我们要虚心地倾听同志们和群众的意见和批评,仔细地研究生活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细心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且根据这些去检验自己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是否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是否正确,去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而加以纠正,去改进自己的工作。同时,我们要根据新的经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哪些个别结论,在哪些个别方面,需要加以充实、丰富和发展。总之,我们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这应该是我们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方法,和其他唯心主义的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的修养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
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我们的同志必须遵照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方法,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有删节)
赏析:本文节选的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第三部分“共产党员的修养和群众的革命实践”,作者提出了“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修养和锻炼,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的观点,指出共产党员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党的纪律和作风、科学知识等各方面的修养,这个观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光与真理
赵丽宏
进大学不久,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一批世界名著重新出版发行,对爱好文学的人们来说,真是天大的喜讯。新书上架时,书店里出现了极其热闹、感人的景象。每一家新华书店门口都有排队购书的长龙。华东师大校园里有一家小书店,每天早晨,中文系的学生和其他系的学生一起,早早地等在书店门口。门一开,大家便蜂拥而入,不管出了什么新书,先买下来再说。那时,阮囊羞涩,但是,我还是倾其所有,将可能
买到的书都买了下来。还好,那时书价便宜,4本一套的《战争与和平》才五块钱出头一点点,上下两本的《悲惨世界》还不到两块钱,像砖头一样厚的《红与黑》才一块多钱。花十块钱,便能捧回一大堆新书。这些书,尽管以前都读过,但是,有不少书是偷偷摸摸借来读的,现在,能自己拥有这些书,是一种莫大的满足和幸福。我还买了重新出版的很多诗集,其中有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歌德的《浮士德》,有雪莱、拜伦和海涅的诗选。很多中国的现代文学名著也纷纷重版,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茅盾的《子夜》、曹禺的剧作选、
冰心的散文选、艾青的诗选,等等。这些书,也出现在我的小小的书架上。而现代文学中曾经绝迹的一些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如徐志摩、戴望舒、沈从文,虽然不能一下子看到重新出版的书,但在图书馆能借到他们的书,在阅览室里能读到他们的书。对以前所知的文学史,大家都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离那家小书店不远,就是学校的图书馆。华东师大图书馆藏书丰富,阅览条件也好。每天晚上,图书馆的阅览室就成了同学们读书的乐园。读书的学生太多,阅览室坐不下,很多同学早早就等在阅览室门口,门一开,就能进去找一个座位坐下来,然后再去借书。而大多数学生,就在教室里读书、写作、做功课。晚上,宁静的校园里一片灯光。那种景象,非常美妙。我曾经写过一首赞美校园灯火的诗发表在《文汇报》上,由衷地表达了我欢快欣悦的心情。
校园里学习的风气非常浓,同学们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女同学们表现得更为突出。那时,宿舍晚上10点以后要熄灯,不少女同学熄灯后在蚊帐里打着手电筒,点着蜡烛读书。有一个同学点着蜡烛读书时烧着了蚊帐,差点引起火灾。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校园里文学创作的风气。那时,文学道路上人才济济,成为作家是很多人的向往。这一届学生中,热衷于创作的同学很多,而且都有生活积累。进大学后,在上课读书的同时,他们的创作欲望也被激发起来。那时没有太多的发表园地,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还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怎么办 同学们自发地在文史楼的走廊里办起了壁报,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工工整整地誊抄出来,配以插图,贴在壁报上。一时,办壁报成风,中文系4个班级,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壁报,发布在文史楼的走廊中。有的甚至以寝室为单位办起了壁报,贴
在宿舍楼的走道里。这些壁报,水平不低,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是纯文学的刊物。每一期新的壁报出来,都吸引很多同学去看,不仅中文系的同学,其他文科或理科的学生,甚至校外的文学爱好者,也闻讯来参观。
这些往事,距今已经30多年了,但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我想起学校历史中曾经有过的一条校训“光与真理”,我喜欢这条校训。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应该是大学生永远不可放弃的目标。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赏析:“光与真理”是华东师大历史中曾经有过的一条校训,作者用来比作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文章中,作者以小见大,回忆改革开放之初,刚进大学时,同学们刻苦读书热衷于创作的故事,以此体现校训中的“光与真理”精神。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
张保振
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 不是如《后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 怎么干 干了,利弊得失是什么 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 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助“外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有数的拍板决策权。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什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目不两视,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
朱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
赏析:文章以“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为中心展开论述,开篇总说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中间分说低头做事是用脑做事、调研做事、低调做事、专心做事;结尾引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话,紧扣中心,深化主题。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朱喜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文化自信。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文化处于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起源于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
近代中国人民开展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为革命文化的孕育提供了土壤。无数仁人志士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最终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历史证明,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都走不通。要赢得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找到新的先进理论和社会力量,开辟新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从本质意义上看,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是一致的,相对而言,红色文化是更形象的表述。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中国人民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象征希望、热烈、勇敢、创造、奋斗、牺牲等。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颜色。这种特定颜色及其象征意味,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品格情操和价值诉求形成完美的“同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不同阶段,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同的表现形态。这些革命文化,
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中华精神的革命创造与薪火相传,永远闪耀着光芒。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来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成功。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是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
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形成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中国革命,才孕育形成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正是因为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有删改)
赏析:文章对“革命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明确指出了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