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9 屈原列传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单元人文主题
历史的现场
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历代先贤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卷帙浩繁的经典作品。阅读这些作品,让我们跨越时代,回到历史现场,领略优秀的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1.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中反映的历史观念。
2.研习史论作品,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3.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
4.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5.学习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学写人物短评或驳论文。
茫茫人世间,生命是大自然创造出的最伟大的艺术品。纵观历史长河,行吟汨罗江畔的诗人那忧思怀国之情,世界音乐史上贝多芬的伟功伟绩,爱国史册上文天祥的刚烈、坚贞……无不为我们奏响着一曲曲永恒的赞歌,于是我们慨叹,天地间最短暂的是生命,能实现永恒的也是生命。那么正值青春妙龄的你会怎样谱写自己的生命赞歌呢 相信你定会从吟唱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身上得到启示。
课前·基础认知
作者名片
“历史之父”——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历史之父”。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的影响。该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背景链接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后来,屈原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相传在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
司马迁因感于自己与屈原相似的经历,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以激愤与哀怨之情为屈原作传。
文学常识
列 传
史书体裁的一种。纪传体史书的基本组成部分。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为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张守节《史记》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外国史事。分作独传(如《商君列传》)、合传(如《屈原贾生列传》)、类传(如《货殖列传》)。记周边和外国,如《匈奴列传》等。
夯实字词
一、阅读课文1、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省略句)
(屈原)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二、阅读课文3、4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
(2)“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
(3)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判断句)
天,是人类产生的开始;父母,是人生活的根本。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动句)
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5)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介词结构后置)
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
三、阅读课文5、6、7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介词结构后置)
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
(2)是时屈平既疏。(被动句)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
(3)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
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
四、阅读课文8、9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判断句)
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诚,所谓贤臣并不贤明。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介词结构后置,被动句)
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自己客死于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
五、阅读课文10、11、1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被动句)
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物所拘束,而能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2)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
此后楚国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 第二年。
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 假话。
今义: 无理狡辩;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
(3)颜色憔悴
古义: 面容,脸色。
今义: 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4)形容枯槁
古义: 外貌,模样。
今义: 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 委婉得体。
今义: 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离骚”者,犹离忧也。
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④秦,虎狼之国。
⑤此不知人之祸也。
(2)被动句
①方正之不容也。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③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⑤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⑧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介词结构后置
①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②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③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4)定语后置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宾语前置
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③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6.名句积累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离骚’者 , 犹离忧也 。”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之不聪”外,还有“ 谗谄之蔽明也 , 邪曲之害公也 , 方正之不容也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楚国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连用了“ 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两个句子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而写《离骚》作铺垫。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 故劳苦倦极 , 未尝不呼天也 。”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国风》好色而不淫 , 《小雅》怨诽而不乱 。”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中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意旨却极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举类迩而见义远 。”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都作了充分反映的句子是:“ 明道德之广崇 , 治乱之条贯 , 靡不毕见 。”
课堂·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文脉预览
主旨探微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密切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格,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精读课文 细揣摩
任务一 正道直行塑忠魂——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质
1.试简要分析屈原的主要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作者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他的爱国;同时也描写了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2.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
参考答案:司马迁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与日月同辉。
3.课文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作品《离骚》。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的 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在一起写的
参考答案:文章从《离骚》的创作原因和对《离骚》的评价两个方面来介绍《离骚》。文章在分析《离骚》的创作原因时,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评价《离骚》时,作者把《离骚》的语言风格同屈原的人格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贵品德。如评价《离骚》文辞“约”“微”时,说屈原“志洁”“行廉”。屈原“志洁”,多用香草美人来做比喻等,表现出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
任务二 粗中有细巧叙事——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
1.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屈原列传 王甚任之(第1段) 文章以屈原一生的遭遇
“③ ”为线索
王怒而疏屈平(第2段) ① ② 遂自投汨罗以死(第10段) 屈平既绌(第4段)
顷襄王怒而迁之(第9段)
任、疏、绌、迁、投
2.本文记叙屈原一生的主要经历与遭遇,处处围绕屈原的“志”来写。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屈原列传 围绕“志”来谋篇 以评价《离骚》来推其志
①
②
以屈原面对国家危难的反应,突出屈原眷顾楚国,心系怀王
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3.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从占有素材的角度看 ①
从抒发情感的角度看 ②
有关屈原事迹的历史记载很少。司马迁只能对屈原的事迹勾勒出大体的轮廓。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只能根据其作品来推测
文章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重在表现其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出作者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楚王的批判,这也是作者自身遭遇的曲折映射
4.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楚国的命运。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①课文自“屈平既绌”以后,历述了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受到秦国说客张仪的欺骗愚弄;丹、淅大败,八万士兵被杀,大将屈匄被俘,丢失汉中地;蓝田大战败退;放走国仇张仪;诸侯共击楚,楚将唐眜战死;怀王受骗入秦,客死他乡。②作者反复写楚国命运,是想强调这些失败都是国君排斥屈原造成的,可见屈原的重要。这样,作者便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这样写,既加重了文章叙事的分量,也提升了作品的思想高度。
任务三 巧遣情感上笔端——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1.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作者流露出的愤慨惋惜之情都在这一段文字中表露无遗。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追求。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
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作对比,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
2.最后一段中,“志”指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参考答案:“志”指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心系国家、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理想追求以及高洁不屈的品格。司马迁“悲其志”,既是对屈原的人格和政治追求的肯定,也是对腐朽政治和黑暗社会的鞭笞。
随堂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疾:痛心。
2.下列各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C
解析:A项,“离”,同“罹”,遭受。B项,“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C项,“指”,同“旨”,意旨;“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D项,无通假字。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之”均为代词,代他(屈原)。
B
4.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B
解析:A项,动词“疏”本身表被动。C项,“见”表被动。D项,“为……所……”表被动。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书按体例可分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B.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差事。
C.“中述汤、武”一句中,“汤”指商汤,他灭夏建立商朝;武,指周武王,是周文王之子,他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了周朝。
D.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衔,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答案:A
解析:A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课外 一起成长
因文学法
[写作技法]
巧遣情感上笔端
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记中有议,叙中有情,感情鲜明,在写人物传记时也反映出作者的价值取向。
叙中带情,褒贬鲜明。如“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叙述中表达了对屈原杰出才能的欣赏;“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表达了对屈原遭遇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深切同情。
议中有情,真切感人。这篇传记用了大量的议论,第3段作者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来高度评价屈原的人格精神。第8段作者直接议论:“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批评怀王“不知人之祸”。文章结尾更是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其中又寄寓了作者自己的“政治幽愤”。
[写作训练]
《屈原列传》记叙和议论相结合,请运用这种手法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他失意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虽没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他仍高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屡遭贬谪,仍能笑谈人生。
如果苏轼在直面挫折时,没有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那么他也无法在官场失意的人生中,寻找到人生中的乐趣。直面挫折,苏轼的乐观豁达让他青史留名。
素材积累
碧血丹心,一心爱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屈原与楚国的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小人的诬陷,被楚怀王
放逐,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平,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卢永根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也是一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生节俭朴素,被誉为“布衣院士”。他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把毕生精力都献给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他学高德馨、治学严谨,满腔热情投身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廉洁奉公、甘为人梯,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十多年间,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改革进取,深受师生的崇敬爱戴。他一生恭俭、淡泊名利,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880余万元全部捐献给学校,并在去世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用模范
行动践行了“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的初心誓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适用话题:“爱国”“奉献”“精神的富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