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6.散步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6.散步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6:4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6.散步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鱼塘(táng) 委屈(qū)  分歧(zhī)
B.拆散(chēi) 熬过(áo) 散步(sàn)
C.粼粼(lín)   霎时(chà) 嫩芽(nèn)
D.稳当(wěn)   习惯(guàn) 铺着(pū)
2.对下列加点词的语境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趣味,情趣)
B.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人生的使命)
C.后来发生了分歧。(意见不一致)
D.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二、字词书写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信服( ) 熬( )过  讷讷( )
拆卸( ) 松散( ) 后背( )
4.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上的嫩芽也蜜了。( )
(2)我想折散一家人,终不愿意。( )
(3)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
(4)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5.选字填空。
椹 湛 堪 斟 荚 夹 颊 狭
(1)桑树上挂满了颜色紫红的桑_____。
(2)体操队员精____的表演博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3)这件事情怎样才能办好,请你____酌。
(4)秦始皇兵马俑___称世界奇迹。
(5)豆棵上挂满了豆____。
(6)寒风吹得她两____通红。
(7)城内的小胡同非常___窄。
(8)敌人处在两面____击之中,无法逃脱。
三、填空题
6.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1)分歧: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形容时间很短。
(3)_________: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4)_____:清澈明净的样子。
7.填空。
(1)《散步》的作者是_____,本文是他的一篇____,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___”。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可以是______,可以是_____,可以是___,可以是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 。《散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点的词语。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词填空。
(1)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__(强大 强壮 强悍)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__ (高高 强大 高大)的父亲。
(2)但我和妻子都是_____(缓缓 轻轻 慢慢)地,_____(稳稳 静静 重重)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四、现代文阅读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10.回顾全文想一下,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的原因是什么?
1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话,表现了母亲和“我”怎样的情感?
①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看着这些景象,作者为什么就想到“生命”?
13.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产生过怎样想法?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寒寒率率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14.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④________________
15.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6.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17.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 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18.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五、综合性学习
今年5月10日是母亲节,班级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感谢母亲”。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这样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
项目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祝福母亲生日的 54% 66% 91%
祝福同学生日的 56% 86% 92%
差值 2% 20% 1%
19.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
20.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你仿照下面示例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
示例:营造绿色城市  呵护地球家园
21.随着年龄的增长,“母爱”变得有时让你难以理解,很多同学认为和母亲产生了代沟,针对这种现象,你怎么说服你的同学呢?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 fú áo nè chāi sǎn bèi
4. 密 拆 竟 决
5. 椹 湛 斟 堪 荚 颊 狭 夹
6. 两个人的意愿不一致 一霎那 各得其所 粼粼
7. 莫怀戚 散文 形散神聚 核心人物 核心事 时间 地点 作者的情感变化 散步这件事
8. 忍受,耐苦支持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这里是指不按儿子的意愿办事使儿子受到委屈。
9. 强壮 高大 慢慢 稳稳
10.母亲已经老了,我是家里的支柱。 11. 老迈、顺从的情感。 诚恳、孝敬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12.因为这些景物朝气蓬勃,充满了生命力。(意思对即可) 13.(1)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14. 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②“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④“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15.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16.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17.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18.“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19.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初中生对母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小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 20.示例:感激养育之恩,发扬中华美德;敬爱生身之母,感受伟大母爱;弘扬中华美德,感受母爱亲情;感受母爱,报答母恩。 21.母爱是无微不至的,正是因为如此,可能导致我们不理解,感到临行时的再三叮咛是啰嗦,雨雪天气时的牵挂是多余,岂知正是母亲的关爱才使我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到今天,有时我们真得该反思,我们对母亲关爱过多少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