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新教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阿Q正传(节选)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配套新教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阿Q正传(节选)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6:0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分析阿Q 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3.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 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素养目标
阿Q正传(节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2 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在《自嘲》里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是他在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1919 年到1936 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作者介绍
《阿Q 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对人民进行封建教育,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广大农民在辛亥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阿Q 正传》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资料链接
《阿Q 正传》内容简介
《阿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 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的故事。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精神。
小说共分九章,本课节选了其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其他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序》:作者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出阿Q 这个人物的轮廓。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 勾引赵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混乱;阿Q 全部财产被扣压,又向赵太爷赔罪。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未庄人不再雇阿Q 打短工,阿Q生活难以为继,决定离开未庄。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 回到未庄,兜里有了好多钱,有很多衣服,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后来阿Q 说他给小偷打下手,又遭到人们的嘲笑。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 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但结果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革命了,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阿Q 十分不满意,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却被撵了出去。赵太爷家遭抢劫,阿Q 眼睁睁看着革命党进进出出地搬东西。
第九章《大团圆》: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人的恐慌。事件发生四天之后,阿Q 被抓起来送到城里的监狱,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审判,糊里糊涂地被处死。
阿Q 精神胜利法
“阿Q 精神”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可以概括为自欺欺人、自嘲、自解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阿Q“精神胜利法”纯然是奴隶们在失败面前闭上眼睛,用瞒和骗制造胜利的幻觉麻醉自己,把奴隶的屈辱和失败的痛苦变成精神上的自满自足,从而使自己麻木不仁、安安心心地做奴隶。阿Q 的精神胜利是变态的反抗,是愚昧麻木的表现。阿Q 的精神胜利是被逼出来的,也就是说阿Q 的病态是旧社会造成的,是旧社会病态的反映。阿Q“精神胜利法”正是旧中国病态社会的产物,是几千年来封建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等级制度的产物。
课文探究
①地位低下,没有尊严。一是连姓名、籍贯都“渺茫”。二是未庄人从来没人留心他的“行状”,只在忙碌的时候记起他的做工。
②生活穷困,一无所有。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靠给别人做短工度日。
1.开头前三段是对阿Q基本情况的叙述,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2.文中详细描写了阿Q赌博时的样子,有什么用意。
从阿Q 赌博时汗流满面的紧张与兴奋、有时输光后替别人着急的无聊、散场后的迷恋、第二天肿着眼睛做工的形象,到“桩家”得意的“歌吟”,再到众赌徒的嘈杂喧嚣,简洁而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农村的赌博场景,批判了阿Q 的生活陋习。
3.怎样理解“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 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
“不幸”指阿Q 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可见那是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 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让他“摆脱”了失败。在幽默之中包含着辛辣的批判与讽刺。
4.请分析第二章所写“优胜记略”的四点?
优胜记略一:阿Q 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只能用虚无缥缈的“先前阔”来安慰自己,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优胜记略二:阿Q 看不起未庄人,鄙薄城里人,自认为“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优胜记略三:打不过强者,只好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的自我欺骗中求得精神的胜利。
优胜记略四:自己打自己嘴巴,以近乎“自残”的方式寻求丢钱后的心理平衡,以求自欺与忘却,减轻自身痛苦。
阿Q 荒唐可笑的行为,让人在一笑之余不禁要思考:连这样的失败都不能使之感受到痛苦、意识到要觉醒的国民,还有药可救吗?
5.第三章开头写阿Q 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建立在“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之上,“儿子”赵太爷高人一等,他作为“老子”自然就荣耀且高人一等了。
6.第三章第3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何要用一段文字解释阿Q 挨打后反而未庄人“仿佛格外尊敬他”的缘由?
①类比。以太牢与普通猪羊的差别类比阿Q 被打后的变化。
②作者意在揭示,在封建思想的奴役下,未庄人盲目敬畏权威,和阿Q 一样丧失了是非观念,是一群愚昧落后、灵魂扭曲的人。而这,就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7.写阿Q与王胡比赛捉虱子用了什么修辞?他为什么“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
①夸张、反语。“毕毕剥剥”“恨恨”“狠命”是夸张,写捉、咬虱子的动作;“抬举”“大失体统”是反语,写阿Q 的心理。
②这是他愚昧麻木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然而,比丑也不能获胜,所以他“失望”“不平”。情节荒唐可笑,语言幽默风趣,而内涵却深刻、丰富。
8.写阿Q与王胡打架的过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出阿Q 思想的愚昧、陈腐和荒唐可笑。
9.赏析“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一句中的“等候着”和“似乎确凿”两个词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等候着”生动呈现出阿Q 被打不敢反抗,甚至主动接受惩罚的奴性人格;“似乎”表
示不确定,“确凿”表示确定,矛盾的词语表现出阿Q 作为被奴役的人被打时由于恐惧而恍惚的奴隶心理。
10.请分析第三章所写“优胜记略”的三点?
优胜记略一:阿Q 因被赵太爷打嘴巴而获尊敬。“得意”写阿Q 通过挨打得到人们对他“仿佛格外尊敬”后的奴才表情,揭示了他的奴才心理。
优胜记略二:忘却被“假洋鬼子”打,转而高兴起来。
①“忘却”表明了他的麻木健忘;挨了打反而感到“轻松”“高兴”,表明他在长期的奴役下性格扭曲,变成某种受虐狂。
②这些词语看似轻松调侃,实则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描写揭示了封建思想对人的摧残程度之深。
优胜记略三:从欺辱小尼姑中寻找快乐。欺辱比自己更弱的小尼姑,是阿Q 在受了屈辱之后寻求心理平衡和精神胜利的一种途径。受辱的阿Q 可怜,欺辱更弱者的阿Q就有点可恶和可恨了。“摩着”“呆笑”,写阿Q 的下流相,尽显阿Q 欺软怕硬的丑态。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对阿Q 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深入探究
阿Q是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他一贫如洗,住在未庄的土谷祠,只给人家做短工,平日只要吃饱了肚子,有几文钱,便神气活现地喝酒赌博,调笑打闹。主要性格特点有:
①妄自尊大。他以“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为由,盲目瞧不起有钱有势的赵太爷、钱太爷;因为去过城里,他看不起未庄人,但也鄙薄城里人。
②自轻自贱。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碰头时,阿Q将自己贬低为“虫豸”以讨饶。
③自欺欺人。比如,被别人打时,他可以想象成自己被“儿子”打了,认为整个世界不像样,没了伦理,于是又按照自己的意愿转败为胜,心满意足。
④欺弱怕强。阿Q 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先估量对手的力量,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闲人们打他,他自轻自贱以讨饶;“假洋鬼子”打他,他“等候着”而不敢还手。调戏小尼姑是他欺弱的典型表现。
⑤麻木健忘。比如,押牌宝赢了钱被抢且被打,然而他“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后,便心平气和起来,最后还“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1.课文中的阿Q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段文字,承接对阿Q 欺弱怕强的描写,写未庄“闲人”故意不依不饶地嘲笑、欺凌阿Q 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他们和阿Q 一样同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也和阿Q 一样具有欺弱怕强的性格,甚至以欺凌弱者为乐,他们既无聊又缺乏同情心。
对“闲人”的描写,表明阿Q 不是个例,而是当时民众的一个典型,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2.阿Q“怒目主义之后”一段文字,除了写阿Q 外,还写了未庄的“闲人”的什么特点?有何深意?
阿Q 欺弱怕强,被赵太爷、未庄闲人们呵斥、嘲笑甚至殴打,他无可奈何,但最终都能从精神上获得“优胜”,实质上是一种对所受屈辱的消解或接受。但这王胡,在他看来是一个比自己更弱,可供自己奚落的人,如今竟然敢对自己动手,他无从获得精神上的“优胜”,所以认为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
对阿Q 的心理描写,写他将自己“ 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归结于皇帝废除了科举制度,致使赵家减了威风,揭示了阿Q 的愚昧和思想的陈旧,从一个侧面对封建统治者对广大底层民众的愚弄和精神钳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3.在自己受到的诸多屈辱中,阿Q 为何认为被王胡打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在阿Q 的记忆上”这一段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什么?
“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他们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 少一分得意。
“九分得意”的群像描写,揭示出当时低级、庸俗、缺乏同情心的丑陋社会风气和现实。
4.选文结尾,写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当时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具体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
②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替代、压抑、合理化。阿Q 及未庄人的思想中等级观念已深入骨髓,他们有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强烈权力欲。在现实中,阿Q 的这种欲望不但得不到满足反而牺牲自己满足了别人。为了平衡内心的冲突,阿Q 只好通过这种心理调节使自己的痛苦被替代、压抑或合理化。替代,是指把个人冲动转向一个替代物,阿Q 受了“假洋鬼子”的气,发泄在小尼姑身上就是例子。压抑,是指把不能接受的屈辱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达到心理平衡。具体在阿Q 身上的表现就是“忘却”,对押牌宝赢了钱却几乎失败的痛苦的忘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合理化,主要指选择一些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宣扬一些可以接受的信息,在阿Q 身上表现为“接受”。比如,被打,是不能接受的,但转变为“儿子打老子”,似乎就可以接受了。
5.小说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为“阿Q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
①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他的自欺欺人与妄自尊大,在当时未庄上层人物赵太爷、钱太爷身上也有体现:他们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又摆出主子的架子,凶狠盘剥。而且也广泛地存在于普通民众身上——戏弄、殴打阿Q的未庄闲人们,何尝不是欺弱怕强!阿Q 的其他性格特点,也是周围人性格的集中体现。因此,阿Q 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是作者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人物的突出特点综合起来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②情节的戏剧化。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如揪辫子、“照例”被碰头、咬虱子、“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等,都经过夸张、滑稽的艺术处理,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一笑过后陷入沉思。
③语言的讽刺性。小说运用杂文式的笔法,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如“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 了”),或庄词谐用(“蒙赵太爷”“勋业”),或生造词语(如“九分得意”),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生动形象地展示国民劣根性的疮疤。
6.《阿Q正传》是带有喜剧效果的,作者通过喜剧化的呈现,表达了悲剧式的内涵和对国民性的慨叹。试从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观点一:赞成。
①阿Q 形象具有超越民族的属性。“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存在,它在弱者的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
②阿Q 形象具有超越时代的属性。阿Q 的时代已经成了历史,但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阿Q 精神”,作为一种精神中的劣根性和病态人格,仍没有彻底消除。
③现实社会中仍有“阿Q”式的人物。电影《阿Q正传》的结尾处,有这样的画外音:“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④阿Q 形象在现实社会中具有警示或解剖作用。“阿Q精神”仍然到处可见。《阿Q 正传》就是一把解剖刀,通过“解剖自己”来剖析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
7.有人认为,阿Q 这一形象“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简要说说理由。
观点二:不赞成。
①阿Q 形象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阿Q 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这种人物只能产生于封建时代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中,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
②阿Q 形象具有一定的民族属性,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
③阿Q 形象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已经失去了意义和价值。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已经消除了产生阿Q 的空气和土壤,这一形象属于历史和文学,已经失去了它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