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7:4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犹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2.考试期间考生不得向监考老师提出任何与试卷内容相关问题,若有违反一律按考试舞弊处理(本场考试科目记做0分)。
3. 请勿在草稿纸上做任何标记,考试结束后请立即停止作答,由监考老师回收试卷、答题卡、草稿纸,期间考生不得离开考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表述如下: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个人都是他所在社会影响所推出的社会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摘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而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
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域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 ,使世界人口的可观部分获得了从事信息和文化生产的物质手段,个人可以有效地在公共领域中开展传播活动,由被动的读者和听众转变为发言者和对话的参与者。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
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了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砭时事的能力,由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
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障。
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 2008 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已推出60 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导通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
(摘自王斌《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是一个含有纵向的等级化的“序”和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组成的立体结构。他的理论认识比费孝通的理解更深刻。
B.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C.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具备真正意义的大众性。其"准入资格"与传统身份相勾连,普通民众常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
D.在我国,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把西洋的社会结构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是团体格局,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
B.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等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
C.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体系,公民权利能得到法律的保障,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
D.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举措,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
3.下列例子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
A.微博的兴盛成就了具有海量粉丝和拥趸的网络“大V”,他们比普通网民握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种普遍影响网民的话语权。
B.微信中,有以血缘、地缘、抑或是亲属关系组成的微信群,如“我爱我家”;也有因学习、工作等社会关系建立的微信群,如“××班同学群”。
试卷第2页,共2页
C.2012年的诸如“与父母合影”“带着外公去旅行”等微公益事件,是由个人率先发起,后经由网络的信息传播和网民接力而获得全民慈善效果。
D.福州小伙儿赵宇见义勇为踹伤施暴者反被刑拘 14天的新闻引起网络热议,众多网民质疑刑法制度不合理,57 天后赵宇收到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书。
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差序格局的特点。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中,作者在论述一、二、三方面分别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石山上(节选)
峻青
篝火,一堆连着一堆,在山脚下燃烧着。
熊熊的火光,撕破了夜的黑幕,照见了篝火后面敌人的影子。他们有的端着枪在篝火的旁边走来走去,有的在烤火,有的在东倒西歪地睡大觉。熊熊的火光,也照见了山脚下面的乱石纵横的山路、光秃秃的枯树、冻了冰的发光的小溪。
一个正在来回走动的鬼子哨兵,突然停住了脚步,侧起耳朵听了一下,山坡上面传来了一阵奇怪的声音,在狂风怒吼的树下,他断不定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像洪水冲破了堤岸,又像暴雨横扫着山野。他眯起眼睛,竭力地向那响着声音的地方望去。可是,火光晃着他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他端起枪来,砰砰地向山上打了两枪,山上没有响枪,可是,那声音却还在响着。
当鬼子打枪的时候,宫班长和战士们已经冲到了离火堆不远的地方,他们在水沟沿上的一堆岩石后面停了下来。紧随在他们后面的人群,也都在离火堆稍远一点的地方停了下来。当这些怀着紧张的心情的人们气喘吁吁地收住了脚步的时候,他们感到了一种深沉的寂静。在这深沉的寂静中,他们听见了篝火燃烧的毕剥声,寒风吹着松树的呜呜声,溪水在冰下奔流的叮咚声,饥饿了的战马的嘶鸣声,鬼子们叽哩哇啦的说话声。这寂静在继续地深沉着,扩大着,变成了一种难耐的紧张,在叩击着人们的心。
宫班长伏在潮湿的沟沿上,用力地紧贴着地面,把头从枯草中探出来,眼睛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他面前的火堆,他看见了隐在火堆后面的密集的敌人和那无数黑洞洞的枪口,铁似的下颚又剧烈地蠕动起来了。他知道,火光照耀,是非常不利于突围的,他要设法弄熄几处篝火,把这个火网撕破。突然,他的眉毛一扬,迅速地把棉大衣脱了下来,轻轻地砸开了小溪里的薄冰,把棉大衣放在水里浸了一浸,向着大老矫把手一挥,就向火堆那面猛扑过去。大老矫会意地把机枪在岩石上架好,他看见班长像一道闪电似的窜到了篝火的前面,把湿淋淋的大衣往火上一罩,扑灭了篝火。于是,他端起机枪,就向着敌人猛烈地扫射起来。紧接着,南面和北面的战士,也都用手榴弹炸熄了山头上的几堆篝火,杀开了一条血路,立刻,寂静的山谷,突然震天动地地沸腾起来了。滚滚的人群,就像一道冲破了堤坝的洪水似的,顺着黑黝黝的山谷,猛烈地倾泻出来了。
敌人被这意外的打击弄昏了,他们慌乱地怪叫着,谩骂着,跌跌撞撞地奔跑着,乱成了一片。
大老矫冲出火网,把机枪架在一个小山岗上,猛烈地扫射着慌乱的敌人,几天来积压在心底的怒火,此刻总算爆发了。黑洞洞的枪口,在漆黑的夜间,吐出了一串串耀眼的火花,照亮了他因激动而变红的脸。
人群潮水似的在汹涌地倾泻着。
这里是被累年的山洪冲刷成的一道长而深的山谷,它从半山腰里,弯弯曲曲地一直通到山脚下。靠着马石店村的一个放牛老人的指引,班长选择了这样一个好的突围地点。敌人的火网在这里被撕破了一个缺口,潮水似的人群,就像一股汹涌的山洪,顺着弯弯曲曲的深谷,从山腰间直冲下来。深谷两旁高地上的篝火被扑灭了,谷口周围是一片黑暗,虽然在这浓密的黑暗中,仍然闪烁着机枪、步枪射击的火光,但是深谷仍然保障了大部分突围群众的安全。
这时候,敌人已经从突然震惊中清醒过来了,但是,他们的兵力来不及集中,一时间又弄不清突围的确切地点,只有盲目地乱打枪。漫山遍野都是一片砰砰叭叭的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呜哩哇啦的喊叫声。
一片大骚动,大喧嚷,好像天要塌下来一般。
然而,在突围的人群中,却是一片坚毅的沉默。除去杂沓而紧张的脚步声和急促的呼吸声,什么声音都听不见。老头子们咬着牙忍住咳嗽不声不响地往外冲,母亲们用奶头塞住婴儿的嘴不声不响地往外冲,前面的一个倒下了后面的立刻把他背起来不声不响地往外冲。
大老矫继续在射击着,和他在一起的是小张,他们不断地变换着阵地,敌人始终弄不清他们有多少人,有几挺机枪。在紧张的战斗中,他们不断地回头向山谷里张望,山谷里乌沉沉的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千万只脚踏着乱石的一片巨大的轰鸣,这声音把大地都震动起来了。从这巨大的脚步声中,他们觉得似乎是他们两人用两双有力的手,在撑住了这个网口,于是,他们感到了一种特别的兴奋。现在,在他身旁的只有小张一个人,然而,他们并不感到孤单,他们继续在射击着,撑住了网口。
人群,继续从撕破了的网口里,汹涌地向外倾泻。
(选自峻青《马石山上》,有删改)
【注】《马石山上》是峻青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真实事件”写成的。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数千名群众被围困于马石山区。路过此地的八路军胶东军区的10名战士,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帮助身陷绝境的群众突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贴”“探”“凝视”等词语细致刻画了宫班长的沉着冷静,只有准确掌握敌情,才能制定有效的作战方案。
B.大老矫准确领会了班长手势的含义,“会意地把机枪在岩石上架好”,向着敌人猛烈扫射,掩护班长顺利地扑灭了篝火。
C.敌人虽然从震惊中清醒过来,依然陷入“一片大骚动,大喧嚷”,这主要是因为我方突围时选择了恰当的时机、地点,行动果敢坚决。
D.文中最后两段多次写到“网口”,这张“网”是鬼子布下的围捕之“网”,又是日本鬼子疯狂的阴谋之“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对宫班长、战士大老矫英勇形象的刻画与对群众突围的描写均为场面描写,突出军民的同心协力。
B.突围的人群中“一片坚毅的沉默”,与后文“这声音把大地都震动起来了”前后矛盾,形成巨大的张力。
C.小说从鬼子和抗日军民两个角度反复更替交织来展开情节,既把突围的过程表现得更加完整全面,也在对比中表现了抗日军民的勇敢、坚毅与机智。
D.本文从正面描写与敌人战斗的激烈,《荷花淀》从侧面描写表现战事的紧张,都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8.小说中有多处划线的句子,都用潮(洪)水似的汹涌倾泄来描写突围的人群,这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析。
9.这篇小说的战斗情景写得真切、动人,气氛异常悲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
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相国,秉权,欲危刘氏。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
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
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一年,文帝乃择勃子贤者河内太守亚夫复为列侯。
(节选自《汉书·周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
B.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
C.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
D.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以为可属大事”与“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中的“属”字意思不相同。
B.崩,在古代大都指君王、帝王的死亡。《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吏稍侵辱之”与“稍迁至移中厩监”(《苏武传》)中的“稍”字意思相同。
D.尚,在文中泛指娶妻,“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中的“适”,泛指女子出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后去世后,吕禄让赵王担任上将,吕产让吕王担任相国,吕氏家族掌握国家大权,想要篡夺刘氏王朝。
B.周勃担任右丞相后,担心自己受到丰厚的赏赐,处于尊贵的地位,时间长了,会大祸临头,于是就向皇帝请求辞去丞相一职。
C.周勃回到封国后,害怕自己被诛杀,郡守、郡尉来绛县巡行的时候,他经常身披铠甲,让人手拿兵器去与其会面。
D.周勃没有躲过牢狱之灾,因为有人告发周勃想谋反,周勃被逮捕审讯,他非常害怕,以至于不知如何去回答讯问的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14.周勃得到赦免,恢复了爵位和封邑,是受到了谁的帮助?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视线由下而上,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B.颔联紧承首联,选用“木叶”“江水”,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C.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怀。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想到自己的处境,感慨万千。
D.全诗四联,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意味深长。
16.有人认为此诗含有“无限悲凉之意”,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作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悲凉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识别好学之人的标准,即要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并且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
(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与大自然各种争奇斗艳的植物相比,作为菌藻群落存在的地衣显得有些“另类”。早在侏罗纪之前,①__________,所以地衣堪称现存生物的“老大哥”。地衣是真菌孢子与藻类或蓝绿细菌藻在合适的环境下经过自然选择的产物。与绿藻共生的肺衣类,在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地区高海拔湿冷原始森林中尤为丰富多样,②__________,如民间俗称的“青蛙皮”或“老龙皮”,其食药用历史久远。
研究发现了11个新物种,且都发生于晚中新世之后,其中10个新物种均发现于我国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研究还澄清了东亚绿藻类肺衣共有21种,其中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有15种,③__________,因此这里也是绿藻类肺衣在东亚的多样性分布中心。
研究还构建了绿藻类肺衣的进化树,推算出它们起源于中新世中期的东亚,喜马拉雅和横断山隆起所形成的复杂生态小环境,或许为绿藻类肺衣提供了多样生命形式繁衍的乐园,同时也可能为一些孑遗类地衣提供了避难所。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避难所”所用修辞手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笠是兜鍪蓑是甲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B.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万象为宾客
C.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
D.①与尔同销万古愁 ②指如削葱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2022年6月20日,95岁的词作家乔羽病逝。作为一位高产词作家,乔羽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一千多首 ① 的歌曲。好歌之所以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久唱不衰,关键在于它能表达一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心愿,和大多数人的心灵跃动合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感情共鸣。跟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 ② ,定然不可能流行开来,也不可能广为传唱。乔羽那些近乎白描的歌词记录了几代中国人的日常:我们的孩子如何长大,青年如何恋爱,老人如何度过晚年,千千万的普通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过活。
“歌这东西,必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一听就喜欢,所以既要有动人的感情又要平白如话,我不喜欢 ③ ,就喜欢直来直去地写非常简单的大白话。”乔羽说。他在《中国歌海词丛》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小小院落也要是有趣的,吸引人的,不能是维生素片剂,得是新鲜的瓜果梨桃。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他的歌词中,既有着古典情韵,也有着现代浪漫。他曾在自己的文集最后写下这样一句话: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
20.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所使用的词语,显示着我们的思想境界、道德观念、价值判断、文化品位及审美趣味。在校园、社会、家庭和网络等各种交际场合,我们经常听到有人使用“学霸”“学渣”这两个词语,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请就此写一篇主题班会发言稿,向班级同学表达你的切身感受和真实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 2.D 3.B 4.差序格局的特点:(1)以自我为中心;(2)按与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关系(3)等级化(4)具有弹性 5.①第一方面采用对比论证,作者将乡土社会的公私结构与网络空间的公私结构进行对比,突出网络社会公私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②第二方面采用例证法,作者以微信和微博中网民“不合理的点赞”及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为例,证明信息权力的力量。③第三方面运用引证法,引用李永刚、刘学民等的话语,突出中国社会公民权利的变化及特点。
6.B 7.C 8.①运用“人群如潮水”的比喻,突出被围群众之多,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突围时势不可挡的气势。
②多次反复,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氛围,展示了军民突围的完整过程,勾勒了小说的叙事主线。
③群众如潮水般突围的场面在敌我殊死战斗的情节多次间隔出现,使小说情节推进富有节奏感。 9.①根据史实和自身经历改编,运用细节描写使情节真实可感。端着枪“来回走动”的鬼子哨兵,突然停下来侧耳听了一下,又砰砰打了两枪,使战斗打响之前的紧张氛围真实可感。
②文中多处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班长像一道闪电似的窜到了篝火的前面”,生动写出了班长的敏捷、勇猛。“他们有的端着枪在篝火的旁边走来走去,有的在烤火,有的在东倒西歪地睡大觉”,生动写出鬼子的懒散。
③对特定环境下的人物的描写,使得气氛异常悲壮。班长脱下棉衣向火堆猛冲过去,百姓突围时保持坚毅的沉默等描写,都突显了战争的悲壮。
10.C 11.D 12.A 13.(1)周勃不喜爱文辞,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
(2)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有不少人还没有走,丞相您是我很器重的人,应该率先回到自己的封国去。 14.①狱吏提示他以公主为证;②公主向薄太后进言求情;③薄太后向皇帝进言施压,最后周勃得以被赦免。
15.A 16.萧瑟秋景之悲;长年漂泊流浪之悲;孤独登台之悲;年老多病之悲;壮志未酬之悲;国家百姓之悲;潦倒穷困之悲;不能饮酒解忧之悲。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18.①已有藻类和真菌的痕迹
②并且价值很高
③占东亚总数三分之二以上
19.A
20.(1)脍炙人口
(2)南辕北辙
(3)涂脂抹粉
21.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意与时俱进。
22.①乔羽以“家常饭、粗布衣”“锦衣美事、高堂华屋”等为喻体,贴近生活,生动形象表现出歌词创作通俗易懂、关注日常的特点。
②将“锦衣美事、高堂华屋”与“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对比;更能凸显乔羽歌词创作关注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