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2.考试期间考生不得向监考老师提出任何与试卷内容相关问题,若有违反一律按考试舞弊处理(本场考试科目记做0分)。
3. 请勿在草稿纸上做任何标记,考试结束后请立即停止作答,由监考老师回收试卷、答题卡、草稿纸,期间考生不得离开考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间,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②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③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栓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④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⑤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⑥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⑦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⑧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 “高树”饱满, “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
B.材料一认为诗人能够成就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在于他们能把概念背后的暗示性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
C.材料二认为人们见到“木”首先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D.材料二认为古人写诗咏树,用“木”或用“树”,没有太多差别和讲究,所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无差别。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木”和“树”的对比分析中把论证推向深入,进而引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B.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李白《鹦鹉洲》)
B.“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C.“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志南《绝句》)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庭中有奇树》)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二认为古人喜用“木叶、落叶”而不用“树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多,水草茂。青草湖边的人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很有名气。早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混得很熟。
春天,湖边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杏花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成对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满湖春色。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答道,“你呢?”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碰了面。姑娘郑重其事地问: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老壮愣了一下,反问道:
“有,问他干啥?”
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的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甭提有多心疼了。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个鸭屁股啊!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本来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结果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主任带队,一个民兵敲着铜锣,两个民兵端着大枪,招来了成群结队的人,像看耍猴的一样。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他对她起了反感,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转眼春去夏来,湖上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被暴风雨冲散的鸭子。却不知道是谁家的鸭。“好鸭!”老壮不由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他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那位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到十几只鸭子没?昨天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急得我一夜没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放鸭这么久了,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苇林他爹,”李老壮把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的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民放开了曾被束缚的手脚,发展个体经济的热情高涨。
B.李老壮是湖东李村一个有血性、重名声的老实人,精神上遭受的屈辱,曾让他差点轻生,也成为他心头无法抹去的伤痛。
C.当放鸭姑娘的说法印证了自己的猜想后,李老壮请放鸭姑娘捎话给苇林,让他带几只回来,体现了他对儿子工作的支持。
D.放鸭姑娘对李老壮的态度始终热情、友好,但李老壮对放鸭姑娘的态度却在放鸭姑娘无意间提起他的伤疤后发生了变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青草湖及湖边村庄生活状况的介绍,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而且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B.小说插叙李老壮因“偷”鸭游乡这一情节,意在与后文他的主动还鸭形成对照,以消解放鸭姑娘对其品行的疑问。
C.小说写村主任的好吃懒做、假公济私,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经历。
D.小说笔调清新质朴,景物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展现了青草湖清丽、明净的自然风物,从侧面烘托了人性的美好。
8.简析文中画横线的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9.莫言的这篇小小说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创作意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B.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C.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D.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棺椁,棺材和外棺。棺即盛放死者的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可以显示死者的地位。
B.左右,文中指君王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C.太牢,是古代祭祀等级的一种,古代祭祀宴会时,若牛、羊、猪三牲具备则为太牢,无论少了哪一牲,则为少牢。
D.六畜,指猪、牛、羊、马、狗、鸡,也泛指各种家畜、家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孟有辩才。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优孟投其所好,建议庄王以人君之礼葬马,使楚庄王认识到错误,最终收回成命。
B.优孟重情重义。孙叔敖生前善待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将贫困,要他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果然帮助了他。
C.优孟智勇双全。他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去见楚庄王,以假乱真,后又凭自己“优”的身份以歌辞唱出为官的无奈,使楚庄王醒悟。
D.优孟识礼。他主张用六畜的礼仪来安葬楚庄王的爱马,先把马埋进土中,再用粮食稻谷来祭祀它,最后火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2)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
14.优孟为何两次劝谏楚庄王都能成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秋日偶题
杜牧
荷花兼柳叶,彼此不胜秋。
玉露滴初泣,金风吹更愁。
绿眉甘弃坠,红脸恨飘流。
叹息是游子,少年还白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标题,“不胜秋”是不能承受秋寒,荷花衰败,柳叶飘零,营造出秋季萧瑟凄凉的氛围。
B.颔联中“玉露”即白露,“金风”即秋风,露滴如泣,风吹似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C.“绿眉”指柳叶,叶形如眉,“红脸”指荷花,粉红如脸。“甘”是不甘、岂甘,柳叶不甘坠落。
D.整首诗由物及人,结尾两句点明题旨,升华了全诗的意境,为诗歌笼上一层凄婉色彩,余韵悠长。
16.这首诗借助哪些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的典故,表达自己招纳贤才热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善于描绘想象的世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云中仙人衣冠华丽和纷然驾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强调与其空想不如学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露并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它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但它___①___。在0℃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作“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在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并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___②___,这叫作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___③___。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下面句子中“雨露”的含义与文中加点处“雨露”相同的一项是( )
A.学生汲取老师播撒的爱和知识而茁壮成长,不可忘记这雨露之恩。
B.夜晚的露水消失了,今天要是再下点雨就好了,庄稼盼着雨露的滋润。
C.我们打开心门,去享受爱的阳光雨露,沉浸在幸福美好的生活里。
D.收集一瓶吉祥雨露,求一阵如意春风,摘一颗好运之星,送给你。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是临流的小楼一角,兀立在浔阳江畔,白塔洋头。
江楼并排五间,我寄寓其中的一室。面积不大,建筑朴素简陋。南面一排纸窗,窗棂上雕着拙朴的图案。窗外却是一幅曼妙无比的天然图画: ① 的青山横亘在前,青翠扑人。山下的小村襟山带水,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丛中;早晚升起缕缕炊烟,斜阳影里,织结遥远的梦境。村外田畴一片,碧浪无垠。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过田野,蜿蜒地流向村口;村口一座石桥,两岸乌柏,把小河迎进村里。
窗下是镇日潺潺的浔江,对岸有一座路亭,亭边系一只诺亚方舟式的野渡。东望白塔洋,烟波浩淼,白茫茫 ② 。普照寺玲珑剔透的琉璃阁矗立其间,远处是隐约苍茫的天涯云树。
这不是什么名山胜水,地图上找不到,方志中无记载,却在唐宋人的画境中似曾相识。它未经名人雅士的讽咏礼赞,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它不是珠围翠绕、搔首弄姿的名媛闺秀,而是蓬门荜户中光彩照人的 ③ ,荆钗布裙,风鬟雾鬓,自有她天生隽秀的气韵。
“故乡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我抄下刘大白的诗句,张之素壁,当作“江楼铭”。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让我们看到积极求取的处世态度。“为无为,则无不治”,让我们看到顺随自然的处世态度。这是先秦哲人的“求”与“随”之道。“小心安命,理头任事”,曾国藩则告诉我们当求则求,当随则随。求,不是与他人争,而是与困苦抗衡。随,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知止后安。
学校计划举行“生命的求与随”演讲比赛,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以及近期学习内容,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B 3.C 4.①首先引用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然后论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其原因。
③最后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一字千金。 5.①韵律方面:“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调子短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②语体色彩方面:“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
③意蕴方面:“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增添文化内涵。
6.C 7.B 8.①暗示放鸭姑娘和李老壮儿子之间的自由恋爱关系;②“呀”,反映了放鸭姑娘在得知眼前老人就是自己曾经打听过的李老壮后的惊讶与尴尬;③称呼的变化,折射出放鸭姑娘急于掩饰自己与苇林关系的慌乱。 9.①讴歌改革开放的政策;②展现新时代农村的新风貌,歌颂劳动者纯朴、善良、真诚、执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质;③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问题,警醒世人不要让不堪回首的历史重演。
10.C 11.C 12.D 13.①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凭着楚国的地大物博,寻求什么东西会得不到呢?而只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它,太寒薄了。
②住在山野耕田太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婪卑鄙的才能有余财,全然不顾耻辱。 14.优孟劝谏方式委婉柔和。在楚庄王葬马的问题上,优孟既照顾楚庄王内心感情、避免触犯王命,又成功地达到了处理问题的目的;在孙叔敖儿子的问题上,优孟既成功地勾起了楚庄王对孙叔敖的怀念,又给楚庄王说清抛弃孙叔敖儿子会给楚国造成人才损失,从而帮助了孙叔敖的儿子。
15.B 16.①悲秋,时光流逝之悲,触景生情,通过荷花、柳叶这两种秋日典型景物的衰落飘零,传达诗人对草木衰败、季节轮回的感慨。②羁旅漂泊之苦,尾联“叹息”一词直抒胸臆,少年白头可见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愁苦。
17.(1)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2)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3)吾尝终日而思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8.①形成时的温度在0℃以上 ②使物体上的露珠冻结起来 ③它对农作物生产是有益的 19.B
20.①连绵起伏 ②一望无际 ③小家碧玉 21.刘大白的诗句“故乡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被我当作“江楼铭”抄下后张挂在素壁上。 22.①比喻:将“田畴”比作“碧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稼碧绿一片、在风中起伏的特点。②拟人:将“石桥”“乌桕”和“小河”当作人来写,一个“迎”字,赋予了景物人的情感,使所写之景温馨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