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修下 13 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修下 13 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9:0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13 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
课后篇巩固提升
一、夯实基础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      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
②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      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③      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      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作无谓的空想。
A.演化 湮没 虽然/但是
B.演变 淹没 即使/但是
C.演变 湮没 即使/但是
D.演化 淹没 虽然/但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过年过节,花销多些是应该的,但也要根据自己的收入身体力行,千万不要过度消费,那样不符合我国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B.自从达尔文进化论出现,就有人把自然选择和物竞天择理论移植到社会领域,鼓吹残酷竞争,殊不知,一团和气与互相协作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C.国有银行开始清理国有工商业的不良债务,冲销了大约200亿元,但对国有企业的巨大账额来说,这实在是螳臂当车。
D.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的(上千亿个恒星),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
B.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
C.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是彗核。
D.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
4.下列句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梦想你们也在设计其他的异想天开的技术,例如物质——反物质发动机(一种能将在空间广泛分布的氢原子聚集和集中起来用作核燃料的新发明)。
②或许对人类来说,地球是庞然大物,而对茫茫的宇宙来说 ,地球只是一粒沙,是微乎其微的。
③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的距离,约为10万亿千米。
④岩石从高层建筑物上落下时,1秒钟后速度达到32英尺每秒,2秒钟后为64英尺每秒,3秒钟后为96英尺每秒,依此类推每秒钟增加32英尺。
A.①举例子 ②作比较 ③列数字 ④分类别
B.①举例子 ②作比较 ③下定义 ④列数字
C.①下定义 ②分类别 ③列数字 ④作比较
D.①下定义 ②分类别 ③作比较 ④列数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达尔文花费20年心血写成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界三大发现之一。
B.他们渊博的学识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成为让我受用终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鞭策我,激励我。
C.针对网友对甘肃双色球大奖是否作弊的怀疑,甘肃省福彩中心宣传部长李部长表示,质疑是没有根据的,不可能出现作弊的情况。
D.今日中国人,不再视竞争如敌对,视落后如失败,视空手而归如羞辱,因为他们相信,一个强大国家的内涵无需用金牌奠基,一个洋溢人性光辉的民族更具魅力。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强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如何实现此种理想 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 ”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 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地球上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地球上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的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是人类的本。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广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8.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食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9.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10.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有人说:“苏州没有了小巷,就像人脸没有了五官。”我的仓街,现在已经五官残缺不全。再看看仓街的那些同胞手足:平江路、山塘街、木渎老街……改造成(    )的“一河一街一排房”,倒是有点像当今的人造美女,去医院流水线上整的容,每个人站出来,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    )出来的。已至大寒时节,仓街,在冬雨中,低矮老房、弄巷残旧、斑驳墙体,呈现出一派萧瑟衰败,尤为凄冷。我在雨中(    ),似乎听见了仓街低低的(    )。
现在,我只敢在这烟雨蒙蒙中回望仓街,若隐若现的样子不至于面目狰狞。我的仓街,或许,有一天,它也会最终消逝得寸痕难觅,可它永远是我心底最牵挂的那一部分。
11.下面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千篇一律 拓印 踽踽独行 饮泣声
B.千人一面 复制 茕茕独立 饮泣声
C.千篇一律 拓印 踽踽独行 哭泣声
D.千人一面 复制 茕茕独立 哭泣声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已至大寒时节,仓街,在冬雨中,残旧的弄巷、斑驳的墙体、低矮的老房,呈现出一派萧瑟衰败的气象,尤为凄冷。
B.已至大寒时节,在冬雨下的仓街,弄巷残旧、墙体斑驳、老房低矮,尤为凄冷,呈现出一派萧瑟衰败。
C.已至大寒时节,在冬雨中,仓街,老房低矮、弄巷残旧、墙体斑驳,呈现出一派萧瑟衰败,尤为凄冷。
D.已至大寒时节,仓街,在冬雨中,尤为凄冷,残旧的弄巷、斑驳的墙体、低矮的老房,呈现出一派萧瑟衰败的气象。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的仓街有一天会消逝得寸痕难觅,可它永远是我心底最牵挂的那一部分”,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最近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半块黄金面具,震撼世人,黄金含量高达84%。同时在祭祀坑里还发现了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大量象牙以及青铜神树、青铜尊等重要文物500余件。有专家认为,此次考古发现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 000年。加上此前三星堆遗址还出土过金面罩、金权杖、金箔产品和金料块,这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此前三星堆文化一直很有争议,①                    ,因为同样喜欢黄金面具,同样喜欢黄金权杖和象牙。还有那个与众不同的“方向盘”和古埃及壁画中的太阳一模一样。不过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同样有殷商时期的青铜面具、青铜尊、青铜神树以及丝绸制品。古埃及文化的分支这个说法立不住脚。
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随着出土的文物增多,②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是外星人也不是什么神之种族。他们在3 000多年前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通过一条远古丝绸之路接触到了西亚文明。当时的殷商虽然强大,但受限于当时的交通和科技也无法对三星堆文化造成冲击。于是在古蜀形成了一个③                    ,这就是三星堆文明。
14.在上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5.根据上面文字,概括考古界目前对于三星堆遗址发掘研究的初步结论,要求紧扣材料内容,表达清晰准确,不超过35个字。
1.答案D
解析“演化”主要指自然界的变化。“演变”指自然和社会的变化。①选“演化”更恰当。“湮没”指名声或成就被埋没。“淹没”指水漫过或被声音盖过。②选“淹没”恰当,与“汪洋”搭配。③是转折关系,“即使/但是”不搭配,选“虽然/但是”恰当。
2.答案D
解析A项,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不仅在口头上主张、赞同或接受,而且也努力去做。此处与“量力而行”混淆。B项,一团和气: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此处不合语境。C项,螳臂当车:比喻不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可改为“杯水车薪”。
3.答案C
解析A项,括号应紧靠被注释词语“恒星群”;B项,“行星”后逗号应为顿号;D项,“老年星”后的逗号应为分号。
4.答案B
解析结合几种说明方法的特征分析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5.答案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被恩格斯”前加“该学说”。B项,句式杂糅,应去掉“鞭策我,激励我”。C项,表意不明,应去掉“是否”。
6.答案C
解析 A项,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B项,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才有了……”。原文“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D项,曲解文意,“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表述,对人类的界定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句话可知,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点是错误的。
7.答案B
解析B项,分析不当,错在对二者观点异同的判断。事实上,二者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体现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与材料二所倡导的“生命共同体”是一致的。
8.答案D
解析 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D项中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君子之于食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强调的是君子的恻隐之心,这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9.参考答案 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摆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解析 材料二的首句是“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即中心论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材料二中“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说明立足点是“科学事实”,并且包含着两个“所指”。而材料三第一段的最后:“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从反面来说,正是由于人类肆意地破坏,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并指出根源就是人类没有摆正关系,自以为是主宰者和统治者。
10.参考答案 ①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解析 首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次,作为人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规律,才能做到遵循自然规律。再次,懂得自然规律后,要尊重自然,热爱和保护自然。最后,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变害为利。
11.答案A
解析千篇一律:形容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完全按老一套,没有任何变化。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这里形容的是老街被改造得大同小异,都是“一河一街一排房”的格式,十分机械,故应选用“千篇一律”。拓印:摹印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图画。复制:依照原件制作成同样的(多指通过临摹、拓印、印刷、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等方式)。这里的语境是人造美女“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走出来的,指的是将一个样式反复地摹印,故应选用“拓印”。踽踽独行: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茕茕独立: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这里形容的是“我”独自“在雨中”行走的状态,故应选用“踽踽独行”。饮泣声:形容极度悲痛时因流泪而发出的声音。哭泣声:轻
声哭。这里形容的是看到仓街在冬雨中显得“萧瑟衰败”,“我”内心非常悲痛,故应选用“饮泣声”。
12.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尤为凄冷”放在“仓街,在冬雨中”之后,“尤为凄冷”是总体形容冬雨中的仓街的,后面“残旧的弄巷、斑驳的墙体、低矮的老房,呈现出一派萧瑟衰败的气象”是具体表现。B项,成分残缺,“呈现”缺宾语,应在“衰败”后加“的气象”。C项,成分残缺,应在“衰败”后加“的气象”。
13.参考答案①原句把主语“我的仓街”独立成小分句,起强调作用,强调了“我”对仓街深深的眷恋、惋惜之情。
②原句多用短句,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与前文“已至大寒时节,仓街,在冬雨中,……”等整体的语体风格符合。
③“或许”表猜测,是一种主观感受,独立为小分句,表达了作者对仓街不会消逝怀有期待,“最终”表达对仓街可能会消逝的无奈。
解析①从主语的运用上来看,原句将主语“我的仓街”独立成小分句,起强调的作用;前文中也说“我的仓街,现在已经五官残缺不全”,也将主语独立。这样写,强调了“我”对仓街深深的眷恋、惋惜之情。改句取消了主语“我的仓街”的独立性,强调的是“消逝得寸痕难觅”。强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情感表达也不再强烈。②从句式上来看,整个文段多用短句,如“已至大寒时节,仓街,在冬雨中,……”。短句的使用,使节奏变得短促,表达出“我”对仓街如今衰败面貌的惋惜和悲伤。原文交替使用短句与长句,句式显得灵活多变,便于抒发情感。但改句是长句,放在第2段中,整个自然段都没有短句,失去了长短句结合的效果,和整个文段的语体风格不符合。③从用词上来看,原文中的“或许”,表猜测,是“我”的主观感受,独立为小分句,表示对这个猜测的强调,这说明即使“我”对仓街的未来已经有所判断,但主观上对仓街不会消逝还怀有一点侥幸的期待。“最终”写出了仓街即使目前还存在,但“已经五官残缺不全”,显出了“萧瑟衰败”;可以预想,随着时间的流逝,仓街总有一天会不可避免地消失。“最终”表达了“我”对仓街可能会消逝的无奈之情。改句后没有“或许”和“最终”,表达效果被弱化,情感不如原句强烈。
14.参考答案①有人说这是古埃及文化的分支 ②三星堆文化的神秘性也越来越小 ③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特殊文明
解析第①处的内容根据后文的“古埃及文化的分支这个说法立不住脚”,可知这段内容重点谈论的是三星堆文化是古埃及文化的分支的观点,所以第①处可填入“有人说这是古埃及文化的分支”。第②处根据后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是外星人也不是什么神之种族”,可知人们一直认为三星堆的文化很神秘,所以随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增多,三星堆文化的神秘性也越来越小。第③处根据“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通过一条远古丝绸之路接触到了西亚文明”这两句,可推知三星堆可能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所以第③处可填入“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特殊文明”。
15.参考答案古蜀国可能有一条远古丝绸之路,三星堆可能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解析根据“同时在祭祀坑里还发现了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不过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同样有殷商时期的青铜面具、青铜尊、青铜神树以及丝绸制品。古埃及文化的分支这个说法立不住脚”“通过一条远古丝绸之路接触到了西亚文明”,可得出“古蜀国可能有一条远古丝绸之路”的结论。根据“通过一条远古丝绸之路接触到了西亚文明。当时的殷商虽然强大,但受限于当时的交通和科技也无法对三星堆文化造成冲击。于是在古蜀形成了一个……这就是三星堆文明”,可得出“三星堆可能是中西方文
化结合的产物”的结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