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修下 古诗词诵读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修下 古诗词诵读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9:0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
课后篇巩固提升
一、名句名篇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诗是“                         ”。
(2)《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兴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            ”。
(3)《拟行路难》(其四)中,“         ,            ”是作者的自我安慰:认命,不再忧愁!
(4)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            。”
2.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客至》中,表现作者寂寞之中因嘉客临门而喜出望外的句子是“           ,             ”。
(2)《客至》中,写招待寒酸简单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            ,            ”。
(3)《客至》中,“            ”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            ”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4)《客至》中,作者以“           ,            ”作结,把气氛推向高潮。
3.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登快阁》中,“            ,            ”透露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登上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惬意。
(2)《登快阁》中,“            ,            ”两句是作者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3)《登快阁》中巧用典故,其中“                ”化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化用阮籍青白眼的故事。在良辰美景中,作者心中的忧烦无端而来,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4)《登快阁》中,“            ,            ”道出了作者的希望。解脱的出路何在呢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归船、白鸥之想。
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临安春雨初霁》中,“            ,            ”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且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
(2)《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采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浅薄,同时作者自问为什么过客居寂寞无聊的生活。
(3)《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表面上看是写作者写书品茗这种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作者有志难为的无限感慨和牢骚。
(4)《临安春雨初霁》中,用来描写作者因闲居无聊,志不得伸,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的句子是“            ,            ”。
二、课内古诗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B.本诗第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C.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D.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显出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户外环境,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作者的心境。
B.颔联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通过扫花径、开蓬门的行为增强了生活实感。
C.颈联描绘了待客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主客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融洽气氛。
D.尾联呼邻共饮的细节描写别开生面,尤其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8.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B.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
C.诗人只有见到美酒,才值得加以青眼,而一个“横”字却又传神地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D.尾联以景结情,诗人看到眼前的“归船”“白鸥”,想到人生羁绊、为官艰辛,真心希望自己早日脱离官场,回到家乡。
10.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与《书愤》同年创作,但二者风格不同,本诗清雅自然,而《书愤》豪壮苍凉。
B.绵绵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明如春光,则在卖花中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C.“闲”和“戏”写出诗人闲居京华以草书消遣以及在晴窗下烹茶的闲适恬静的心境。
D.诗人巧用修辞:“薄似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风尘”,一语双关,寓意深刻。
1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课外古诗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3~14题。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汽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
B.第三、四句“飘飖”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
C.“轻帆不用楫”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乘舟体验大为不同。
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
14.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寒  硖①
杜 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②,未敢辞路难。
注①寒硖:地名,在今甘肃西和。②殳(shū):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悄悄”描写长时间跋涉,“势多端”描写谷壑幽深,重峦叠嶂,山路险峻。首联通过险恶的环境,烘托日高人困之情态。
B.第三、四句承第一、二句描写环境的恶劣:阴云密布,峡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无路可寻。诗句中透露着严峻紧张的气氛。
C.第五至八句采用比喻的手法,着重描写诗人途中饥寒交迫的感受,表达了长期饱受饥寒艰辛之苦的凄凉沉郁、哀壮感伤之情。
D.第九、十句描写诗人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景象: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到处寻找做饭的烟火,流浪的行人只能在河边餐饮。
16.有诗评家说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最后两句简要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       )。《中国》通过展现从先秦到盛唐等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切面,带领观众追忆中华民族千百年流传的思想文明,使观众在观赏中逐步建构起文化认同。《中国》采用的意象性大量的画面语言来形成镜头语言上的留白空缺,用有尽之言、有象之画描绘出无穷的情感与意味。如展现孔子人生突发变故时,画面中有浓雾弥漫、阴雨连绵的迷惘无措,也有在其人生得意之际,拨云见日出的酣畅淋漓,更有其在晚年回归山林后,闲云野鹤般的恬淡宁谧。这一连串意象性镜头的使用都召唤着观众,完成与镜中人在光影间悲喜与共的别样体验。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民族情感的凝结不仅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个体身份的确认而且有着重要作用
B.不仅对个体身份的确认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民族情感的凝结具有深远的影响
C.对个体身份的确认不仅有着重要作用, 对民族情感的凝结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D.不仅对民族情感的凝结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个体身份的确认有着重要作用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0.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某研究员以小学2至6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对他们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下表概括出三条结论。
特征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2年级 24.81 18.18 4.03
3年级 28.86 23.16 8.91
续 表
特征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4年级 21.21 16.19 6.79
5年级 38.69 24.69 12.29
6年级 40.37 30.98 13.70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毫无疑问,植物可以察觉人类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电磁波,我们只能感知波长范围较窄的一段电磁波,①                         。不过,尽管植物能看到的光谱的波长范围要比我们能看到的宽广得多,②                         。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不能把光信号转化为图像,但是能够转化成调控生长的种种指示。③                    ,正如我们没有叶子,但是我们和植物都能察觉到光。
1.答案(1)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2)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3)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4)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2.答案(1)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2)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3)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4)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3.答案(1)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3)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4)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4.答案(1)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2)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3)短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4)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5.答案A
解析A项,不是“借代”,是“比兴”。
6.参考答案①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②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③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
解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以及作者的身世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考虑。本诗表面上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辛酸与愤慨。作者出身寒微,渴望能以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助诗歌创作来抒发心中建功立业的愿望,倾吐志士备遭压迫的痛苦,流露出对门阀社会的不满和抗争情绪。
7.答案D
解析D项,尾联平白如话,没有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8.参考答案前两联虚写客至,后两联实写待客。“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虚写客至,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客人打开。寂寞之中,嘉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两句实写客至,作者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谊的生活场景,实写待客就餐、频频劝饮的场面,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解析“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虚写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两句实写客至招待客人。
9.答案D
解析D项,“以景结情”不当,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且“归船”“白鸥”是想象之景。
10.参考答案①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解析“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11.答案C
解析C项,“闲适恬静的心境”错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意思是,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烹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结合诗人的爱国思想及创作的背景,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烹茶消磨时光,多么无聊而可悲,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选项中“闲适恬静的心境”理解错误。
12.参考答案①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对官场的厌倦;②不被重用的无聊与无奈;③国家多事的忧虑。
解析此题解答时应先联系诗人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联系创作背景并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当时奉诏入京,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百无聊赖。再来逐联理解诗句:由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的“薄”“谁令”可知,诗人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
居京华的蹉跎之感。由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的“一夜”可知,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它暗示了诗人因国事家愁一夜未曾入睡。由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闲”“戏”可知,诗人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烹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实则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由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可知,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其实是在自我解嘲,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居京华的无奈之举。
13.答案B
解析本诗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
14.参考答案①开头两句用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反衬诗人羁旅的孤独。②中间四句以描写行程的艰险烘托羁旅之愁。③最后四句抒怀,表达羁旅中的无限愁绪。
15.答案C
解析“采用比喻的手法”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16.参考答案①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如果能免除战祸,百姓不再扛着武器从军作战,而能安居乐业,自己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又何妨呢 ②最后两句中诗人由自身遭遇、眼前现实而联想到百姓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17.答案B
解析从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上看,“对个体身份的确认有着重要作用”应该放在前面,由此可排除A、D两项;因前后分句的主语均为“文化认同”,故关联词放在主语的后面,由此可排除C项。故答案为B项。
18.答案A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为拟人。A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为拟人,B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为比喻,C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为双关,D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为比喻和夸张。故答案为A项。
19.参考答案《中国》 采用了大量的意象性画面语言来形成镜头语言上的留白空缺,用有尽之言、有象之画表达出无穷的情感与意味。
解析①“采用的”中“的”的错误使用导致主谓搭配不当。②“大量”修饰的对象是“意象性画面语言”,故应放在其前面。③“描绘”与“情感与意味”搭配不当。
注三个项目测试满分均为50分。
20.答案示例①小学2到6年级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整体呈发展趋势。② 4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低,6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高。③小学生在流畅性上表现最好,独创性上表现最差。
21.答案示例①植物却能感知到波长更短或更长的电磁波 ②它们却看不到图像 ③植物没有眼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