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新教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1 自然选择的证明 教学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配套新教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1 自然选择的证明 教学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9:0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1. 了解作者及《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
2. 理解文章基本观点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体会严密的论证逻辑。
3. 梳理作者概括的生物界的变异和遗传现象,理解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方向的作用。
素养目标
自然选择的证明
作者简介
达尔文(1809 — 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出生于英国西部施鲁斯伯里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16 岁时便被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达尔文无意于学医,对自然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28 年父亲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但是他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变得越加浓厚。1831 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同年12 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达尔文以“博物学家”身份自费搭船开始考察活动,于1836 年10 月回到英国。1842 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 年,达尔文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1882 年4 月19 日,达尔文因病去世,被安葬在牛顿墓旁。
《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物种起源·综述和结论》,题目是编者加的。“自然选择”是证明的对象,“证明”是文章的主体内容。
写作背景
达尔文年轻时,正是生物学领域处于“神创论”与生物进化思潮激烈斗争的时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认为,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被上帝创造出来,其种类永远不会变化。这就是“物种不变论”。相反,无神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在一定外界条件、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进化、演变而来的。这就是“进化论”。当时正是英国资产阶级完成工业革命,进一步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时期,英国政府派遣大量舰船和探险队到世界各地进行探险和科学考察。1831 年,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航行。一路上,达尔文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定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1842 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又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资料链接
《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从大结构上来看,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书的主体及核心,在此,作者首先提出的是随机变异自然选择学说,标志着自然选择学说的建立;第二部分中作者设想站在反对者的立场对进化学说质疑,并做出针对性解释;第三部分,作者用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对生物界在地史演变、地理变迁、胚胎发育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使这一理论获得了进一步支撑。课文节选内容属于第三部分。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等影响巨大的观点,并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自然界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课文探究
1.第一段是如何提出并确立论点的?
首先提出论点,接着引用某些人的观点质疑,然后用大家公认的事实和所有博物学家承认的事实来反驳,从而使论点确立。
2.“大属内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显然在分布上有明显的限制,它们按亲缘关系围绕着其他物种聚集成许多小的群体,这两点都与变种的特征相似。”句中“这两点”指哪两点?
① 大属内物种之间的相互差别要比小属内的物种小。
② 大属内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按亲缘关系围绕其他物种聚集成许多小的群体。
3.根据第4段的分析,试总结自然选择之“变异”的作用及结果是什么?
① 使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的特征差异增大;改良变种取代旧的、少有改良的变种,并使其绝灭。
② 物种确定,界限分明。
4. 第12段中,“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同一块大陆上,在炎热和寒冷、高山和低地、沙漠与沼泽等极为不同的条件下,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有明显联系;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其他许多植物也很相似;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选文首先提出论点,并初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客观上存在可能性,事理上具有合理性,然后从物种最初的存在形式、大量变种的存在、物种的演化与改良、生物的遗传性与变异性、生物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列举了大量科学考察所得到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这一观点,有力地驳斥了物种特创论的观点。
深入探究
选文采用总分结构,前两段为总论,第3 ~ 14 段为分论。总论部分论证了自然选择法则存在可能性与合理性,下面分论部分为具体论证生物在自然选择法则下的不断进化奠定基础。分论部分,论证过程按照物种的起源、生存与演变,再到物种的地理分布,按照物种进化的过程展开,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该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3 ~ 7 段,从物种最初的存在形式谈起,这是物种进化的起源;接着从生物的演化、改良、灭绝,以及生物遗传的稳定性与变异的缓慢性方面论证生物在自然选择中不断进化的过程;最后谈自然选择让“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
1.选文内容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一步步展开论证的。
第二层次为8 ~ 11 段,主要谈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该部分是对上一层内容的进一步论证,分别从生物物种的适应与改良、生物本性、杂交物种与其父母的相似性、地质学研究成果显示的物种遗传与变异关系等方面,论证了物种进化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
第三层为12 ~ 14 段,从物种的地理分布角度证明物种进化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分论部分是选文的主体,内容安排符合物种起源、发展、演变、分布的自然顺序,逻辑关系十分严密。
① 事实论证。
这是选文运用最多的一种论证方式。作者一开始就列举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和博物学家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这一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更多的是列举自己在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现象和事例,如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可以长期共存在一起,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等等,证明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
② 道理论证。
第二段,作者论证自然选择在事理上具有合理性,以反问、质疑的语气逐步展开,推论严谨,无可辩驳,是道理论证最好的证明。第五段,作者阐述道理,引用格言,得出“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这一自然进化的普遍性规律。
③ 对比论证。
作者多处将自然选择、进化论能解释物种演化等自然现象与特创论不能解释进行对比,批驳了特创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巩固。
④ 因果论证。
选文部分的因果论证,主要体现在文中运用大量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如第三段“因为在物种形成很活跃的地方……”“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第四段“由于……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第八段“既然……所以某一地区的物种……”,等等。
① 自然选择保存了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使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
② 使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产生新的优势类型,规模更趋增大,打败较不占优势的类型,导致大量物种绝灭;
③ 使物种逐步缓慢变异,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
④ 使物种具有千姿百态的美的形态或属性;
⑤ 使物种间因为竞争都得到适应与改良;
⑥ 使物种的本能缓慢改变,性状、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器官也更为特化以适应不同的功能。
3.从选文来看,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① 知识的科学性。作者在文中援引了大量科学考察所得到的事实以及一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论证建立在科学的事实基础之上,结论无可辩驳。
② 逻辑的严密性。见“深入探究1”。
③ 态度的严谨性。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并没有摆出生物学权威的姿态,对不了解的内容坦然承认。比如在谈到自然选择让“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时,对“某些颜色、声音和形态何以能给人及动物以愉悦”“最简单的美感,最初是如何获得的”等问题就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坦然地说“这是很难搞清楚的”。
④ 综述的完备性。选文部分从生物物种的最初形态,到生物的习性、本能、遗传与变异,以及物种的灭绝与地理分布,做了全面的论证。
4. 本文在内容方面有哪些写作特点,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