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雷雨前》说课材料
临泽县平川中学 许建军
一、教材分析
茅盾的《雷雨前》描写了雷雨前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寄寓着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黑暗以及各种社会势力的嘴脸的揭露之意。表达了对涤荡旧社会的革命风暴的强烈憧憬之情和必胜的坚定信念。
1、写实以引起联想。作品的前半部分,写清早还在发热的石桥,被云遮住的太阳,龟裂的泥土,写午后三点钟对降温无济于事的电闪雷鸣,这一幅幅关于天气景象的图画,都是写实,都囊括与“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之中。本文写于1934年,那个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对白区进行文化围剿,全国正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黑暗的局势岂不正像“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吗?作品还写到那些苍蝇、蚊子、蝉儿,岂不正像国民党反动派的帮凶、帮闲以及消极遁世者等形形色色的社会势力吗?读作品前半部分的内容,自然而然的会引人作此联想的;况且,作者明明写到“天加倍的黑”、“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目的已经很明显的在引人作此联想了,即是说作品描写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寄寓着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黑暗以及各种社会势力的嘴脸的揭露之意,则是自然而明显的。
2、象征以引人意会。作品后半部分,写电闪、雷鸣、风暴,特别是写“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以及写“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干净净的世界”,其手法已不是写实而是象征了:一方面是革命的深入,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苏区军事斗争的深入和白区文化斗争的深入。读作品的后半部分内容,使人能够意会到,其中象征的无疑是这两种斗争的深入及人民必胜的结局,这是作品更为深刻的另一层寓意,作品象征手法的作用及妙处就在于此。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茅盾的相关知识,掌握课文生疏字词;体味作者对热、闷的妥帖表达。
2、过程与方法
掌握文章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并能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3、情感与价值
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教材的重难点:
1、作品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开头以雷雨前闷热难忍的窒息气氛,象征国民党统治之下的黑暗社会现实,接着指出由于反动统治,即“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因而引起革命力量的反抗,即“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在激烈的斗争中,尽管帮凶们纷纷出来捣乱,然而革命者不畏强暴,迎着黑暗势力搏击,“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文章结尾表明美好社会必将到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2、品位作品精练有力的语句并体会文章的情感。“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这句双关语有深刻的含义,分外打动人心,分外能反映人民要求推翻反动统治的渴望,激励读者和巨人一起去破坏由幔和可恶的虫豸们组成的让人透不过气的“雷雨前”的处境。作品用短促而遒劲有力的语句,写形势的巨变,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猛可地”语气很有气势;“电光一闪”一语给人以强烈的快感;“轰隆隆,轰隆隆”,雷声威猛;“呼——呼——”风力强劲;“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和“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相对照,局势突变,痛快之极。
突破重难点方法:反复朗读、重点品味、合作探究、总结陈词。
四、学法指导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自主学习,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赏读课文,品味重点语段,合作交流,体味作者的感情;品读课文,分组合作探究,理解作品中意象的深刻寓意,以突破重点、难点。
五、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
范读:整体感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赏读:品味重点语段,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品读:分组合作探究,理解作品中意象的深刻寓意。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范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初步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在赏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的读说能力,通过品味重点语段,结合背景资料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品读环节中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说能力,在合作探究中,理解作品中意象的深刻寓意。
在练笔环节中,变知识为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音乐和影视资料,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
八、教学特色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了 “朗读教学法”,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特别是教学中设计了“层进式”朗读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得到了凸现。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