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9.那个星期天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同学们,你们曾经盼望过什么吗?当你盼望着某件事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今天要学的课文当中,主人公的盼望是什么。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曾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散文《秋天的怀念》,散文、随笔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
近义词
盼望——渴望 答应——答允
想象——幻想 耽搁——耽误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消逝——消失 荒凉——冷清
反义词
答应——拒绝 明媚——昏暗
简单——复杂 缥缈——清晰
漫长——短暂 急遽——缓慢
词语解释
【惆怅】伤感,失意。
【耽搁】停留;拖延;耽误
【盼望】殷切地期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眼睛)明亮动人。
【停顿】(事情)中止或暂停;说话时语音上稍做间歇。
【原谅】对人的疏忽、过失或错误宽恕谅解,不加责备或惩罚。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消逝】消失。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念念叨叨】因惦记或想念而在谈话中提到。
【吓唬】使害怕,恐吓。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明媚 拨弄 草丛 画报 翻箱倒柜 念叨
停顿 晃动 耽搁 沉郁 漫长 休止
时光 惊惶 亲吻 依侵 挽回 荒凉
预习检测 读一读
默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盼着母亲兑现在星期天带他出去玩的承诺,表现了小男孩由开始时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无奈以及对孩子的爱。
第一部分
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第二部分
描写“我”从满怀希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待,却终于彻底绝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
叙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想一想
课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侧面显示作者盼望时焦急无奈。
融情于景
愉悦之情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我”心情是怎样的?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母亲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那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
而且就在那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我”很肯定这给我留下的印象
“我”的内心是独白的
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
再次强调“第一次”说明这次盼望在“我”心里非常重要。
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到底”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答复”“抱着非常大的盼望。
这段话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无比兴奋
满怀期待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等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躲藏一会儿。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描写天气
动作描写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去哪儿”并不十分重要,所以记不清楚了,记得非常清楚的是“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
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
“我”和母亲上午的第一次对话,母亲让“我”等一会儿。
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
“很久”与母亲说的“等一会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段话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无比兴奋
无比愉快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源自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从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基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他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这段时光不好挨。
这句话是本段文字的中心句。“这段时光”指的是等待母亲买菜回来的时间。一个“挨”字表明等待的时光十分漫长。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用游戏的方式来消磨漫长的等待时光。
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看“荒草丛”,看“空空落落”的院子,看……这一切的描写,都表现了“我”等得焦急,等得无聊。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吗挖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走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
“又”字表现了母亲家务事的繁忙。
走吧,您不是说吗挖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
这是“我”和母亲上午的第三次对话,忙碌的母亲忽略了曾经答应过儿子的承诺,话语里多了一些不耐烦和责怪的语气。
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
这两句话写“我”的内心活动。“真奇怪”表现了“我”对母亲的表现非常不理解。
走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 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 走吧……
这是“我”和母亲上午的多次对话,母亲的话语里多了一些塞责敷衍的语气。“整个上午”表现了“我”的锲而不舍,说明“我”仍没放弃让母亲带出去玩的希望。
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走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作者紧紧地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
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这段话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焦急不安
内心独白
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头了。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等她守在最近的地方,用动作表达焦急的心情
无比惆怅
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
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
说明黄昏即将来临。
“我”的心情是惆怅的。
“我”的心情是伤心的
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1.文中用三个“一声不吭”,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变化?
第一个是心存期盼;第二个是渐渐失落、失望;第三个是明白期待落空感到悲伤绝望。
2.“这一次不能原谅”指的是什么?
“我”不能原谅妈妈说话不算数。
3.本段多次写到了母亲的“腿”,用一个词语表现母亲的腿的特点。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不停顿。
这样写说明“我”那时年纪很小,还不是十分懂事。同时说明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从早到晚事情繁多,非常辛劳,忙得停不下来,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这样写表现了“我”心中盼望、焦急的心情。
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不记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那光线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我”心情的变化,那黄昏的到来实际上就是“我”盼望的破灭,母亲洗衣服那永无休止的声音实际上就是母亲永无休止的劳作的象征。
夸张
比喻
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
这两个断句,强调了“那个星期天”发生的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永远难忘。
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
表现了“我”心疼母亲日夜操劳而难过的心情。
1.文末的“一片荒凉”与前文的“阳光明媚”是否前后矛盾?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不矛盾。因为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是“我”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心情的不同对身边事物的不同感受。“阳光明媚”既写出了春日景色的美丽,也表达了“我”兴奋激动的心情。“一派荒凉”既写出了落日时景色的苍凉,又表达了“我”灰心失意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日夜操劳的母亲的深切同情。
2.随着故事的进展,“我”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盼望----焦急----失望----难过
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主题概括
课文通过回忆母亲答应星期天带“我”出去游玩,“我”焦急地从早晨盼到下午,一直盼到天色昏暗,母亲却一直在辛勤地劳作,没有时间带“我”出门,“我”心里非常难过的事情,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终年无休无止地辛勤劳作,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与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