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2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3-5题。
3.图中A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D.平原广阔,黑土肥沃
4.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造成破坏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6-8题:
6.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是( )
A.核工业 B.钢铁工业
C.耕作农业 D.电子工业
7.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8.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 )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需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D.发展清洁生产,减轻环境污染
读我国某市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中a、b、c、d表示的事项依次为( )
A.环境、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B.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环境
C.环境、市场、自然资源、环保体系D.自然资源、市场、环境、环保体系
10.关于该示范区生态经济体系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②釆用清洁生产技术,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③拥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
④依托海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 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回答11-13题。
1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
A.K2线 B.AC 曲线 C.AD 曲线 D.AB 曲线
12.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13.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4-15题。
14.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15.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源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图中甲、乙、丙三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生态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下图为某制糖厂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判断该制糖厂的厂址可能位于
A、北京 B、黑龙江
C、云南 D、台湾
18.关于该厂生产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重视从废物中回收有用成分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联系
D、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鲁尔区“兴盛——衰落——重新崛起”的发展过程对我国国企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据此回答19-21题。
19.关于鲁尔区区位优势的论述,正确的是( )
A.离法国东北部煤矿很近 B.莱茵 、易北 、鲁尔等河流供给丰富水源
C.在法国与西欧有广阔的市场 D.众多河流及运河航运便利
20.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走向衰退的原因,正确的是 ( )
①能源消费从“石油时代”进入了“煤炭时代” ②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
③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 ④铁矿资源进口受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鲁尔区的重新崛起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借鉴意义有 ( )
①调整传统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扩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规模
③加大科技投入,研制新工艺、新产品 ④加大资金投入,发展资金与资源密集型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人类活动也不同。读下图回答22-23题。
22.B所在地区的农业自然景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水分 D.经济发展水平
23.有关河流①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河流①水能非常丰富,其谷地是该区域主要的农业区
B.河流②水量丰富,流量平稳,因此航运价值较大
C.两条河都是外流河,沿岸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工业发达
D.降水是两条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流域内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实施跨区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重要举措。结合下图,回答24~25题。
24.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属于( )
A.西水东调 B.南水北调[
C.东水西调 D.北水南调
25.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气候类型是 (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图,完成26~27题。
26.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27.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28.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
A.① B.② C.③ D.④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根据下面的“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回答29-30题:
29.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
A.钢铁工业比重上升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上升 D.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30.为改变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的消耗
B.缩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下图是“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31-33题。
31.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2.关于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
B.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
C.减轻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D.促进沿线地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33.为缓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还应该
A.限制生产规模以应对能源短缺
B.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采
C.大规模进口中东石油资源
D.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某市积极响应国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号召,对市内服装产业进行综合规划。下图为该服装产业集聚地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完成15-16题。
34.该服装产业集聚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 ( )
①清洁生产,区域废物接近零排放②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工业产出
③充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35.下列对图中循环经济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B.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
C.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收入,降低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D.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6-38题。
INCLUDEPICTURE "F:\\袁秋红重要文件\\LIANG\\同步创新\\地理\\地理(鲁教版必修3)\\鲁教地理必修3模板\\教师WORD文档\\3LDL127.EPS"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重要文件\\新建文件夹\\鲁教地理必修3模板\\鲁教地理必修3模板\\教师WORD文档\\3LDL127.EPS" \* MERGEFORMATINET
36.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的地区
37.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
A.酸雨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38.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
图表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39-40题。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39.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40.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实施退耕还草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二 综合题。
41.读我国部分地区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从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分布、市场消费、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2)图中A是______省;该省的最主要能源是______。
(3)A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试分析“西电东送”对该省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的意义。
(4)西气东输工程能否彻底解决上海能源短缺问题?若不能,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5)在我国能源战略中,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是重点之一,试分析其优势条件有哪些。
42.下图为印度著名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和中国的沪宁杭工业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图中信息,比较两个工业区的工业区位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作为一个形成较晚的传统重工业区,为了避免出现德国鲁尔区曾出现过的衰落现象,应当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答出三点即可)
(3) 针对沪宁杭工业区在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采取了哪些解决措施
(最少答出三点)
4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xzb/非常考案一轮鲁教地理/非常考案一轮鲁教地理/79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xzb/非常考案一轮鲁教地理/非常考案一轮鲁教地理/79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xzb/非常考案一轮鲁教地理/非常考案一轮鲁教地理/79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非常考案课件\\鲁教地理\\鲁教地理\\word文档-任意编辑\\教师word\\790.TIF" \* MERGEFORMATINET
(1)图中甲、丙两地区共同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是________。列表分析甲、丙两地出现此生态问题在地理背景上的异同。
(2)分析丙地区治理上题所述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3)试判断图中乙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并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此生态问题的原因。
高二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42. 试题分析:(1)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可从地理位置、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注意比较两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沪宁杭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矿产资源不足,能源不足,故应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展资源进口渠道;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方面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中外著名工业区的比较分析。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的一般分析思维,并能结合两地的区域实际,注意比较分析;并能形成从问题找治理措施的一般分析思维和“开源节流”的一般原则。
(1)相同点:有发达的铁路系统和良好的海港条件,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市场广阔。(3分)不同点: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沪宁杭工业区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2分)
(2)通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扩建秦山核电站、从国外大量进口铁矿资源等措施,缓解沪宁杭工业区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等);提高能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