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小学语文
本次教学主题(章、节):第三单元 第十课《纸的发明》
教学对象:三年级的小学生
【教材分析】 《纸的发明》是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侧重强调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人的根,是不能忘记的。本篇文章是一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说明文,条理清晰,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准确性。本篇文章入选教材旨在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书写材料的演变过程,从龟甲和兽骨到现在的纸张,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和传承有着巨大的贡献。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根据拼音独立识字和阅读的能力,正是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的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是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而对于本文是说明文这一独特性来说,学生对文章线索的把握以及对词语精准性的把握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要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科学性、严谨性和准确性的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重点段落,学生能够自主概述不同时间人们书写的方式以及书写材料的优缺点,体会说明文的严谨性及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筛选出关键信息,自主概述出不同时间书写材料的不同及优缺点。(以蔡伦段落为重中之重) 【教学难点】 结合首尾呼应及书写材料的改进体悟劳动人民的智慧,了解纸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教学安排】 课时安排:一课时(15分钟微课) 教学准备:1.造纸视频。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亲身体验,趣味导入(2分钟) 同学们,今天咱们先不上课,而是化身小小体验官,拿起讲义和身边你们认为能够记录文字的物品,然后告诉老师哪个更轻便呢?(明确:讲义纸更轻便)通过自身体验和感受,来彰显出纸的重要性,顺理成章的带领大家去探索纸的发明,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分钟) 了解文章第一步就是要“读”,在阅读中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ppt呈现生字词,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后,着重讲解多音字(切、累、鲜、浆、便、切、传、重……)教师只范例“累”,其他让学生自主回答。带领学生齐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明确文章由几部分组成,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并在书上圈出能够体现逻辑顺序的词。 明确:造纸术发明以前(早在几千年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和后来。 深入探讨,情感升华(7分钟) 本篇文章首尾呼应内容着重强调中国造纸术这一发明对世界产生伟大贡献,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了解纸的发明过程以及能够唯独蔡伦造纸术能够传承的原因,同时升华情感,体悟劳动人民智慧,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提升民族自豪感。 (一)汉朝以前,纸并没有发明出来,那人们是用什么来记录文字的?你觉得这种书写好不好?为什么? 点名学生起来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汉前的书写材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说明优缺点,教师辅之以必要指点。 明确: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来书写文字。但是并不是很好,因为存在笨重、不方便和贵的现象,因而西汉造纸术有了新的进展,出现了麻纸。 (二)西汉时期已经有了纸,为什么没有传承下来?东汉的蔡伦做了哪些改进,传承下来了吗?为什么? 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将两种纸进行对比,了解蔡伦改进内容即造纸过程。教师注意略讲西汉,详讲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并在学生发言完毕了解程序后播放造纸视频,加深印象。 明确:西汉麻纸虽轻薄便宜,但纸质过于粗糙不便书写。东汉蔡伦吸取经验改进造纸术后,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捞出晒干后就成了纸。因为轻便好用且价格便宜传承下来了。(蔡伦改进的点是将原有材料替换为纤维更小的,并且捣烂成浆,方便纤维撕裂重组,而麻纸纤维长,纸浆更粗,纸质坚韧,因此不便于书写。) (三)我们了解了纸的发明历史,那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齐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然后请同学告诉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写作手法上叫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将首尾段结合一起,能够更鲜明直观的找出其中的相似处,最后归纳出本文主旨:造纸术对世界具有伟大贡献。 明确: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前后说明同一个意思,互相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的写作手法称之为首尾呼应。 (四)你觉得蔡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如果穿越回古代,你想对先辈们说些什么呢? 教师带领学生找到造纸术发明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通过造纸技术的不断改进,来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并让学生抒发自己对先辈的感受,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明确:蔡伦是一个聪明、善于思考、不怕苦累、为百姓着想的人。对先辈说的话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总结,以感谢、赞扬、立志为主。 游戏拓展,小结全文(2分钟) 说明文侧重知识性和科学性,因而缺少动人的细节和乐趣,但如果结合游戏,学生的参与感会更强烈,也能更好的感受到说明文的特点。火眼金睛游戏在课堂尾声开展,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找茬,可以更好的寓教于乐。以以下内容为主(此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 “东汉的蔡伦发明(改进)了造纸术” “吸取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 在伟大贡献之一那里拓展延伸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课后作业(1分钟) 完成书本38页表格的填写。 回家后当个小老师,给父母讲讲纸的发明过程。 板书设计 《纸的发明》 汉前 西汉 东汉 甲、骨、铜 重 麻纸 粗糙 纸 轻 竹、木 不便于书写 帛 贵 便宜 进 步 学生亲身感知导入,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纸”这一主体在身边随处可见,让学生与其他能记录文字的物品进行对比,得出重量和价格的区别,可以与文章线索大致相联。 带有声音的朗读可以更好地调动口、眼、脑等多个器官去理解文章大致脉络和内容。 师生问答,以提问的方式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直接从第二部分开始,讲述纸的发明历程,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包括汉前、西汉和东汉三个时间段。 分小组讨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播放造纸视频,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纸产生的程序,视听结合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了解中国的造纸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提升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穿越回古代,通过情境教学法增强教学趣味,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结合说明文的严谨性,以游戏结尾,生动课堂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字的魅力。 拓展补充中国的四大发明,增强学生知识面,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课后的表格可以锻炼学生语言文字的总结能力;当个小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加深课文记忆的同时,提高成就感。
教学反思: 以亲身体验和游戏的形式来开启和结束课堂,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被迅速集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参与度高,也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课堂节奏,有序展开,避免出现内容教授不完拖堂或留下时间过多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