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诗词曲鉴赏过关练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1.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1)下列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满池塘/水满陂 B.草铺横野/六七/里
C.短笛/无腔/信口吹 D.不脱/蓑衣卧/月明
(2)品析字词。
①《牧童》中“铺”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村晚》中“满”写出了_________的景象,由“衔”和“浸”可以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
(3)为两首诗选择合适的插图:《牧童》( ),《村晚》( )
(4)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①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儿童生活,体现了童真童趣。( )
②从“村晚”“落日”“黄昏后”可知,两首诗都描绘了傍晩时分的景象。( )
③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写乡村景象,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
④两首诗种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而《牧童》通过“不脱蓑衣”体会到牧童的懒惰。( )
2.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 。
童孙未解供耕织,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绩麻:____________ 供:______________
(3)跟随着作者 ,我们看到了两组镜头,勤劳的乡村男女和天真可爱的儿童,请你任选一组人物,结合诗句,描写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我选的是____________(乡村男女 儿童)。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儿童“学种瓜”的细节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养成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这首词中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4.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犹有花枝俏( )
A.俏丽。 B.开放。 C.货物销路好。
②待到山花烂漫时( )
A.坦率自然,毫不做作。B.灿烂。
C.颜色鲜明而美丽。
5.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这首词的题目是“卜算子”,词牌名是“咏梅”。( )
②这首词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
6.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吾家:我家。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③池头:池边。头 :边上。④痕:痕迹。⑤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⑥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⑦满:弥漫。⑧乾坤:天地间。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①凌寒:冒着严寒。②遥:远远地。③知:知道。④为(wèi):因为。⑤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1)下列不属于“岁寒三友”之一的是( )
A.梅 B.松 C.竹 D.菊
(2)下列带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寒(lín) B.洗砚(yàn) C.墨痕(hén) D.乾坤(qián)
(3)下列字词的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凌:冒着。 B.为:因为。 C.墨梅:黑色的梅花。 D.乾坤:天地。
(4)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两首古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梅花》是一首写景状物诗,而《墨梅》是一首题画诗。
B.两首古诗都以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的梅花为描写对象。
C.两首古诗都为咏物言志诗,《梅花》借梅花赞颂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墨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课内阅读。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慕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7.词中描绘的是____时节的景色,由“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8.“唱黄鸡”的意思是( )
A.黄鸡报晓 B.比喻时光流逝 C.听黄鸡鸣叫,新的一天开始了
9.“谁道人生无再少?”这一句运用了_________的手法,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发散思维。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0.读了这首诗,我眼前浮现的画面是:__________________
11.朗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和文中三首古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要搜集与儿童有关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 。
敲成玉磬穿林响, 。
13.把古诗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14.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动词突出了孩子弄冰时的可爱和天真。
15.“忽作玻璃碎地声”,我仿佛听见了_______________;仿佛看见了孩子们________的表情。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7.前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池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19.“草满池塘水满陂”中两个“满”字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景象,“山衔落日浸寒漪”中,“_______”和“_______”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了落日挂山头、倒映在水中的景象。
20.读“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展开想象,并描述你想象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侧重写人的活动。前两句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后两句是从视觉、听觉角度写的。
B.作者描写了一个随意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笛子的牧童,表现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C.描绘了乡村秋季傍晚恬静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D.对“池塘”“草”的描写属于静态描写,对“牧童”的描写是动态描写。从“横牛背”“信口吹”可以看出牧童的调皮天真、悠闲自在。
识字与写字。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2.在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注意行款整齐、书写正确。
23.读句子,根据语境写出正确的字词。
读这首诗,我心潮pénɡ pài。面对xiōnɡ yǒnɡ的河水、yǎnɡ qìxī bó的雪山、páo xiào的子弹,红军没有zhòu méi,没有qū fú。lónɡ lónɡ炮火中,他们挥舞着革命的旗帜。党领导下的队伍就是yì立不倒的diāo xiànɡ,就是永不xī灭的明灯。
24.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请你再写出一句他创作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乐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5.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____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_____。这首词描写的地点是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
26.词的上片写了夏夜特有的声音,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这些声音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7.“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谁在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C
(2)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水草丰满 落日挂在山头,和青山一同倒映水中
(3) A
B
(4) √ √ √ ×
【详解】(1)本题考查了诗句节奏的划分。
古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时,要注意划分开的字词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A.草/满池塘/水满陂——草满/池塘/水满陂
B.草铺横野/六七/里——草铺/横野/六七里
D.不脱/蓑衣卧/月明——不脱/蓑衣/卧月明
故选C。
(2)本题考查了字词的赏析。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意思是: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②“草满池塘水满陂”意思是: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水草丰满的景物特点;“山衔落日浸寒漪”意思是: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3)本题考查了对诗意的理解。
A图中,明亮的月光下,躺着一个身披蓑衣的孩子,描绘的正是《牧童》中“不脱蓑衣卧月明”的情景。因此,《牧童》的插图应选A。
B图中,一个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竹笛吹奏着,描绘的正是《村晚》中“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情景。因此,《村晚》的插图应选B。
(4)本题考查了对古诗意思和情感主旨的理解。
①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牧童的生活,体现了童真童趣。故该说法正确。
②《牧童》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故该说法正确。
③《牧童》中“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村晚》中,前两句写景,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后两句写牧童吹笛,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诗中都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故该说法正确。
④《牧童》中“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不脱蓑衣”并不是写牧童的懒惰,故该说法错误。
2.(1)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桑阴学种瓜
(2) 把麻搓成线。 从事。
(3) 乡村男女 乡村里,村夫农妇都很忙碌。他们白天去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一刻也不闲着。
(4) 热爱劳动 农民的辛苦和繁忙
(5)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详解】(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书写时注意“家”“傍”“桑”“学”“瓜”的正确写法。
(2)本题考查诗词的字词解释。
“昼出田夜绩麻”意思: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绩麻:把麻搓成线。
“童孙未解供耕织”意思: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供:从事。
(3)本题考查想象画面。
“乡村男女”相对应的就是诗句“昼夜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看到的画面: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农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画面。
“儿童”相对应的就是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看到的画面:农家孩童在桑树地下学着大人栽种瓜果的景象。这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也“学”等词语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4)本题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
从古诗中可以看出,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劳动人民都不得空闲,从而体会到他们繁忙的生活状态。作者描述农民的生活,并刻画了小孩子的劳动场面,正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赞美之情。作者通过描写儿童“学种瓜”一是表明农家孩子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
(5)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
诗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诗句清新轻巧,流畅自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 A C 5. × √
【解析】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犹有花枝俏”意思是梅花还在枝头俏丽竞放,因此“俏”就是俏丽的意思。故选A。
“待到山花烂漫时”意思是: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样子)。故选C。
5.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意思。
①“卜算子咏梅”的词牌名是“卜算子”,“咏梅”是词的标题。故题目错误。
②此词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写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风格。这首词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故题目正确。
6.(1)D
(2)A
(3)C
(4)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B
【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平时要注意文化常识的积累。
“岁寒三友”出自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泛指松、竹、梅三种植物。
(2)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平时要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别。
凌寒(lín)——líng。
(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墨梅”是诗的题目,与古诗内容相关,可通过阅读古诗,推测墨梅的意思。
墨梅:墨画的梅。
(4)本题考查对古诗句子的理解。
作答时可借助注释的提示,推测古诗的意思。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意思是“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要注意“遥”“暗”的书写。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是“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要注意“颜”“乾”坤”的书写。
(5)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B.王冕的《墨梅》描写了用墨画的梅,而王安石的《梅花》描写的是不畏寒冷的实际上的梅花。
故选B。
7. 早春 兰芽、子规 8.B 9. 反问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解析】7.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慕雨子规啼。”意思是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由“兰芽、子规”可知,描写的是早春时节的景色,山下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
8.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意思是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选B。
9.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谁道人生无再少?”这一句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意思是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哀叹时光流逝。
10.两个小童在一叶小渔船上收槁停桨,想要撑伞为,催船前行。 11.相同:《舟过安仁》和《稚子弄冰》都表达了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不同:《舟过安仁》表达了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村晚》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的喜爱与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 12.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解析】10.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的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的品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而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是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11.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的理解,需要认真的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感情。
《舟过安仁》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聪明。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写的田园诗,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根据分析可知《舟过安仁》与《稚子弄冰》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而《村晚》和《四时田园杂兴》写的都是都是田园风光。
1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外知识的积累,需要学生在学好书籍知识的情况在对课外知识也要做到不断的积累。
关于儿童的诗句有: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3.彩丝穿取当银钲 忽作玻璃碎地声
宋 杨万里 14. 脱 穿 敲 15. 冰块坠地的声音 失望 16.表达了诗人对天真可爱、聪明机灵的孩童的喜爱之情。
【解析】13.考查作家作品。
出自宋代杨万里《稚子弄冰》,全诗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4.考查诗句理解。
结合“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中“脱”“穿”“敲”可知是儿童晨起玩冰以及冰锣敲碎落地的动作,表现了作者对天真可爱、勤劳能干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15.考查诗句的理解。
“忽作玻璃碎地声”意思是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结合前文“敲成玉磬穿林响”可知孩童正玩乐时,冰掉地上碎了,可以想象孩童此时的心情是沮丧和失望的。
16.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这句诗出自诗人杨万里的作品《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表达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和儿童的调皮与可爱。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17. 草 水 山 落日 18. 宋 雷震 19. 水草丰美 衔 浸 20.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倒映在水中,水面上闪着粼粼的波光。 21.C
【解析】17.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意思是: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由此可知,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池塘、绿草、池塘里的水、青山、落日。
18.本题考查诗词作者的掌握。
本题出自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
19.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草满池塘水满陂”意思是: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满”字写出了青草茂盛、池水盈盈的景象。
“山衔落日浸寒漪”意思是: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
20.本题考查想象。
“山衔落日浸寒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拟人化了,将落日西沉的景象形容成山在吞吃落日一样,形容生动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图,富有童趣和乡间趣味,从而营造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氛围。
2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A.正确。“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意思是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这是对景物的描写,是从视觉角度写的。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意思是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这是侧重写人的活动,是从视觉、听觉角度写的。
B.正确。“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诗人描绘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刻画了一个悠闲俏皮的牧童形象,写出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趣。
C.有误。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正确。前两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两句从自然景色来写乡村宁静优美的春末晚景。可以说是角度是写景色的静!后两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两句就由静到动,描写的是天晚了,牧童骑牛回家。从牧童的横坐牛背,随口的吹着笛子,生动的描述了牧童的天真活泼,无拘无束!这里就以牧童的动的角度来表现!整首诗就是一幅恬美的牧童骑牛晚归图,诗人通过简单的村晚景色描写,使人对这种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向往!
故本题选C。
22.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23. 2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解析】22.本题考查诗句补充。
《七律·长征》出自近现代诗人毛泽东。
全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3.本题考查学生拼音拼写能力,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先读拼音再书写,注意拼读准确,拼读时注意以下三点:1、翘舌、平舌音字母;2、有无鼻音字母;3、最后是音调。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澎、氧、哮、隆、屹”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4.本题考查积累运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近现代诗人毛泽东,他创作的诗词有: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卜算子·咏梅》;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采桑子·重阳》;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等。
25. 词牌名 词题 黄沙岭 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6. 蝉鸣 鹊啼 蛙叫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7.“稻花香里说丰年”是青蛙在说,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8.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滴细雨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雨了。旧时相识的茅店,围绕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过了小溪上的石桥转个弯儿便看见了。
【解析】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由题目可知,这首词描写的地点是“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词意: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表达了作者对农民们即将迎来的丰收季而感到喜悦,同时也表达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其中“蝉鸣”、“喜鹊的叫声”“青蛙的叫声”是夏夜特有的声音,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这样写一方面渲染了夏夜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是: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夏天的生机勃勃。所以“稻花香里说丰年”是青蛙在说,把青蛙赋予人的特征,所以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意思是: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根据词意,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
如: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浙浙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