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现代文阅读过关练习(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读感·在知识中领悟心得。
课内阅读。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1.与“见微知著”意思有较大不同的成语是( )。
①一叶障目 ②一叶知秋 ③以小见大 ④窥一斑而知全豹
2.从这两段话中,你领会到了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有节奏感,而且情感逐步递进深入,请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课文,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简要谈谈你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理解。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孙道荣
①这节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能写完整、写准确。
②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堂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妈妈的真实情况撰写。
③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④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⑤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⑥老师说,性别。
⑦女。大家唰唰写下。
⑧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像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⑨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妈妈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妈妈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妈妈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儿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妈妈的腰杆儿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妈妈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妈妈的,又好像不太像。
老师说,请同学们再接着写,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辨认依据。
班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就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过。
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而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身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
5.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文章开头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⑨自然段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的内容。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体会第 自然段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说说第 自然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冬眠
包利民
①大雪尚未落下,山上和大地上的一些动物就已经进入冬眠了。其实在我们的一生之中,特别是最寒冷的时候,也有必要进入冬眠,或长或短,给生命积蓄力量。
②青蛙的冬眠是深藏地下,因为它们没有毛或羽毛,所以体温调节能力很差,若是不冬眠,会被冻僵致死。在生活之中,有时候我们遇到艰难的境遇,如果不能去改变去适应,就让心沉静下来,待到春暖花开,就又是一个美丽的天地。
③常常会有几个同病相怜的人,有着相同的坎坷,有着相同的失落,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同样的寒冷。就像蛇一样,蛇是互相搂抱在一起冬眠的,它们互相取暖,度过寒冬。若是单独一条,便会冻死。大家一起,彼此安慰,互相鼓励,那份温暖便会在真诚的心间流淌,如此,再长的冬季又有什么可怕?
④熊的冬眠,比较与众不同,严格来说属于半冬眠。一般到秋天的时候,它们就会四处找食物,大吃特吃,将自己喂养得胖胖的。这样,冬天的时候,它们躲在树洞里,就靠身上的脂肪来提供养料。若是天气晴好,它们会醒来,走出树洞,继续寻找食物。这也像极了一些人,他们平时努力充实自己,以期在困难来临时有足够的应对能力,而且即使在困难中,也不会忘了继续充实自己。
⑤还有一些人像蝙蝠一样,蝙蝠冬眠时都是倒挂在山洞里,吊在那里许久。它们之所以这样倒挂着,是因为它们的腿部无力,很难靠腿的力量起飞,所以保持这种姿势。只要松开岩石,它们就会凌空而飞了。而有些人也是如此,他们在逆境之中,就是以这种最危险的姿势坚持着,待困难一过,便倏然而飞。所以,有时候,走到悬崖边上,也许正是飞翔的开始,而那短暂的停留,正是在酝酿飞翔的力量。
⑥更多的时候,我们在艰难的情况下,更要学会保护自己。因为你落难之时,会有很多居心不良的人想伤害你,想从你这里得到好处。就如刺猬一般,刺猬冬眠时,抱成一团,缩进洞穴里,尖刺根根向外直立。这样,即使有冬季觅食的动物发现了它们,也无处下口。人也是这样,越是难挨的时候,越要保护好自己。因为只有自己完好,才能度过长冬。
⑦由此可知,冬眠并不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手段。那是一种凝聚力量的过程,是沉绽心灵的时候。所以,当你看到哪个人于失败的挫折中变得很沉默很平静,就像是很麻木的样子,千万不要以为他已被击垮,更有可能他正处于冬眠之中,说不定哪一天,他就会豁然醒来,一飞冲天。
10.你从冬眠的动物们身上获得哪些面对挫折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写动物们的冬眠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回答问题。
(1)第①自然段画线句中,“最寒冷时候”具体指人生的什么时候?“冬眠”又指怎样的人生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自然段画线句中,“豁然醒来,一飞冲天”是一种怎样的人生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细读上文并结合下面语句,谈谈你对应对“挫折”的看法。
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与挫折。——惠特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各题。
灭火器检查方法:1.检查灭火器的压力状况(压力表指针在红色区域表示灭火器已经失效)。 2.检查灭火器的配件,如喷嘴、压把、插销是否完好。 3.检查灭火器瓶体是否完好无锈蚀。 4.检查灭火器是否在使用年限。 备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药剂需两年一更换,一般瓶子的使用年限为6-8年。
14.这份资料向我们介绍了灭火器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取出灭火器后,应先拔掉保险销再去灭火。( )
(2)检查灭火器时,压力表指针在黄色区域表示灭火器已失效。( )
(3)灭火时,对准火苗直接扫射效果最好。( )
(4)发生火灾时,要及时拨打火警电话119。( )
16.2019年6月10日,消防人员在一家餐厅进行消防检查时,发现店里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瓶上注明最后一次换药时间是2017年5月10日,消防人员会对餐馆负责人说:“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萤火一万年
迟子建
①在张家界的一天夜里,我非常迫切地想独处一会。我朝一片茂密的丛林走去,待我发现已经摆脱了背后的灯火和人语时,一片星月下的竹林接纳了我。
②我拨开没膝的蒿草坐在竹林里。竹林里的空气好得让人觉得上帝也在此处与我共呼吸,山涧的溪水声幽幽传来。在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如果你想真正领略风景的神韵,是非常需要独自和自然进行交流的。
③眼前忽然锐利地一亮。一点光摇曳着从草丛中升起,从我眼前飞过。正在我迷惑不已时,又一点光从草丛中摇曳升起,依然活泼地从我眼前飞过。这便是萤火虫了。如果在我的记忆中不储存关于这种昆虫的知识有多好,我会认定上帝开口与我说话了。我也许会在冥想中破译这种暗夜里闪光的话语。
④然而我知道这是昼伏夜出的萤火虫。它在腹部末端藏有发光的器官。它出现在某地的时候,人们老是将它说成鬼火一明一灭。我的周围没有坟墓,只有洋洋洒洒的一片竹林,可萤火虫依然出现了。
⑤这种飞翔的光点使我看到旧时光在隐隐呈现。它那颤颤飞动的光束不知怎的使我联想到古代仕女灿烂的白牙,亮丽的丝绸,中世纪沉凝的流水,戏院里琤琮的器乐,画舫的白绸以及沙场上的刀光剑影。一切单纯、古典、经久不衰的物质都纷至沓来,我的心随之飘摇沉浮。
⑥月光下萤火虫的光束毕竟是微不足道的,能够完全照亮竹林的还得是月光。然而萤火虫却在飞翔时把与它擦身而过的一片竹叶映得无与伦比的翠绿,这是月光所不能为的。萤火虫也在飞过溪涧的一刻将岩石上的一滴水染得泛出珍珠一样的光泽,这也是月光所不能为的。
⑦萤火虫忽明忽灭地在我眼前飞来飞去,我确信它体内蓄积着一万年以前的光明。多少人一代一代地去了,而萤火虫却永不泯灭。旧坟塌了成为泥土,又会有新坟隆起来,而萤火虫却能世世代代地在墓园中播撒光明。也许它汲取了人的白骨中没有释放完全的生气和光芒,所以它才成为最富于神灵色彩的一种昆虫。
⑧我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那种亘古长存的萤火在一瞬间照亮了我的青春。我将要走出竹林时,一只萤火虫忽然从草丛中飞起,迅疾地掠过我面前,它在经过我眼前时骤然一亮,将我眸子里沉郁的阴影剥落了一层。
17.选文开头对月光下的竹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锐利“活泼”在语言上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谈谈你对第⑧自然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萤火一万年”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老家有棵香椿树
魏然森
①祖母在老家的院子里栽下了一棵香椿树。院子里已经有很多的树了,最大的那棵老柿树树冠几乎遮满了整个院子。那些幼小的树就都被欺下去,很难长大。祖母偏又栽下了这样一棵香椿树,左邻右舍的人嘲笑说栽了也白栽。祖父脾气暴躁,发着火要拔了它。
②据说那时我刚出生不久,祖母抱着我一次次地护着那棵香椿树,说孩子生下来哪个不小?哪个周围没有比他们高的大人?他们个顶个的不是都长大了吗?那棵幼小的香椿树在祖母的呵护下活下来了。它见不到阳光,也没有能力与大树们争夺太多的养分,三四年过去了,它还像当初栽下去时一样细矮。
③有一年夏天,一场暴风雨折断了那棵老柿树的几根侧枝,整座院子一下子明亮起来了。于是、小树们就疯了一样争相成长,长得最快的就是那棵香椿树,只三五年,它就蹿起了三四米高。香椿树长起来了,春天里发出的嫩芽也多了,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家的摇钱树。头茬的嫩芽发出来、祖父会让父亲掐了拿到集上去卖;第二茬的嫩芽发出来,祖父还要父亲掐了拿到集上去卖;第三茬的嫩芽发出来,祖父不让卖了,却掐下来自家腌着吃。但是香椿树依然顽强地长着、到我要结婚的时候,它果然就像当初祖母期望的那样长大成材了。
④六年前的初秋、祖父去世了,老家的院子里就只剩下祖母孤零零地守着几间老房子和那棵香椿树。每到香椿树发芽的时候,祖母就盼我回家吃她做的香椿芽炒鸡蛋。她最喜欢看我和四叔就着香椿芽炒鸡蛋喝酒,说那个时候会想起很多往事:想起父亲的早年去世,想起几十年来她与祖父把我养育成人的种种不易……因为想起了这些,她就对眼下的日子很满足,不只因为眼下可以吃饱饭了,更因为我没辜负她和祖父的期望闯出了农村,成了会写文章的作家。她说,在我们家不得济的时候,谁会想到我们老魏家会出来个有出息的孩子呢?就像当初没有人相信这棵香椿树能长大一样。
⑤今年春天,因为忙着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我忘记了香椿树发芽的时日。有一天,四叔送来了鲜嫩的香椿芽和几十个山鸡蛋。四叔说祖母正病着,却不让告诉我,让我尽管好好写文章。我的泪水控制不住地往外流、扔下正写着的稿子,跟四叔一起回了老家。
⑥祖母坐在香椿树下,面容干瘦,白发枯乱。香椿树依然那样茂盛挺拔,可祖母却显出了从未有过的苍老。我走到祖母身边轻轻跪下去,叫一声奶奶就控制不住哭起来了,我的心被深深的内疚戳痛着。可祖母却慈祥地笑着,用手抚摸着我的头说:“哭什么呀,我没事。”然后给我擦了泪问道:“你吃椿芽炒鸡蛋了吗?”我说不出话,只点点头。
⑦这天夜里,我和四叔谈了好久,我知道院子里的那棵香椿树祖父活着时把它分给四叔了,现在四叔要盖房子,他会不会想把香椿树锯倒做门窗呢?我要做做他的工作,希望他不要打香椿树的主意,永远把它保留在老家的院子里。
21.谈谈文章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的“我”和香椿树共同成长,请在文中找出能印证这一点的三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⑥自然段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我”为什么希望把香椿树永远保留在老家的院子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玉兰花的记忆
卢玮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发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荫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坏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的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趣味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分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26.第②③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第④自然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家人怕“我”忘记外,还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第⑥自然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请结合第⑦自然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为什么而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概括说说父亲带给“我”的“启示”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我的老师
①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②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③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④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⑤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味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⑥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⑦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着:“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⑧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3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刘老师的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①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自然段的画线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 2.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3. 排比 不断的追求,就能发现我们从未发觉的;不断的追求,就能驱使我们渐行渐远;不断的追求,就能达到我们未知的领域。 4.对学习事情要刨根问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在做数学题遇到自己不懂的,就要一步一步的进行研究,不能拿到半截就走。
【分析】1.考查词语的理解。“见微知著”意思是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一叶障目: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一叶知秋: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以小见大: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窥一斑而知全豹:比喻可以从观察的部分推测到全貌。
2.考查体会文章的主旨。从“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和“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可知我们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3.考查修辞手法和仿写句子的能力。“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四个句式分句构成排比句,仿写时仿写一个排比句即可。
4.考查阅读感悟和理解主旨。“打破砂锅问到底“指刨根问底。是用谐音构成的歇后语,“问”是“璺(wèn,裂纹)”的谐音。在学习中我们也要有这种不懂就问的钻研精神。
5.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妈妈,作文课失败了。 6.交代事情的结果、说明事件的奇怪、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7.“我妈妈特别爱唠叨……”“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我妈妈最疼我了,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 8.“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妈妈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妈妈,与上文中提出的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妈妈的忽视。 9.委婉地批评了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母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分析】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阅读全文可知,短文讲的是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妈妈,作文课失败了。
6.本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开头段作用,统领全文,开篇点题,交代情节。
7.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补充句子的能力。由文中“……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妈妈很了解。”可知,省略号前面给出了答题提示“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故同学们议论的一定是妈妈的体貌特征。
8.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从来没有留意过妈妈的体貌。故体现了生活中对于母亲的忽视。
9.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阅读短文可知,同学们对自己的妈妈关注过少,文中“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从中心角度阐述。批判孩子忽视父母的爱。
10.从青蛙冬眠学会了要在艰难的境遇里沉静下来,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从蛇冬眠学会了要在“寒冷”时学会大家共渡难关;从熊冬眠学会了要在平时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些好地而对困难挫折;从蝙蝠冬眠学会了在困难时要坚持,要积蓄力量等待下次的翱翔;从刺猬冬眠学会了要在艰难情况下保护好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度过漫长的危险时期。 11.作用是从不同动物的冬眠引入人如何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 12. “最寒冷的时候”指人生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冬眠”指人积蓄力量,酝酿新的开始,战胜困难挫折的过程。 是一种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人生状态。 13.我认为面对挫折应积极、乐观,不要惧怕,因为人生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应该心态放平和,鼓起勇气去战胜它。
【分析】10.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掌握内容。作答此题时,学生要认真读题,结合题目具体分析。联系上下文,从第二自然段青蛙的冬眠以及“在生活之中,有时候我们遇到艰难的境遇,如果不能去改变、去适应,就让心沉静下来,待到春暖花开,就又是一个美丽的天地”可知,从青蛙冬眠学会了要在艰难的境遇里沉静下来,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从第三自然段蛇的冬眠就像蛇一样,蛇是互相搂抱在一起冬眠,互相取暖,度过寒冬。”以及“大家一起,彼此安慰,互相鼓励,那份温暖便会在真诚的心间流淌,如此,再长的冬季又有什么可怕?”可知,从蛇冬眠学会了要在“寒冷”时学会大家共渡难关。从第四自然段熊的冬眠以及“这也像极了一些人,他们平时努力充实自己,以期在困难来临时有足够的应对能力。而且即使在困难中,也不会忘了继续充实自己”可知,从熊冬眠学会了要在平时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面对困难挫折。从第五自然段蝙蝠的冬眠以及“而有些人也是如此,他们在逆境之中,就是以这种最危险的姿势坚持着,待困难一过,便倏然而飞。所以,有时候,走到悬崖边上,也许正是飞翔的开始,而那短暂的停留,正是在酝酿酿飞翔的力量”可知,从蝙蝠冬眠学会了在困难时要坚持,要积蓄力量等待下次的翱翔。从第六自然段刺猬冬眠以及“人也是这样,越是难挨的时候,越要保护好自己,因为只有自己完好,才能度过长冬”可知,从刺猬冬眠学会了要在艰难情况下保护好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度过漫长的危险时期。
1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段作用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掌握内容。作答此题时,学生要认真读题,结合题目具体分析。根据题目可知,要求学生分析文章写动物们的冬眠的作用。从文本内容以及第一小题可知,文章从动物冬眠引到人身上,从不同的动物冬眠引入到人如何面对生活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
12.(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情况,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重点语句。作答此题时,学生要认真读题,结合题目具体分析。联系上下文,从第一自然段的"其实在我们的一生之中,特别是最寒冷的时候,也有必要进入冬眠,或长或短,给生命积蓄力量”以及第七自然段的“由此可知,冬眠并不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手段。那是一种凝聚力量的过程,是沉淀心灵的时刻”可知,“最寒冷的时候”指人生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冬眠”指人积蓄力量,酝酿新的开始,战胜困难、挫折的过程。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情况,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重点语句。作答此题时,学生要认真读题,结合题目具体分析。通过阅读全文,联系上下文以及从第七自然段“那是一种凝聚力量的过程,是沉淀心灵的时刻”可知,“豁然醒来,一飞冲天”是一种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人生状态。
13.本题是开放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要联系文本谈观点,表达清晰,语言通顺流畅。作答此题时,学生要认真读题,结合题目具体分析。仔细阅读短文以及下面两则材料可知,都是讲述面对挫折时应要无所畏惧,迎难而上。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比如:面对挫折我认为应该以积极、乐观的状态去面对,不要惧怕困难,因为人生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应该心态放平和,鼓起勇气去战胜它。
14. 使用方法 检查方法 15. √ × × √ 16.手提式干粉灭火器药剂需两年更换一次
【分析】1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图片左边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根据图片右边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图片的检查方法。所以这份资料向我们介绍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检查方法。
1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1)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2)本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得出检查灭火器的压力状况(压力表指针在红色区域表示灭火器已经失效)。
(3)本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得出要对准火源根部扫射。
(4)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16.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根据材料内容和语境,消防人员要和餐馆负责人讲清楚手提式干粉灭火器药剂需两年更换一次。
17.选文开头对月光下的竹林的描写,展现了竹林的宁静优美,让“我”的心情安详平静,为下文萤火虫的出现和“我”的沉思作了铺垫。 18.“锐利”形象地表现出萤火虫的突然出现给“我”视觉上的刺激。“活泼”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萤火虫飞动时的姿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9.这句话既表明萤火虫的突然飞起给“我”带来了光亮、使“我”眼前的黑暗得以缓解;又表明萤火虫带给“我”人生的启迪,使“我”原先的烦躁得以消减,内心得以安宁。 20.文中的“萤火”是自然景物,象征着安详、自由、光明、永不泯灭、亘古长存;萤火虫以体内蓄积着的一万年前的光明,启迪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安宁平和。
【分析】1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开头首先写出茂密的丛林,美丽的景色,潺潺的水声都是对月光下竹林的描写,展现了竹林的宁静和优美,同时也为下文我对于萤火虫的出现而做的思考。
1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根据原文内容“眼前忽然锐利地一亮。一点光摇曳着从草丛中升起,从我眼前飞过。”语句中“锐利”原意是指锋利的,尖锐的,尖而快的。在这里“锐利”形象的写出了萤火虫的出现带给我的视觉上的刺激,被萤火虫的光亮所惊艳。结合原文内容“正在我迷惑不已时,又一点光从草丛中摇曳升起,依然活泼地从我眼前飞过。”这句话中“活泼”意思是富有生气和活力;灵活,不呆板;生动自然;气氛活跃热烈;使具有生气和活力;使灵活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更直观的展现出萤火虫飞翔的姿态,同时表明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9.本题考查的是对划线句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划线句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原文内容“我将要走出竹林时,一只萤火虫忽然从草丛中飞起,迅疾地掠过我面前,它在经过我眼前时骤然一亮,将我眸子里沉郁的阴影剥落了一层。”这句话中一方面写出了萤火虫的飞起给我眼前带来的光亮,同时也写出我眼里的阴影被剥落了,我内心的烦躁也逐渐安宁。
2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标题的特点以及全文的主旨进行分析。标题中的“萤火”是指一种自然的景物,是萤火虫自身所蓄积的能量,同时“一万年”也写出这种能量的蓄积时间长,也启发人类要永远保持一颗明亮的内心。
21.①开篇点题,写院中的香椿树。②总领全文,交代了院中香椿树艰难的成长环境,说明香椿树成长不易。 22.①祖母抱着我一次次地护着那棵香椿树。②到我要结婚的时候,它果然就像当初祖母期望的那样长大成材了。③谁会想到我们老魏家会出来个有出息的孩子呢?就像当初没有人相信这棵香椿树能长大一样。 23.这句话将香椿树的茂盛与祖母的衰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祖母衰老的悲痛之情。 24.①香椿树见证了“我”的成长,在它的身上:“我”能找到许多往日的回忆。②香椿树是祖母亲手栽的,看到香椿树就像看到祖母一样。③香椿树是故乡的象征,是“我”的精神家园。 25.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分析】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本段主要是围绕香椿树以及它的生长环境展开来写的。所以主要的作用是开篇点题,写出院中的香椿树以及点明了它生长环境的不容易。
22.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表明“我”和香椿树共同成长的句子有,首先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据说那时我刚出生不久,祖母抱着我一次次地护着那棵香椿树”,还有文章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但是香椿树依然顽强地长着、到我要结婚的时候,它果然就像当初祖母期望的那样长大成材了。”,还有文章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她说,在我们家不得济的时候,谁会想到我们老魏家会出来个有出息的孩子呢?就像当初没有人相信这棵香椿树能长大一样。”都能看出“我”和香椿树共同成长。
23.本题考查的是对划线句的分析和理解,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划线句“祖母坐在香椿树下,面容干瘦,白发枯乱。香椿树依然那样茂盛挺拔,可祖母却显出了从未有过的苍老。”中既写出了香椿树的茂盛挺拔,又写出了祖母的衰老,是一组对比,也突出了我看到祖母的衰老日益悲痛的心情。
2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根据我的成长历程,可以得出“我”是和香椿树共同成长,香椿也见证了很多我的成长,所以在香椿树的身上,我找到了许多往日的回忆。从文章开头也写到,香椿树是祖母亲手种植的,因此看到了香椿树就像看到了祖母一样亲切。最后对我来说,香椿树也是故乡的象征,对我来说也是“我”精神家园。
25.本题考查的是文段的写作手法的分析,结合原文的内容。作者是借香椿花来表达了对祖母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所以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借物抒情的手法。
26.父亲做事细心,心思细腻。 27.表现了父亲希望把美好事物分享给大家的心愿及家人的心灵美。 28.玉兰花的香气能令人喜悦;在要花和送花的过程中能增进友谊。 29.父亲对母亲的爱,对生活的爱(平静而温馨的幸福)。 30.指代“我曾在它(玉兰)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两瓜,享受风的摇摆”。启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分析】26.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的归纳。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根据2、3自然段中爸爸的描写,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从文中爸爸摘花赠人,留花让邻居享受摘花乐趣,让我带花到学校赠送给老师同学等细节,都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慷慨大方、热情助人的人。
2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及文章的主旨分析理解。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家中的玉兰花的美,以及它给全家人带来的快乐。爸爸十分乐意将花摘了送给领居,家人也让我把花送给同学与老师,他们的行为都表现了我们一家人的善良,愿意把快乐与美丽与人分享。
28.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与概括。我对小小的玉兰花朵产生“竟有如此大的魅力”的疑问,可见答案在此句话的前文,对前文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魅力”主要表现在香气能令人喜悦,能在要花送花过程中增进友谊。
29.本题考查人物情感产生原因的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父亲行为的意义去分析。父亲为母亲插花,表现了父亲对母亲的爱意,他们的恩爱举动,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所以内心会这样的感动。
30.本题考查代词指代的对象及阅读启示的表达。代词“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那”是代指下文内容。在这里也是如此,“这”指的就是前句“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阅读的启示可以抓住我们一家人特有的品质来阐述,如:对人要有爱心,美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等。
31.①笑谈残腿。②课讲得极好。③赞赏、鼓励学生。④放风筝。 32.内容上,为下文重点写刘老师放风筝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作铺垫;结构上,引起下文。 33.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幽默、坚强、敬业、热爱生活、爱学生的人。 34.画线句子通过神态、语言描写,把刘老师爱学生的高尚品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事件的概括。根据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第四自然段中“他的课讲得极好。”第五自然段中“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及第第六、七自然段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可知,本文讲述了刘老师的四件事情:笑谈残腿;课讲得极好;赞赏、鼓励学生;放风筝。
3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根据第一自然段中“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分析可知,该段在内容上,为下文重点写刘老师放风筝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作铺垫;结构上,引起下文。
3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可以结合与刘老师相关的事件分析作答。本文讲述了刘老师笑谈残腿,课讲得极好,赞赏、鼓励学生,放风筝这四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幽默、坚强、敬业、热爱生活、爱学生的人。
3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要认真审题,题中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这句话中“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是对刘老师的神态描写;“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则是对刘老师的语言描写,这细腻的神态及语言描写把刘老师爱学生的高尚品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