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词,都展现出了鲜明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的塑造无疑带有生活的真实印记,但更多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是其人格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外化。两人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有诸多相通共鸣之处,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品性的陶塑,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
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一心想振兴楚国,无奈的是,怀王并非知人善任之君,后来听信一些奸佞之臣的谗言,弃屈原而不用。到了顷襄王,则干脆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地位与名利的丧失,而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弥漫在《离骚》整个作品中。
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之后便不在诗歌中放纵自我,这在他与朋友的往来书信中多有提及。而在当时多“绮罗香泽之态”与“闺门淫媟之语”的小词,恰好成了他寄寓情感、抒发自我的不二选择。苏词中也常常弥漫着失意的伤感、无助的寂寥,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对于这首词的主旨,众人说法不一,但总体来看,诗中应有政治寄托,只是这种孤寂之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空灵飞动。苏词中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也颇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处化解一切对立与冲突,将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轻烟随风而逝,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而不似屈原那样苦苦挣扎和自我煎熬。
《离骚》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愤、不屈,乃至迷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说:“屈原的伟大恰恰就在于他始终以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所谓价值自居就是把某种超越个体的更高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感性生命,把无限寓于有限,在这种价值担当中,个体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所以屈原对楚王和奸臣充满了怨愤的情绪,这种怨愤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诗人与巫卜沟通,与神灵对话,几乎陷入了迷狂之境。
苏轼满怀治世理想,入仕后却屡遭小人排挤,多次被贬。他词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时时流露出隐隐的怨愤之气。但与屈原不同的是,苏轼没有选择剑拔弩张式的抗争,而是于当下的生活中寻求生命本真的意义,个人的宠辱、政治的得失全都在烟霞雾霭、清风明月的审美境界中化解于无形。苏词中的“自我形象”更多的其实是洒脱旷达,是面对风雨来袭的坦然淡定,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借冒雨徐行,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旷达胸怀。有此胸怀,自然“觉从前皆非今是”“我今忘我兼忘世”,在物我两忘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作为豪放词的开拓者,苏词中的“自我形象”自然也有一些雄豪的气息在,“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一个“浑”字将悲愤之情化为磊落之气。苏轼之狂,更多的是一种意气风发。这种狂放不是纠结焦虑不知出路所在的迷狂,而是超越个人境遇的偃蹇困顿,跳出生活之外反观生活的淡定洒脱,这也正是宋王朝知识分子所热衷追求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离骚》与苏轼词中塑造的“自我形象”非源自真实的生活,而是他们各自人生理想与美好追的化身。
B.与屈原比,苏轼的词也常弥漫着伤感与寂寥,但却能摆脱一切烦扰羁绊,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
C.屈原之狂源自以“价值自居”,完成对自我的超越;苏轼之狂是意气风发,一种跳出生活外的淡定洒脱。
D.苏轼与屈原时代的文化背景不同,宋人所推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直接影响了苏轼的性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又分别从两个方面比较二者塑造的“自我形象”的同与异。
B.文章善用举例论证,如举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说明苏轼抒写孤寂之情含蓄灵动。
C.文章引用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中的话,意在说明屈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
D.《离骚》中“自我形象”与苏词中“自我形象”同中有异,怨愤之中,前者不屈、迷狂,后者洒脱、旷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导致其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而这种心灵创伤也弥漫在《离骚》的作品之中。
B.屈原把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当作自己的命运,苏轼将政治得失化解于无形,两相比较作者未厚此薄彼。
C.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后便多以小词寄寓情感、抒发自我,这丰富了苏词的内容,拓展了意境。
D.面对相似的人生际遇,屈原大胆批判、严厉斥责,怨愤不屈;苏轼虽然没有放弃抗争,但却能够胸怀旷达。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
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
C.在一个平滑的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
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
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
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这是你的战争!”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论坛)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甲】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乙】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丙】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7.下列对加点字词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志愿:并非强制,而是主动加入 B.稚气:缺少人生经验,头脑简单
C.嗫嚅:胆怯,吞吞吐吐的样子 D.心不在焉:因有心事而不能专心学习
8.文中第③段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6分)
9.文中多次写到雪和腊梅,说说开篇写“雪”在小说中的作用,并分析文中甲、乙、丙三处写腊梅林对于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世之学者,从数千载之后,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而为之摹写其精神,仿佛其语气,发皇其义理,若是者谓之经义。其体为古文之所未有,发端于宋,至明而穷极变态,斯亦文章中之一奇也。
其道譬之于画家之写生者也。写生之技,莫妙于传神,然亦莫难于传神。苏子瞻以为传神之难在目,其次在颧颊。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眉与鼻口,可以增减取似也。吾以谓经义者,择圣人之言而命之题,夫题之目与颧颊者,其义理也。题之眉与鼻口者,其语气也。目与颧颊之精神得,而眉与鼻口之精神亦无不得矣。苟为不得其神,则注视者一人而无毫发之似,衣冠形骸之徒具,而与其人无与也。今之作者,大抵尽衣冠形骸之徒具者也,甚或衣冠形骸之亦不具者也,岂可以代圣人而为之立言乎。
子瞻又言,传神之道,法当于众中阴察之。然则欲得圣人之天,亦不可无以察之矣。夫惟沉潜反覆于《论语》《孟子》《易》《诗》《春秋》《礼记》,因遂旁涉于庄、屈、韩、柳、苏、王之文章。夫而后一题入手,相其神之所在,而举笔貌之,而圣人之天可察,而圣人之意可得也。
余少从事于经义,即厌世俗之文,而惟有明先辈之是尚。自是穷搜博采,选录千余篇,多世间之所未见,而亦不拘于科目,凡诸生未遇者之文,皆入焉。余之经义,大抵多得力于此。而今岁之春,友人为余刊而布之。工既竣,而余乃以传神之说发明经义之为道,以告今之作者,毋衣冠形骸之徒具,并衣冠形骸之不具,而必思夫得圣人之意;又劝之以悉屏去世俗之文,而一意讽诵研穷于此书。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仿佛其语气 仿佛:体会,摹拟 ②发皇其义理 发皇:阐明,阐述
③至明而穷极变态 穷:不得志 ④衣冠形骸之徒具 徒:只,仅
⑤相其神之所在 相:省视,查看 ⑥而举笔貌之 貌:描绘,摹写
⑦友人为余刊而布之 刊:修订,排版 ⑧而一意讽诵研穷于此书 讽诵:规劝,劝读
A ①④ B. ③⑧ C. ②⑥ D. ⑤⑦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 于是想像圣人的思想代他们发表观点
B. 若是者谓之经义 像这样的文章就称之为经义之文
C. 法当于众中阴察之 (画人物能传神)的方法应当在众多场合中暗暗观察这个人物
D. 而惟有明先辈之是尚 却只是明代先辈们有这样高尚的品质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世之学者写经义这种文体的文章,要摹写圣人的精神、语气和义理。
B. 经义创作的规律与画家写生是一样的,前者传神在题目,后者在眼睛。
C. 作者认为反复研读圣人们的著作,就可以学到圣人的根本立场和思想。
D. 作者为自己搜集的小题文写序,用传神的说法形象阐明经义形成的道理。
13. 将下面语句译为汉语(10分)
①苏子瞻以为传神之难在目 ②又劝之以悉屏去世俗之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14-15题。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蝶恋花”是词牌,它规定了词的格式与声律,也决定着词作的语言风格。
B.词人用一个“幽”字修饰“恨”,写出了“恨”的特点:藏于内心,深沉难消。
C.“一纸乡书”等三句照应了题目,也点出了乡书的主要内容,即问何时归乡。
D.末尾“千行泪”用夸张手法写词人因为思乡之情难以抑止,所以泪流满面。
15.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碧琼梳拥青螺髻”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
(1) ,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 ,是以日退也。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_______________。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行有常, ,不为桀亡。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世间的物品 ,数不胜数,那我们拥有的物品的多寡会对心理形成干扰吗 物品不仅占据心理空间,还占据物理空间,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最适合阐述"人们对物品的持有程度或动机",这个词就是--囤物倾向。研究者发现,强迫性囤积的人在空间注意力、工作记忆力和执行能力上都比普通人弱。这表明,物品和认知之间是 的。更有趣的是,那些有严重囤积倾向的人也认为自己比普通人记忆力要差。( )从理论上说,空间中的物品过多,我们无疑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搜寻目标物品,这会占用原本稀缺的注意力广度;另一方面,购买、获取物品也会耗费时间精力。对于这点,来自金钱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旁证是,贫穷会损害认知能力,而其原理在于我们对物品的 太过耗神。相反,少些物品,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将卸下更多负荷,从而能专注在最重要的任务上。研究又发现,在让人感觉失去控制的压力情境下,人们会出现保存资源的行为,以便 ;同时,人们也会出现较强的消费意愿,通过购买更多必需品来重获自己对生活的控制感。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琳琅满目 息息相关 锱铢必较 防患未然 B.五花八门 息息相关 斤斤计较 有备无患
C.琳琅满目 休戚相关 斤斤计较 防患未然 D.五花八门 休戚相关 锱铢必较 有备无患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最适合概括"人们对物品的持有程度或动机",这个词就是--囤物倾向,物品不仅占据心理空问,还占据物理空间,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
B.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最适合阐述"人们对物品的持有程度或动机",这个词就是--囤物倾向,物品不仅占据物理空间,还占据心理空间,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
C.物品不仅占据物理空间,还占据心理空间,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最适合概括"人们对物品的持有程度或动机",这个词就是--囤物倾向。
D.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物品不仅占据物理空间,还占据心理空间,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最适合阐述"人们对物品的持有程度或动机",这个词就是--囤物倾向。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当然,物品多寡和认知资 源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直接证据证明。
B.显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表明物品的多寡和认知资源的因果关系。
C.显然,物品的多寡和认知资源是否存在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直接证据证明。
D.当然,物品的多寡和认知资源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直接证据来表明。
20.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动植物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叶酸缺乏,会造成比较常见的叶酸缺乏型贫血症,加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致使①________。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只需要每天坚持额外补充一点叶酸,或者,②________,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饮食结构的调整,你体内的“HCY”的水平就会显著地降低,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实际上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几乎都含有叶酸,只不过,③________, 比如说在一些豆科的植物,一些绿色蔬菜中叶酸含量相对会高一点,但是像我们吃的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和小麦,它里边的叶酸含量就比较低了。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新闻公报介绍,“世界的复兴”这一目标将致力于共同迅速地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基础,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具韧性的未来。届时,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世界经济论坛将和瑞士政府一道,确保会议安全。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独自成长的大卫·科波菲尔到无人理解的聂赫留朵夫,从孤身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圣地亚哥到命运诅咒的奥雷里亚诺家族,都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命形态。他们有的是物理上孑然一身,有的是精神上无人对话,有的在孤独中倔强成长,有的在孤独中自我安慰。
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罗兹曾说:“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独。”南森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
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7页 共8页 ◎ 第8页 共8页
高二语文答案
1.C
A.“并非源自真实的生活,而是……”错,原文第一段信息是“这种‘自我形象’的塑造无疑带有生活的真实印记,但更多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是其人格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外化”,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应该是源自了真实生活,更多融入了“人生理想与美好追求”,选项“而是”表述也绝对。
B.“但却能摆脱一切烦扰羁绊”错,第二段信息是“苏词中也常常弥漫着失意的伤感、无助的寂寥……只是这种孤寂之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空灵飞动。苏词中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也颇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处化解一切对立与冲突,将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轻烟随风而逝”,倒数第二段说“他(苏轼)词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时时流露出隐隐的怨愤之气”,可见选项表述绝对,不能说“摆脱一切”。
D.“宋人所推崇的……的生活态度直接影响了苏轼的性格”错,结尾段信息是说“这种狂放不是纠结焦虑不知出路所在的迷狂,而是超越个人境遇的偃蹇困顿,跳出生活之外反观生活的淡定洒脱,这也正是宋王朝知识分子所热衷追求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见选项曲解文意,逻辑关系错,把追求说成原因——“直接影响”。
2.C
“就在于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错,第四段信息是“《离骚》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愤、不屈,乃至迷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说:‘屈原的伟大……就在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所谓价值自居……所以屈原对楚王和奸臣充满了怨愤的情绪,这种怨愤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诗人……几乎陷入了迷狂之境”,可见引用的目的在于说明屈原的怨愤所在,即“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
3.A
“‘自我意识’导致其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错,原文第二段信息是“屈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地位与名利的丧失,而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弥漫在《离骚》整个作品中”,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文中导致心灵创伤的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选项逻辑关系混乱,应该是自我意识导致“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然后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4.A 5.A
4.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错误,原文“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可见,“弯月面”是“水”与其他物质接触受吸引形成的现象,而“凸月面”则是液体金属水银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受排斥形成的现象。故选A。
5.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错误,原文“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可见,作者举例是为了说明“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
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错误,根据“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可见,该现象体现的是水内部的黏性或张力,而毛细作用是指水会吸附物体往上拉。
D.“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错误,作者只是从人们熟悉的身边举例,让人们能认识到这些现象,再列举自然界各种现象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也同样存在这些现象,但并不是说“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因为在自然界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是室内无法完全观察到的。
故选A。
6.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
7.B
8.(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
9.(1)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2)甲处:暗喻弗之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乙处:暗示师生二人消解了内心的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丙处:隐喻澹台玮的坚贞人格。
B 11.D 12.B
13. (1)苏轼认为绘画传神的难处主要在于画眼睛。
(2)又劝勉他们一起(全部)摒弃世俗的文章。
14.A 15.①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因收到故乡亲友书信而引起的思乡之情。②“碧琼梳拥青螺髻”以“碧琼梳”比喻环绕北固山的碧绿江水,以“青螺髻”比喻青翠的北固山,写出了北固山碧水绕青山之美。③山水虽美,终非吾土。本句以乐景衬哀情,强化了思乡之情。
16.(1)君子敬其在己者 而慕其在天者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不为尧存
17. B.
18. C.
19. A. 【根据前文可知,物品的多寡和认知资源是存在密切关联的,排除C项;“显然”意为“显而易见”,用在此处不当,应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当然”,排除B项。物品的多寡和认知资源其间的关联是否为因果关系,目前还缺乏直接证据,故排除D。】
20.(1). “HCY”水平增高 (2). 选择叶酸含量高的食品 (3). 叶酸的含量不一样
21.示例:①2020年6月3日,②世界经济论坛宣布,③第51届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④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举行,⑤主题为“世界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