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
2023.6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于以往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的历史学论著。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出于形势特殊等原因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不能保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D.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二奶奶从来没听说过这么荒唐的事,什么,秀莲也要念书?!她对年青的姑娘,自有她的看法:姑娘大了,不念书就会学坏;要是念了书呢,那就坏得更快,丢人现眼更厉害。“大姑娘家,早晚得嫁人,用不着念书认字。”
无论她怎么说,孟良都不当回事。他拿定主意,要到南温泉来教秀莲读书。他身子骨虽然单薄,可意志坚强。他要是下定了决心,哪怕是座大山呢,也得钻它仨窟窿。
秀莲急不可待,恨不得马上开始读书。她非常崇拜那些年青的女演员。她们那么自由自在,多叫人美慕!她想,她自己虽说是个卖艺的,可要是有了文化,地位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低贱。她决心好好跟着孟先生学。
宝庆和大哥见秀莲有了读书的机会,都很高兴。他们知道她有天份。要是再受点教育,她的天份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孟良第一天来教书,方家沏上最好的花茶,捧出许多好东西来给他吃。宝庆主张,第一课先教他大哥,孟先生不答应。他要教的是秀莲。
宝庆问:“秀莲呢?孟先生等着她呢。”二奶奶不理他。她两眼直勾勾对着孟先生,说开了。“先生,我们不过是穷卖艺的,”她说,“用不着念书认字。不念书更好。闺女不笨,一念了书,就得给我们添麻烦。她已经够拧的了。看得出您是个明白人,求您替我们想一想。”
宝庆吓得手脚无措,怎能对一位这么体面的作家说这样的话?孟先生却应付自如,他满脸堆下笑来,亲热地叫她:“我的好嫂子,请坐。”
二奶奶受宠若惊,坐下了。在她内心深处,害怕有学问的人。他们跟她不是一路人,比她懂得多,她总是想方设法,躲开他们。如今来了这么个人,亲亲热热地跟她说话,直冲她乐。一个作家还会管她叫“嫂子”。这叫她非常高兴。
第二天,秀莲上了课。她是个好学生。她努力做到每天认二十来个字,字写得虽然一溜歪斜,却小而整齐。孟先生很满意。
宝庆有他的心事。他自来多疑。为什么孟良这么肯帮忙,又这么好心眼?他图的是什么呢?根据他的人生经验,凡是特意来到的、非常客气、肯于帮忙的人,都是有所图的。孟良要的是什么呢?
尽管心里有疑惑,他还是忘不了孟良是他的福星。他正替大鼓名角方宝庆写新鼓词呢,有了这些新鼓词,他和秀莲的身份就比其他唱大鼓的高得多了。光为这一桩,结交孟良就是三生有幸的事。
孟良为什么还不把鼓词拿出来?两个月过去了,只字未提。有天早晨,他正琢磨着要提提这件事,忽见孟良走了进来。他兴奋得两眼发亮,苍白的脸汗涔涔,螳螂似地摇晃着长胳膊。“来,二哥,”他一把抓住宝庆的袖子,说,“这是给您写的三段新鼓词。”
宝庆接在手里。他的手发抖。他想说点什么,可是舌头不听使唤,说不出话来。他觉着,太阳真的是打西边出来了。三段新鼓词!特为给他写的!早先,他要是想请位先生给写上一段,不但要现钱先付,还得且等,成年累月地等。写的人满口答应,吃了他上百顿饭,临完,还忘了动笔。这个人可真是说到做到。还不止一段,整整三段!真够朋友,天才,大人物!
“您得明白,二哥,”孟良用谦虚的口吻说,“我从来没写过鼓词,所以我拿不准它到底是好是坏。不过这也没关系,您要是觉得不行,我就扔了它,咱们再从头来。要是大概其能用,有不合适的地方,还可以改。顶顶重要的是,您到底愿不愿意唱这一类的鼓书。”
宝庆这才说了话。“当然愿意。多少年来,我一直盼着能碰见您这么个人。我愿意为国家出把力气。多少人在前线牺牲了,我有一份力,当然也乐意出一份力。那还有什么说的,我乐意唱抗战大鼓,为抗战出把子力。”他心潮澎湃,泪水涌上了眼睛。
“好,我佩服您的决心。人们都爱听旧鼓书。可要是您在茶馆里唱这种新式鼓书,座儿就会少起来。您就赚不了钱了。”
“要想办点新事,就得有点勇气。”宝庆坚定地说。
孟良哈哈大笑起来。“您能对付,我这就放心了。思想上有了准备就好。来,我来念给您听。第一段是个小段,很短,是歌颂大后方的。这让秀莲去唱。另外两个长一点儿,那是给您写的。它不光是长,唱起来还得有丰富的感情,火候要拿得准。只有老到的艺人才处理得好。就是您,二哥,您来唱抗战大鼓,我是考虑到您的艺术造诣,特为您写的。”于是孟良几乎一口气念完了鼓词。“怎么样?”他急切地问。
“好极了!有几个字恐怕得改一改,不过也就是几个字。我算是服了。如今我可以让全世界的人看看,咱们中国唱大鼓的,也有一份爱国心。”
他们分了手,宝庆高高地昂起头,两眼炯炯闪光。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奶奶反对秀莲念书,是担心秀莲念书后会更快地学坏,给她们带来麻烦。
B.秀莲想念书的直接原因是她认为女子念书后就能提升地位,过得自由自在。
C.孟良迟迟不把鼓词拿出来,是认为时机尚未到来,秀莲接受的知识还不够。
D.宝庆如果在茶馆里唱新式鼓书,观众不一定会买账,这样他就会赚不了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哪怕是座大山呢,也得钻它仨窟隆”,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表现孟良决心之大。
B.“孟良要的是什么呢”反映出的宝庆对孟良的态度与他得到抗战鼓词后的态度形成反差。
C.选文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腔京韵,“为抗战出把子力”等口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和生活。
D.选文以宝庆的视角展开叙述,客观地呈现了抗战时期小人物的生存境况以及思想动态。
8.小说是如何刻画孟良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结尾写宝庆“高高地昂起头,两眼炯炯闪光”。请结合选文从内容、情感、结构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王喜使相国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且寡人A之罪B国人C莫不知D君E微出F明怨G以弃寡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赵孝成王寿”的“寿”,即敬酒祝人长寿,与“(项)庄则人为寿”的“寿”含义基本相同。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燕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封疆,指分封的疆界,作为界域的标记,是当时被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边境。
D.所以,此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受到挫败,燕人便想趁机入侵。昌国君乐间表示反对,他认为纵然兵力强盛,但如此趁火打劫实属不义之举,终难取胜。
B.燕王出兵攻打赵国之前,前往赵国的栗腹进行了错误的判断,栗腹认为赵国缺少壮丁,将对燕国十分有利。燕王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C.乐间的反对引发了燕王之怒,然而燕王身边的人仍然认为可以攻打赵国,不料赵国人骁勇善战,仅出兵十三万,仍能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人。
D.燕王对兵败一事主动承担责任,他承认了自己错在当时没有听从乐间的劝告,但也借柳下惠三黜而不去之事,对乐间离燕入赵表达了不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4分)
(2)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4分)
14.燕王写信给乐间的目的是什么?乐间为什么最终留在了赵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钱征君①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②也未退。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①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君为尊称。②投竿:钓鱼。姜太公未遇时,在渭水上垂钓,遇文王出猎,被聘为师。后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直接交代举酒对饮的场景,然后再交代时间,起势突兀。
B.次句“绿杨”画出杨柳依依的秀丽,渲染了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
C.颔联上承第二句,抒发了由暮春而触发的对暮年的无限感慨。
D.全诗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在音情顿挫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
16.诗歌最后两联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李密孤单无依,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安慰的境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频繁轰炸昆明。一幕幕 ① 的场景,是他今生不曾抹去的痛。王希季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决心,在20世纪40年代末,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古尼亚(理工)学院,就读于动力与燃料专业。
1950年初春,29岁的王希季拒绝了美国数个电厂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踏上了驶回祖国的邮轮。当这位 ② 年轻人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他怀揣着“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的理想,他或许没有想到十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刺破浩瀚苍穹。
王希季说:在太空这个世界各国争夺的新领域,中国不仅要有 ③ ,更要扩大到一片之地。为满足国家需求,他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已经101岁高龄的王希季,仍在为我国航天事业作贡献,关心着“中国制造2025”,研究着“互联网+航天”的新项目。王希季用一生的奉献,践行了他的誓言,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法。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于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 ① 。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不要马上散步,最好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 ② ,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来说,最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在北方的冬季, ③ ,有些人在餐厅进餐时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如果饭后匆忙离开,在外面瑟瑟的寒风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甚至可能加大心脏的供血负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C.对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
D.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你要飞到哪里去?”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因为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D项,曲解文意,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可知,导致被访者的认知有限的原因是“平民的身份”而非“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原文“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是有限制条件的,即“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
2.B(B项,“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形式”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知,“口述历史”并非是一种新的历史研究形式。)
3.C(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口述历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有益探索。A项,雷蒙·阿隆《历史哲学》重在说历史的作用。B项,科林伍德《自传》重在说明历史著作的特点。C项,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强调“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因此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观点。D项,胡也频的观点割裂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
4.①填补了历史空白,丰富了治史的方法。②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每点2分)
5.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②口述历史过程:努力克服有选择性的回忆,更不会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每点2分)
6.C(C项,“秀莲接受的知识还不够”于文无据。)
7.D(D项,“选文以宝庆的视角展开叙述”错误,选文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客观叙述,并没有以宝庆的视角展开叙述。)
8.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比如“要是大概其能用,有不合适的地方,还可以改”体现孟良谦虚,有才气等。②通过“我的好嫂子,请坐”等细节描写体现孟良处事玲珑、情商较高。③通过二奶奶反对秀莲念书等情节衬托孟良坚决改造新青年的坚定意志,通过与其他先生写鼓词的情节对比,体现孟良讲信用,肯吃苦。④借助战争的时代背景烘托孟良借助新鼓词宣传爱国思想、引领普通百姓思想更新,表现其高尚形象。⑤借助叙述者直接评价进行刻画,如第二段内容,点出孟良意志坚强。(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内容上,通过动作与神态描写进一步刻画宝庆形象,暗含宝庆进步思想得到启蒙和解放;②情感上,体现宝庆对新鼓词的喜爱以及能用唱大鼓表现爱国心的兴奋之情,象征宝庆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的迸发;③结构上,文章戛然而止,使文意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D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D(D项,“所以,此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错误。“所以合好掩恶也”的“所以”,表目的,可译为“用来……”;句意:是用来敦睦感情、掩饰内丑的。“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表目的,可译为“用来……”;句意: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12.A(A项,“但如此趁火打劫实属不义之举”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昌国君乐间认为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他们的民众都通晓作战,不能与赵国开战,选项无中生有。)
13.(1)我希望如果我有不当之处,那么您能为我掩盖过失,如果有错误则您能教诲我,没想到您公开怪罪了我。(“望”“虞”“罪”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与一般人不同,到哪儿不会被罢官呢?既然一样被罢官,我宁愿在本国被罢官罢了。(“苟”“恶”“宁”各1分,句意1分)
14.目的:燕王希望劝说乐间回到燕国。(1分)原因:乐间怨恨燕王当初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2分)
【参考译文】
燕王喜派相国栗腹拿出金百斤向赵孝成王献礼祝寿,饮酒三日,他返回燕国回复说:“赵国的壮年老百姓都死于长平之战,年幼的一代还未长大,可以乘机攻打。”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问他:“攻打赵国怎么样?”乐间回答说:“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他们的民众都通晓作战,不能与赵国开战。”燕王说:“我用多一倍的兵力攻打赵国,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说:“我用三倍的兵力,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大怒。身边的大臣都认为赵国可以攻打,于是立刻出兵六十万去攻打赵国。燕王派栗腹率领四十万士卒进攻鄗地,派庆泰率领二十万士卒进攻代郡。赵国派廉颇率领八万人在鄗地迎战栗腹,派乐乘率领五万人在代郡迎战庆泰。结果燕军大败。乐间投奔赵国。燕王写信给乐间并致歉意,说:“寡人没有才能,没有遵从您的意见,所以您才弃国而去,可见寡人无能是非常明显的。我想改正自己的想法,您却不肯听,所以派使者陈述我的心思,请您评论其是非。常言说:‘仁者不轻易绝交,智者不轻易抱怨。’您对待先王,举世明知。我希望如果我有不当之处,那么您能为我掩盖过失,如果有错误则您能教诲我,没想到您公开怪罪了我。而且寡人的罪过,国人无不知道,您逃匿出国,公开抱怨并抛弃我,寡人就一定有罪了。即使这样,恐怕您也不算厚道吧。国家有边界,就如同家庭有垣墙一样,是用来敦睦感情、掩饰内丑的。家庭不和睦,便出去告诉别人,这不是全面周详的主意。寡人即使没有自我反思,也不像殷纣那样坏;您即使不得志,还没有受到像商容、箕子那样的污辱。既然如此,那么您不在内部遮盖我的错误,反而在外面公开抱怨,恐怕这恰恰足以伤害您的高义而降低您的品行,不能这样吧。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多次被罢官,却不离开鲁国。有人对柳下惠说:‘你可以离开鲁国了。’柳下惠说:‘如果与一般人不同,到哪儿不会被罢官呢?既然一样被罢官,我宁愿在本国被罢官罢了。’柳下惠并不因多次被罢官而自暴自弃,所以人们不忘却他过去的功业;他不考虑离开本国,所以古今没有人非议他。希望您抛弃怨恨,追念先王,再来继续教导寡人。这是寡人区区心意,所以诚恳地写信向您说明。”乐间抱怨燕王不采用他的计谋,最终留在赵国,没有回信。
15.D(D项,“全诗自然流畅,对仗工整”错误,首联“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对仗,颔联“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对仗不工整。)
16.①“秉烛唯须饮”表现了诗人及时行乐、过隐居生活的愿望。(2分)②六、七、八三句借用姜太公垂钓渭水被文王重用的典故,赞扬钱少阳年老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渴望一遇明君建功立业、壮心不已的气概。(2分)
17.(1)谢公宿处今尚在 绿水荡漾清猿啼
(2)多于机上之工女 多于市人之言语
(3)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①惨绝人寰 ②踌躇满志 ③一席之地(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9.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决心的王希季在20世纪40年代末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后就读于该校动力与燃料专业。(4分,酌情给分)
20.比喻。(1分)
构成:本体是“我”,即把一生奉献在航天领域的王希季,喻体是“太空的铺路石”。“铺路石”的意思是像铺路石一样,默默无闻地承受压力,点明了本体与喻体之间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相似性。(1分)
表达效果:①突出了王希季在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②表现了王希季虽然在航天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却不居功自傲的高贵品质。(每点1分,共2分)
21.C(文中的“我们”是指说话者、作者。A项,“我们”指小明和小强两人。B项,“我们”是“你”之意,不包含刘老师,指小明。C项,“我们”与画线句中的“我们”用法相同,指说话者或作者。D项,“我们”指说话时的双方。)
22.①饭后散步也有讲究 ②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 ③室内外温差较大(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3.【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运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强调自我改变的重要性。“乌鸦愤愤不平”“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乌鸦所想的不是改变自己而是想改变环境,换一个环境;“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因为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的。’”而鸽子指出了乌鸦的错误,说出了根本方法是“改变你的声音”,改变自己。
这道题应该写人本身是小环境,是环境的一部分,改变自己也就是改变环境,人人从我做起,改变了小环境,大环境也会起变化,要写出改变自我与改变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立意】①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你自己。山不过来,我过去。②遇到问题,逃避是没有用的。③遇到问题,“愤愤不平”不行,要从自身找原因。④改变自己,便能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