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学历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学历案 (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3 11:0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导读】
本单元以新民族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主题,有3课内容。本课《新文化运动》是单元第一课,内容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近代化的探索;下启共产党成立。
【主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课时)。
【课标要求】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全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4.通过对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评价任务】
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2)
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3)
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4)
【学习过程】
活动1【导入】新文化运动
以头脑风暴式的竞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北大校徽图片)
北大校徽的主体部分是1917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请鲁迅先生设计的。这样的设计至少蕴含着三个层次的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谁能试着猜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其一,可上下拆分,分两部分,为北大二字;
其二,整体形似脊骨,寓意北大青年为中华民族之脊梁;
其三,可视为三个“人”,下方之人肩头为两人,寓意为北大学生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那究竟是怎样的历史背景让鲁迅先生给予青年学生如此大的期许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第9课新文化运动。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学生结合导学案,自读课文,并做好批注,构建课知识框架。并将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导学案上记录下来。当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后,举手发问,提出问题。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4【活动】(一)来自时代的呼唤
1.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带着问题,“去趟民国(1912——1915)”,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首先,播放视频《民国初年政治掠影》(节选自《复兴之路》),结合“漫画袁氏历程”
学生分析民国初年的政治气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袁世凯政治诉求的了解。袁世凯的政治诉求,引发了其从扶起尊孔复古的大旗,这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发生激烈冲突,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2 .创设情境:出示陈独秀《青年杂志》封面及其相关解释等史料。
请学生根据材料探究分析:
陈独秀创办此杂志意欲使中国以谁为师?又将学习定位在那一层面?
学生回答:以美国钢铁大王为师,希望要学习卡内基艰苦创业和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将学习定位在思想文化层面。
过渡:《青年杂志》在创刊第一年销量并不好,真正使它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在中国思想界大放异彩,是得益于北京大学及其校长蔡元培先生的鼎力支持。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哪一座学校么?
学生回答:京师大学堂
对,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在蔡元培先生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之前,这所学校学风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活动5【活动】(二)大学与大师的握手
1. 引领学生体验历史,模拟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师生问候语,在体验中了解当时北大学风。
2.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第二部分 自主学习中批注教材的内容探究分析:北大由一所学风陈腐的大学变为新文化运动最前沿的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当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后,提出“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思想,一时之间北大群星璀璨,既有终身以“新青年”自居的陈独秀,也有获有35个博士学位的“中国自由主义之父”胡适,“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还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当然也包含了这样一批人,他们头戴瓜皮帽,
梳着大辫子,身着长袍马褂坚信儒家思想可以拯救一切的辜鸿铭等人。一时之间,北大思想冲突、碰撞不断,俨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最前沿。那情况究竟如何呢?
就让我们共同走近今人所还原的那段历史
活动6【活动】(三)新旧文化之辩
1.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新旧文化之辩》(节选自《建党伟业》)
请学生思考:视频中涉猎了新文化运动中哪些人物?并结合自主学习部分所了解的知识概括其观点,进而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其后,结合学生在自主学习部分提出的与新文化运动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
2.由以上情境生发开去,请学生结合史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突破与新文化运动内容相关的难点。
(1)思考、讨论:何谓“旧道德”。
(2)案例分析:畅想、还原历史本真,结合案例与所学知识分析在旧道德下,人们会过着怎样生活。
案例:有一女子唐氏19岁,奉父母之命许配给并未见过面的张家二郎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北京《中华新报》(民国初年)
(3)小组讨论:结合“封建纲常”、北京《中华新报》报道的唐氏女子案例,及中国古代陋俗分析理中的新道德应如何构建。
(4)体验历史、感悟又生命的历史:出示文言文《二郎庙碑记》为人莫如行善行善莫如修庙修庙莫如修二郎庙夫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而老郎之子也 庙成大郎之弟庙前有老柏树一株焉人皆以为树在庙前余独以为庙在树后
提出问题:请学生为该段文言文填上句读。并谈谈使用文言文传播文化会遇到哪些困难。
活动7【活动】(四)再去民国
1.创设情境:《民国思想映像……》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应考者300余人。其中,崇拜孔孟者占218人,占三分之二强。
——上海《时报》1913.7.1
材料二 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调查中,题为“你心中国内大人物是哪位?”结果如下:在总数为1056票中,孙中山得473票,
陈独秀得173票,蔡元培153票,其他人均没超过50票,而孔子只有1票。
——《中国现代社会史》
请学生观察分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青年人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点拨,辅以以下史料,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北大1916级中文系学生杨振生说:
《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过渡:我们常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今天,现在就让我们反过来用今天的视角去看待历史。我该如何评价这场对中华民族影响至深的思想解放运动呢?
2.小组讨论: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检测与作业】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与洋务派论战
C.与立宪派的论战 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
2.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
A.《新青年》 B.《中外纪闻》 C.《民报》 D.《申报》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鲁迅 ④胡适 ⑤毛泽东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 )
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C.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 D.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6.材料解析:
材料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宪,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 其 一 。”
—— 陈独秀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请你判断陈独秀发表材料一的观点时的社会背景。
(2)材料二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谁?宣传“这两位先生”的主阵地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出陈独秀的什么精神?和他并肩战斗的主要战友还有谁?
(4)为了“拥护这两位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的这场运动叫什么?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学后反思】
1.学完本课,你有哪些认识 你还有什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