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一) 课型 新授 日期 案序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第七章《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内容。本节是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认识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第一个案例。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工农业发达、服务业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其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全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具有借鉴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本节教材侧重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选取了区域发展的相关主题,设计了 “江海交汇之地”、“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三个标题来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三方面内容按照从自然到人文的顺序步步展开、环环相扣、一脉相承。 2.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所见所闻等方式,对本区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在认识本区域之前,学生对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描述已经研究了多次,方法应该已经掌握,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待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与见解,表现欲望比较强烈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归纳及综合分析能力比较薄弱,分析问题不够全面、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点拨。
教学的具体目标 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理解位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会评价区域位置的一般方法。 2.通过分析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理解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形成热爱自然、保护水源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 放 的 导 入 视频欣赏: 播放《江南水乡》视频 2.出示苏的繁体字“蘇”,提出问题:“蘇”的结构组成,你能联想到什么? 学生欣赏视频 学生思考问题。 感悟江南水乡,人间天堂之美。 以识文辨字“蘇”为切入点,自然引入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定位长三角 【提问】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的什么位置?范围大致包括哪些省份 任务一:1.能分析“鱼米之乡”的成因吗? 任务二:能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吗? 【观看视频】长江港:依托“黄金水道”深化长江战略 提出问题:重庆的货物如何运到上海?从上海又运去了哪里? 提出问题: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也位于“江海交汇之地”,为什么没有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呢? 【提问】你能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么? 教师出示PPT内容 任务三:能说明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吗? 【提问】你知道除航运价值外,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还起到哪些有利作用吗?不利呢? 【提问】 河流对上、下游不同区域的影响一样么? 以位于长江上游的“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为例,探究河流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中国地图中,找到长三角的位置。 2.看课本P50图7.13,找到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学生先自己读图学习,举手反馈自学情况;有问题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 学生走上讲台,指图分析。 通过观看视频,获取信息。 学生结合地图,针对问题进行回答。 其他学生随时补充。 学生根据提示,先自己尝试总结问题。 学生结合已经学习的长江有关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可以积极补充,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师生互动,总结归纳: 以地图为载体,从自然环境入手,学生通过的读图、析图,归纳 “鱼米之乡”的成因。 通过视频的介绍,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视频,直观认识长三角的区位优势。 通过对同样具有“江海交汇之地”位置特点的三个三角洲进行横向对比,更加突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江海位置的优越性。学会举一反三的分析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问题都可以从题干所给的文字资料和地图中找到答案,通过问题的分析探究,引导学生会利用图文资料,挖掘资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开放 的延 伸 教师出示有关材料,提出问题: 想一想:淄河对淄博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分析淄河对淄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
课堂小结 回馈上课时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整理思路,回答问题,其他同学针对同学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进行补充,总结,生成知识。
布置作业 必做:同步训练44 课堂巩固 选做:同步训练45 综合题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