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3 16:1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目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目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第三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政治制度
课文结构:
① 南京临时政府(1912)
② 北洋政府(1912-1928)
③ 南京国民政府(1928-1949)
① 革命根据地(1927-1937
② 抗日根据地(1937-1945)
③ 解放区(1945-1946)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兴中会:
2、中国同盟会:
3、国民党:
4、中国国民党:
导入:
国民党成立
——北京湖广会馆
1894年成立,是中国资产阶级最早的革命团体
1905年成立;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2年8月在北京成立,
1913年被袁世凯以武力解散
1924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新三民主义,通过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民党的组织及性质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
国民政府
1927-1937
重庆
国民政府
1937-1945
南京
国民政府
1945-1949
北洋军
阀政府
1912-1928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1912.3
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演变
1945
1949
1927
1928
蒋介石
国民政府
1927-1949
1912
1937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时间:1912年1月1日,
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
国号:中华民国
国旗:五色旗
纪年: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南京临时政府开创民主共和制度
大清帝国
农历
帝王年号纪年
1912——宣统三年
中华民国
阳历(公历)
中华民国纪年
1912——民国元年
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黄龙旗
纪年方法
天干纪年
② 年号纪年
③ 王公年次纪年
④ 民国纪年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人民主权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开创民主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目的:
(2)内容:
(3)性质:
(4)意义:
为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政体
① 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② 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开创民主共和制度
2、北洋政府尝试政党政治
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1912-1928)
(1)宋教仁案:
(2)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
(3)袁世凯独裁:
(4)袁世凯复辟
帝制失败:
1913年,主张建立责任内阁制的宋教仁被刺杀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涣散,被镇压。
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
发动
二次革命
① 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
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 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政党政治
名存实亡
黄兴 孙中山
说明
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
1915年,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发起护国运动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局面,民主共和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去世
1926—1928年,
国民政府北伐
史料阅读: 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北洋政府时期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不能成功的原因?
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③政党成立的条件不成熟以及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
④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准备不充分;
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缺乏群众基础 ;
⑥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开创民主共和制度
2、北洋政府尝试政党政治
3、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
孙中山提出“革命程序”论
“以党建国” “以党治国” “还政于民”
1948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尝试政党政治
3、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
(1)时间:
(2)内容:
(3)实质:
(3)评价:
1928—1948通过《训政纲领》
①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训政”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政治纲领
1948年“行宪国大”后,蒋介石、李宗仁分别就任总统、副总统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尝试政党政治
3、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
“宪政”
①1946年11月,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中华民国宪法》;
②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③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
(1)时间:
(2)内容:
(3)评价:
1948—1949
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宪政”实质是为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1949年4月23日)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1927
1937
1945
1949
解放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人民政权的三个阶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全民族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背景:
(2)建立:
(3)性质:
(4)评价: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
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② 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及一切劳苦大众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土地革命:
打土豪
分田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
红色故都
共和国的摇篮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瑞金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日根据地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a.在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b.设置参议会,并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委员,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c.在敌后抗战严重困难时期,实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大反攻前夕的19个抗日根据地
(1)背景
(2)措施
(3)影响
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陕甘宁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学思之窗p16: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谈谈对“三三制”的认识?
“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
在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中国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党外人士占其余三分之二名额。
这一原则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共产党人愿与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民主合作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背 景
内容
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课本p16 思考点: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苏维埃政权,是因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具体任务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敌我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团结抗战,于是中共建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的地方政府,对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确立“三三制”原则,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时间
名称
特点
1927-1937
1937-194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实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
不同时期的政权模式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的不同决定的。
3.解放区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西北 西南 中南 华东 ——军政委员会
华北 东北——人民政府
设立六大行政区
3.解放区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背景
(2)目的
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① 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
② 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①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内容
(4)意义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日益扩大。
②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边区政府、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与政治协商制度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一)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初步确立
②正式建立
(1)概念:
(2)发展: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政体)
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权力
原则:
权力归属:
行使方式:
人民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民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一)政治制度
(2)发展:
(3)意义
①初步确立
②正式建立
③遭到破坏
④恢复完善
1957-1978,国家政治生活发生“左”倾错误,人大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大制度得到恢复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98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进入新阶段。
a.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
b.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
c.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本
内容:
地位:
组织:
职能: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一)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本内容:
(2)发展历程:
①确立:
②方针:
1949,政协第一届会议召开标志着这一制度的确立;
1956,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条件下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③ 完善: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制度被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
农村村委会、城市居委会 ——直接选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与政治协商制度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
(政治文明)
(1)发展历程:
①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②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
特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
(1)发展历程: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领域更完善、深化)
(层次自上而下)
(党的领导使最大优势)
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
符合我国国情,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3)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历程
1949 1957 1978 21世纪初 2020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制度遭受破坏和挫折
制度恢复与完善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外政治制度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