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事物达到极点
课本导入:
课文结构:
第一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第二目: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第三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重点:
难点:
改革的历程、内容和作用
改革的评价和必然性
梁启超《变法通议》、严复《天演论》、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历史上部分重要的变法 与改革
春秋战国 秦 汉
魏晋
南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1912 1978
1840 1949
古代 近代 现代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北宋的改革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民国的改革
清末新政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
中华民国 新中国
严刑峻法
成就强秦
胡汉一家
盛世肇基
不畏人言
金陵梦碎
力挽狂澜
功亏一篑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张居正改革
——王安石变法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列国变法示意图
(1)思想武器:
(2)主要代表:
(3)唯物史观:
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商鞅、吴起、李悝
改革家推动历史进步
——顺时之士
孔子
——逆士之士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1)思想武器(2)主要代表(3)唯物史观:
(4) 变法背景:
铁器牛耕出现与推广
——生产力进步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
兼并战争
各国变法
——生产关系调整
决定
经济基础
决
定
上层
建筑
——生产关系变化
思想—百家争鸣
政治—强化封建统治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1)思想武器(2)主要代表(3)唯物史观
(4) 变法背景
(5) 商鞅变法:
目的
地位
内
容
意义
富国强兵,建立适应新兴地主要求的官僚政治
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
①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②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③政治:废分封,建立县制, 推行什伍连坐制度;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强化中央集权)
(设立军功爵制度)
促进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为统一奠定基础
(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东汉——隋朝政权更替图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
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前秦
东晋
谢玄
谢安
谢石
前秦一度统一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后瓦解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背景
内容
影响
(1)北魏统一北方;(2)民族融合趋势
邻长 里长 党长
5家 25家 125家
直属于州郡的 基层管理机构 三
长
制
实质性汉化
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汉化?
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后期: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1) 加快民族融合,缓和民族矛盾
(2)缩小南北差距
(3)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时期的变法与改革
范仲淹(989年-1052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王安石)至议变法……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
“三不足”精神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时期的变法与改革
北宋初期 北宋中期 改革 内容 作用
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政治腐败
财政困难
起义不断
边防压力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官僚机构
目的
富国强兵
青苗法
市易法
保甲法
达到
富国目的
强兵
效果
不明显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宋时期的变法与改革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
——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1574)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4)结局:
政治腐败,府库空虚、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
增加国家收入,相对缓和社会矛盾,暂时缓解统治危机;
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推行“考成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
变局” —李鸿章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半封建
半殖民地社会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
变法
图强
政府
自救
康有为
(1858—1927)
民主探索
慈禧
(1835—1908)
孙中山
(1866年-1925年
特点
近代改革的主题是救亡图存
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
甲午战败
维新派主张
建立“君主立宪制”
清政府“实行新政”自救
(改革行政机构、法律制度、军事制度……)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维新变法 清末新政
政治 裁撒冗员和不必要 的机构 ;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减冗衙,
裁吏役,
修刑律
经济 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 奖励发明创造; 提倡私人办实业; 改革财政等。 立商部,
兴实业,
振农业
文教 改革科举制度; 开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 翻译书籍,公派留学等。 废科举,
建学堂,
兴留学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改军制,扩新军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教育近代化
军队近代化
现代化史观
民国政府改革 (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
清末天津开通有轨电车
孙
中
山
银
元
吕思勉 著
新学期高级中学教科书
“废两改元”
1916 培华中学学生合影
袁世凯银元
鞠躬礼
中国近代改革探索
改革 背景 目的 内容 结局 作用 意义
戊戌 变法 1898
清末 新政 1901 民国 改革 1912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危机
革命浪潮
资产阶级共和国诞生
反帝反封建任务未完成
救 亡 图 存
多领域变革,提倡新学,兴民权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多领域改革
失 败
促进思想启蒙,
国人觉醒。
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的发展,但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困境。
促进民主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民族资本发展
客观上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思想解放、社会进步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谭嗣同在戊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日本,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中国变法流血,就从我开始吧。被捕后,他视死如归,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后从容就义。
维新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策略上均不成熟。
① 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路径;
② 未能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主张,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
握实权的皇帝;
③ 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
④ 缺乏实际的政治操作能力,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举措失当,使得守旧势力迅速团结抵制变法。
爱国主义
大无畏精神
探讨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中国古代近代改革与变法
改革目的:
改革作用:
改革过程:
决定改革成败因素:
对国家制度的变革修补和完善
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
① 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
措施是否全面
② 改革用人是否得当,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
③ 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
④ 统治者的支持,改革家的改革精神
改革过程曲折艰辛
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开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线索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过渡时期
文革时期
探索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探索。
主要目标:
重要改革:
社会主义革命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1949—1956)
(1956—1978)
(1978——)
土地改革:
②经济改革:
③民主改革:
1954年第一届人大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标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社会主义革命
(1949—1956)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
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1950年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课本p25学习聚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如何理解?
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彻底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
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又一次变革,它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区别于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进步。
① 历史意义:
② 创造性意义:
③ 世界意义:
中国作为当时人口将近世界1/4的东方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扩大了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2、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八字方针”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
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
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1958年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6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良好开端
1960年
1966年
(1956—1978)
“左”倾错误,急于求成
探索成就:
“三面红旗”
3、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3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3、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8年12月18日)
课本P25 “史料阅读”: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重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形成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科学认识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讲话》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怎样进行改革开放,如何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发展逻辑,是改革开放的思想依据,行动指南。
3、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部署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改革开放过程
1978
1992
2013
2017
201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改革开放的决策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载入党章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也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3、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课本:p26“学思之窗”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改革开放之后,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①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坚”在何处?“深”在哪里?
(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表现)
② 明确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即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过程及特点
1、对内
改革:
2、对外
开放:
3、逐步
深化:
4、稳步
推进:
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①1982年
②1987年
③1992年
④2000年
⑤2001年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加入世贸,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过程
特点
1、从点到线
2、从线到面
——程度的深化
——领域的全面化
单一公有制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计划
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目标
建党100周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年
2035年
2050年
3、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3、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40年取得巨大成就
对内改革
安徽凤阳小岗村变化
3、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40年取得巨大成就
对外开放
“引进来” “走出去”
总结:
改革的特点:
必要性、艰巨性、多样性
改革的实质:
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拓展: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
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