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3 16:1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文结构:
第一目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第二目 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
第三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重点:
难点:
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课文导入:
1905年清朝设立学部
——标志中国历史上延续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结束和近代教育的开始
废除科举,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考试选拔官员成为民国选官制的主体,正式确立公务员制度
党管干部;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背 景
时 间 事 件 尝试废除: 戊戌变法 时期
逐步废除: 清末新政 时期
1901年,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制之奏,科举制度废除。
1906年,停止乡试、会试,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四书五经
经时济变
科举选官
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选拔官吏
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形式:内容:
目的: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1、科举制度废除
戊戌变法失败,官员选拔制度改革失败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jí)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课本p39史料阅读:分析袁世凯废除科举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
抵制民主运动,使清朝转危为安;
设立学堂,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维护清王朝统治。
主要目的:
根本目的:
①.1901年,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②.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③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
④ 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改革选官制度
(1)过程:
(2)作用:
①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② 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③为后世选官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④ 本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一、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癸卯学制(1904年)——
是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开端
张百熙
(1847—1907年)
清代著名教育家
曾主持京师大学堂
张之洞
(1837—1909)
创办了自强学堂
(今武汉大学前身)
三江师范学堂
(今南京大学前身)
2.改革选官制度
《奏定学堂章程》
李瑞清
(1867年-1920年)
清代著名教育家
三江师范学堂监督
(校长)
——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1)依据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重拾考试的选官制度)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建立考试院, 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2)内容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3)评价
①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
立法 、 行政 、 司法 、 考试 、 监察
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
(南京市北京东路41―43号)
(我们)所主张的民权是和欧美的民权不同。我们拿欧美以往的历史来作材料,不是要学欧美,步他们的后尘,而是用我们的民权主义,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民国,要驾乎欧美之上”。
——《孙中山文集》
花园官署
2.北洋政府(1912-1928年)
考试
甄别
报考条件
负责机构
考试类型
应用范围
考察内容
目的 (作用)
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
保持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1)选拔官员的方式:
考试和甄别
(2)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国民男子年满21岁者
政事堂铨叙局
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
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P40历史纵横:如何评价北洋政府的文官分类?
① 将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作为考试内容 ② 对不同种类的文官分别考试。
甄别证书
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
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
郁达夫(1896—1945)
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文官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基础
建立
考核机构
甄别审查
评价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
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①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② 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① 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
② 1929年公布《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①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②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③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的公务员制度
中西合璧
古今结合
考试选拔
特点
“官吏”
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文官制度
法律化
继承发展
渐进变革
概括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
继承发展,渐进变革
(1) 选拔方式:
(2) 思想基础:
(3)公务员制度:
(4)建立过程:
考试和甄别的方式是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
【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
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焕发生机的选官制度)
三.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焕发生机的选官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旧制 → 建立新制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开放后: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
①改革:
根本原则:
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1.干部制度演变
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原则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进一步完善:
2.公务员制度演变
① 初步形成: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② 正式形成: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① 建立过程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② 意义
③ 发展完善:
2006年,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课本P42 问题探究: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公务员制度是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建设的根本措施,是干部人事制度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开端。
第一,有利于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第二,对包括党的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公务员严格管理,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p42学思之窗:阅读材料,分析其中的变化及作用?
待遇挂钩,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十一条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变化:
作用:
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不同
两官分途
政治原则
服务对象
制度优势: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中国古代公务员与当代公务员区别?
服务对象不同、入选途径不同、社会阶级不同
通才或专才
德才兼备
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坚持“政治中立”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服务政府
服务人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民国时期
晚清时期
新中国时期
小结:
国家公务员制
度正式形成
1898年
科举变化
科举
废除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
建立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05年
干部制度
①专制集权的传统; ②工业化水平较低;
③公民文化和政治素养相对较低; ④国民政府一党专政,官僚主义严重;
⑤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⑥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
⑦国内政局长期动荡。
拓展:
结合所学,分析民国中后期(1937—1949年)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的原因。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史料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史料二:(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史料,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分析史料二中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措施:派遣留学生;改革选官制度;对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学子进行培训。
意义:新式教育的发展;培养实用人才;提高民众素质;推动中国近代化。
局限:造成选官制度的混乱;加剧政局动荡、军阀混战
经济上:科举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清末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
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入,民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拓展: 阅读材料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