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3 09:37:46

文档简介

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解析】工程“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制作器物“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体现当时的文明拥有对人力和资源的强大组织协调能力,故选C项:“制作大量珍贵的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上”并非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表述不恰当,排除A项:材料中仅提及产品需要的人力多,未表明产品水平如何,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使用的工具,无法判断生产力水平,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并田制。材料“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说明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村社成员对私田仅有使用权,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下村社成员对私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进行土地买卖,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私田的收获物作为报酬部分归私田耕种者所有,“全部”上缴国家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农亚生产,并田制与此不符,故C项错。
【关键点拨】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得很成熟。商周时期,人们丈量土地划分田界,把耕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并”字,因此称作“井田”。到春秋时期争霸战争频繁,生产力不断发展,井曲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等诸多原因推动并田制逐渐瓦解。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A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故A项错误。
B、C项,与史实不符,秦朝不仅"焚书坑儒",还下“挟书令",将藏有儒家经典者治罪,“焚书坑儒”实质是统一思想的运动。故B、C项错误。D项,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可知,秦始皇意在笼络关东地区,强化统一国家工粉点答)基小恶题压家重张的文化认同。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言词刀笔”的含义,讹处的“言指言辞辨正,也就是语言流利,能言署辩,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这是唐代选官的标准之一;“刀笔”借指文章。“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就是说仅凭语言表达和文章选拔官吏,不注重德行。这样必然会有很大弊端,带来负面影响。因此D项正确,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华侵略。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句,点明了列强这次战争的起因是对外国人的伤害。由“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一句可知中国失去了部分官员的管理任免权力,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两者结合指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此战失利后,中国被道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6.【答案】C【解析】1911年是清末新政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通过编练新军,军事力量有所增强,因此一支小小的外国军队能够在中国登陆,并且夺取任何重要目标的日子已经过去了”,C正确;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898年至1900年之间,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中国防卫能力的提升而非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10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临时约法》没有像西方责任内阁制国家那样,实行权力的相互制约而是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未赋予政府拥有解散权。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枚力,进而维护共和制,有因人立法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并不是防正帝制复辟,故B项错误;当时掌权的是袁世凯,“确保革命派掌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当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D项错误。
8.【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6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故A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中,江西瑞金是中共中央所在地,结合“1930年……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菜读地主"和一西的昌、勤"的信息可知,材外现象是"工农武装据"思想实具的结果,官项正确:揭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快,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是在1926~1928年,与材料信息"1930年"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C【解析】A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政造已基本完成,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1957年已经不是过渡时期了。故A项错误。B项,毛泽东的这一区分主要着眼子国内建设环境。与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无关。故B项错误。C项,毛泽东于1957年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这就有利于团结社会各阶层分子、谓动一切积没有利的因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故C项正确。D项,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与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无关。故口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答案】D【解析】由材料"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15534个,增加27,728,生产队增加了89502个"可知明确生产的核算权下放到生产队,适度缩小了公社和生产队的规模,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的弊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一定提高,故选口项;这一举措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入民公社体制的弊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缩小了人民公社的规模,排除B项生产核算权下放不代表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C项。
11.【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由民与奴隶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这体现了奴隶的地位之低,古巴比伦王国是奴隶制国家,这两项规定从本质上是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故C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排除:《汉漠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该王国不是实行城邦民主制度,故排除B;实行种姓制度的是印度,故排除D。故选:C。
12.【答案】A【解析】"沿着陡哨山坡层层开苗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葛莽,还有日暑、采石地点等"可知印第安人具有高超的建筑艺术,故选A项:马丘七丘城遗址是印加人所留,并非阿兹特克人,排除B项;安第斯地区的中心是库斯科,排除C项:玛雅文化与印加文化是各自相对独立的印第安人文化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A项,希腊临海,商业贸易繁荣,促进了希腊的殖民活动,与农耕文明无关。故A项昔误。B项,近代欧洲列强殖民扩张是为了掠夺原料,扩大市场,与题干中希腊殖民的目的不同。故B项错吴。C项,由材料可见,由于人口增多,希腊向周边地区殖民,建立起多座城邦,为希腊形成广闹疆域莫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殖民活动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故C项正确。项,亚历山大帝国是对沥山大大帝时期的马其顿王国的称呼,大约存在于公元前336年一前32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口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域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呈现自治的趋势,而同时期中国的城市则在封建政府的牢牢控制之下,A项符合题意: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是在17世纪以后,排除B项料写思想领域变动无关,排除(项:中世纪西欧国家的专制王权呈现加强趋势,排除D项。故选A。
15.【答案】B【解析】紧扣时间-15世纪后期,地点西欧,事件贵金属热及西班牙人的评价,结合利识可知,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金银财富的需求日益迫切,故选B:15世的开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之一,排除D。
【答案】C【解杆】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育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根据"近代国家 .进行理性思辨""在四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得出,在欧洲一些国家对封建统治及宗教等进行批判时,这些东乐的容易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A项表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直接联系,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
17、【答案】C【解析】A项,1787年宪法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体现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且保留奴隶制度违背了“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以看出,为了维护统一的联邦,着眼于美国的整体利益,1787年宪法承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故答案为C项:D项,1787年宪法不能长久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
18.【答案】D【解析】“19.世纪铁路兴建高潮的出现”说明世界对铁路运输的需求,由此可以判断商品和市场的联系不断扩大,故选D;修筑铁路根本原因不是技术成熟,而是运输的客观需求,而这种需求源自市场和贸易,排除A;资本主义制度与铁路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向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排除C.
19.【答案】C【解析】据材料“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可知,该学者强调两次工业革命是有联系的,应作为整体研究,故选C项;该学者注重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连续性,而非差异性,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机器的发明,第二次体现出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缺少科学的引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该学者重在研究两次工业革命的连续性,而非是否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排除D项。
20.【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亚洲。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伊朗、土耳其、中国相继爆发了变革封建制度的革命;菲律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战争;印度的独立运动发展成波澜壮阔的群众性反帝爱国怒潮。与此同时,越南、朝鲜、印尼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蓬勃发展,这一切汇成亚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而这场运动的前提条件是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故B项正确;20世纪初亚洲国家的无产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亚洲的反抗,C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一战爆发于1914年,此时一战尚未爆发,故D项错误。故选B。
21.【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苏俄)。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吸取了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按照《共产党宣言》中所设计的那样,将沙皇俄国旧的国家机器全部打碎,将私有财产收归国有,控制金融系统和税收,用苏维埃武装力量全面保卫胜利成果,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可知,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按照《共产党宣言》的设计,一步步的建立苏维埃共和国,说明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C项正确;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发动的武装起义,排除A项;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也都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
2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国际联盟。西方国家号召所有国家都要遵从有关规定,对危害他国国家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说明国联尝试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制,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国联对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维护,而非大国“强枚政治”的色彩,排除A项;当时的西方国家主要为资本主义国家,由英法控制的国联不可能顺应社会主义思潮,排除B项;国联确实实行“全体一致”的决策原则,但这与材料主旨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23.【答案】B【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据材料“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卡德纳斯执政时期)开始说俄国话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卡德纳斯改革学习苏联经验,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主义色彩,故选B项:卡德纳斯对内改革,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这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排除A项;卡德纳斯改革属于民族民主改革,并未出卖国家区西主权,排除C项:“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发展中国家的成就。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阿联齿迅速完善城市基础建设,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联酋是世界主要有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之一,由此可知,这一经济繁荣局面主要得益于石油的开采和出口,C项正确;阿联酋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这一繁荣局面主要是石油工业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列强资本输出造成的假象,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西亚并未形成经济区域化组织,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1)关系:请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1(2分)。说明: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状大: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以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准备了条件。(每点2分,共6分)
(2)区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每点3分,共6分)
26.【答案】(1)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每点1分,任答2)得2分)
贡献: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2分)
(2)方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前后各2分,共4分)
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主要向日本传播物质文化,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前后各2分,共4分)
27.【答案】(1)问题: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目益加大;债务负担不断增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食品缺乏: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任答2点得4分)
原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根源;战争冲笑与社会动荡造成巨大破坏;西方国家强权政治下的经济封锁与制裁: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存在资金、技术和建设经验不足等问题。(任答2点得4分)
(2)有效途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加强南南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平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任答3点得6分)
28.【答案】示例:
论题: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述:经济方面,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加,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再加上(马可 波罗行记)的助摇,欧料粮起一股"寻金热",政治方面,西班乐、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新航路开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思想文化方面,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职精神,传播基督教也成了探险家们强大的精神来源之一;技术方面,地理知识的丰富,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结论:综上所述,新优路的开辟是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促进了世界渐走向联合。
【解】本是开放性试题,解的思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找出重大事件的思果关系,观点论题关到以时夜,其次,公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该关系进分安究和论述,要求英论结合、史突准德."论依战材料信息可以得出:15、16世纪新作路开的是多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论"优据的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展开即可。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
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使用时间:2023年7月2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的玉器、漆器、象牙器、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员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具备
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D.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2.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3.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
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
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
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
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
4.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B.选官须注重才学
D.选官应注重品行
5.“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一条款出自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影响最大的是
A.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渗入中国内陆
B.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C.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清政府因大量割地赔款而不堪重负
6.1911年初,美国军事史学家鲍威尔直截了当地提醒西方英文读者:“一支小小的外国军队能够在中国登陆,并且夺取任何重要目标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这得益于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计划
B.庚子赔款极大激发了国民的民族意识
C.清末新政中编练新军增强了国防力量
D.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列强的侵略势力
7.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限制袁世凯权力
B.防止帝制复辟
C.确保革命派掌权
D.推翻清朝统治
8.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9.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做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10.1962年,中共中央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15534个,增加27.72%,生产队增加了,895502个,增加19.58%。这一变化
A.克服了公社体制的弊端
C.改变了农村所有制形式
B.扩大了人民公社的规模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倘自由民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这两项规定意在
A.保护自由民的财产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确保城邦民主制度
D.压制低种姓的成员
12.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该遗址反映了
A.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
C.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中心
B.阿兹特克人国家发达的城市化水平
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13.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众多城邦组织本邦部分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对希腊殖民解读准确的是
A.源于农耕文明的优势与扩张潜能
C.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B.与近代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一致
D.是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的延续
14.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下列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城市自治权利发展充分
C.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D.封建专制王权逐渐弱化
15.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该“心病”的病因是
A.罗马帝国的征服
C.文艺复兴的兴起
B.商品经济发展
D.新航路的开辟
16.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17.“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
A.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C.着眼于美国整体利益
B.体现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D.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18.下表为19世纪世界修筑铁路情况表。19世纪铁路兴建高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1825年 英国 第一条铁路全长约21千米,由斯托克顿到达林顿
1840年 世界 世界铁路总长度5490英里
1855年 美国 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
1880年 世界 铁路总长度22.2万英里
1888年 欧洲 建成加来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A.铁路建设技术的不断成熟
C.满足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B.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
D.世界市场逐步拓展的需求
19.某学者认为:与其把工业革命分成第一次与第二次,倒不如把其发展过程看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第二阶段贯穿19世纪下半叶,科学与工业生产更加紧密的结合,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差异明显
C.两次工业革命应作为整体研究
B.第一次工业革命缺少科学的引领
D.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20.20世纪初,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亚洲。菲律宾、伊朗、土耳其、中国相继爆发革命。印度、印尼、朝鲜、越南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这场风暴得以爆发的最为有利的前提条件是
A.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列强侵略重点集中在非洲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D.一战致使西方大国实力削弱
21.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吸取了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按照《共产党宣言》中所设计的那样,将沙皇俄国旧的国家机器全部打碎,将私有财产收归国有,控制金融系统和税收,用苏维埃武装力量全面保卫胜利成果,建立苏维埃共和国。这说明与巴黎公社相比,十月革命的不同之处是
A.在城市广泛发动武装起义
C.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
22.一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强调要以《国际联盟盟约》为基础,主张所有的国家都要遵从《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不得随意侵犯或破坏他国的主权、利益与国家安全,否则的话,国联及其成员国就有权依据《国际联盟盟约》的相关规定,对之实行各种制裁。这说明国际联盟
A.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C.实行“全体一致”的决案原则
B.顺应了战后的社会主义思潮
D.倡导建立全球性的安全机制
23.美国史学家帕克斯评价:墨西哥的改革运动在整个19世纪说的是法国话,但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卡德纳斯执政时期)开始说俄国话了。该学者认为卡德纳斯改革
A.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C.将墨西哥的主权出卖给苏联
B.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主义色彩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24.1971年,英国殖民者撤离波斯湾,在原阿布扎比、迪拜等地酋长的主持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于当年12月2日正式成立。在20世纪7D年代,阿联酋迅速完善了城市基础建设,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一“繁荣”局面的形成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主要依赖战略能源物资的出口
B.实为列强资本输出制造的假象
D.得益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推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 ....丰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摘编自叶明华《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间接推动》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骞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子以说明。(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6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中,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的交流。
——摘編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责献。(4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方式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沉重,发展资金短缺……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材料二 随着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共同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在经济上互补的传统使这两类国家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具有更为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42%的出口,西欧47%的出口,日本48%的出口均依靠发展中国家……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不发展,贫困问题不解决,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在皮特 N.斯特恩斯等着的《全球文明史》第四部分"缩小的世界:1450-1750"中指出:出于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历史学家必然要对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探究。对因果关系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揭示历史现象,更为普遍的是技术或经济决定论观点。某些历史学家认为是技术的变革决定着其他方面的变革运动。另一些人,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则断定经济方式即经济结构和所有制至少提供了创新的基本框架。而在另一个极8划有一些历史学家习惯于把某些"伟大的人物"作为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根据材料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缩小的世界:1450-1750"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探究。(说明:可以就世界史"缩小的世界:1450-1750"中的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多角度探究:也可以对因果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