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第2课时
一、作业回顾
同桌互相背诵前两首诗。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听老师范读;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示:对偶句的词语音节要读得一致,如:潮平——(长顿)两岸—(短顿)阔,风正——(长顿)一帆—(短顿)悬。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颈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尾联)
(2)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①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这是春潮初生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海日,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2.赏读。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旅人前行的路,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做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时。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自己传递家书了。全诗情感真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3.背诵。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朗读。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来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诗人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使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赏读。
(1)本曲前三句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依。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羁旅思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全曲中有何作用?
点明全曲主旨: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天涯”二字,与夕阳配合,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将游子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
(3)这首小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
3.背诵。
四、当堂检测
1.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自选角度,品析下面的诗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运用拟人写法,既写景又点明节令,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写景诗,在春夏之交诗人泊舟北固山下,眼望长江两岸的风景,抒发思乡的愁绪,全诗层层相连,浑然一体。
B.开头两句点明题意,“客路”与“行舟”暗含着诗人旅居在外、神驰故里的漂泊情思,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写出春潮涌涨、江水浩荡的壮观景象,为下联描写做了铺垫。
D.颈联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拟人化语言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感,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
解析:A项中“春夏之交”说法有误。这首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春相交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注】 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江面绿、飞絮。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春天江水碧绿,“飞絮”是春天的景象。因此“江面绿”“飞絮”这两种景物体现了“芳春”。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杀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接的场景即可。注意语言流畅,有文采。
答案: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群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一个“忙杀”,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五、学习总结
《次北固山下》采用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的写法,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天净沙·秋思》运用了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素养训练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晖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再也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骨瘦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七、行文脉络
次北固山下 寓情于景
天净沙·秋思 游子之悲
八、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