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迎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答题卷的表格中。
1.有四位同学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下是他们的发言,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
A.同学甲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场
B.同学乙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战争是由中国人民禁烟而引起的
C.同学丙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
D.同学丁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中英双方在历史上并无仇怨
2.导致如图所描绘局面出现的事件是()
B.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3.下面是清政府经营的部分近代企业简表,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局/厂 地点 时间 创办人 简要情况
安庆内军械所 安庆 1861 曾国藩 造子弹、火药等,试造小火轮一艘,延请徐寿、 华蘅芳等人任工程师
上海洋炮局 上海 1862 李鸿章 英国人马格里主持,造子弹、火药。次年迁至 苏州
苏州洋炮局 苏州 1863 李鸿章 除原从上海迁来的设备外,新购“阿斯本舰队”上为海军制造军火的机器设备,造子弹、火药。后迁南京
A.厂址在通商口岸
C.都由汉族官僚兴办
B.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D.都引进了外来人才
4.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冒着凛冽的寒风举行了示威游行。他们高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华北自治”“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等口号。这一运动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该运动发生的直接背景是
A.西安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皖南事变
5.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法,实施细菌战。下列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的证据中,属于实物史
的是
A.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
C.受害幸存者的口述材料
B.亲历者记录的影像资料
D.日本细菌部队的遗址
6.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打退敌人对陕北和山东的进攻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C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D 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军队完全被消灭
A.A
B.B
C.C
D.D
7.论及朝鲜战争,有学者评价说:“这个胜利,是在对方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特别是完全掌
制空权的条件下取得的,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心和民族自豪感,对远东及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下列有关朝鲜停战后出现的势,若作为这一评价的依据,不准确的是
A.国际紧张局势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B.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有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C.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D.日内瓦会议就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 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都保障了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9. 1951年 3 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自4 月 1 日起用人民币按1:9. 5 的比价,收回
东北银行和内蒙古人民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10月 1 日决定在新疆发行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
同时停止使用并限期收回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银元券。中央人民政府的这一举措旨在
A . 统一财经与巩固政权 B. 推动一五计划的实施
C . 活跃市场与改善民生 D . 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10.读1952年、1957年各类所有制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该图直接反映出1952年、1957年各类所有制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
A.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C.社会主义改造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B.工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成果巩固
D.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11.如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历程。这反映了我国农村
A.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C.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
B.农业模式的深入探索
D.人民生活的不断提升
12.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仍然认为,党的“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中共确立了科学的经济思想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
B.中共开始放弃苏联经济模式
D.八字方针助长“左”倾错误蔓延
13.下列成就属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的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②田中角荣访华,中国和日本恢复邦交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唱到“啊,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下列事情不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是
A.“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
B.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
D.中美建交
15.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4日一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急飞灾区察看灾情,强调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抓紧做好受灾群众过渡安置等。这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个方面的内容
A.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16.下面一组图片是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这些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C.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中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力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必修2历史图册》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内地和西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1956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在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1)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这一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分析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5分)
18.(13分)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李鸿章等人的“外须和戎”思想不同,张之洞提出“以战练海防,以败练战,数败之后自然渐知制胜之方”。张之洞认为“铁路之用,尤以开通土货为急”。他还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并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在办学思想方面,他要求“以忠孝为本,以中学经史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摘编自马帆《张之洞洋务思想浅探》
材料二: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维新派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1)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洋务思想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所主张的政治体制。(5分)
(3)据材料三,说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
儒家思想的?(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
材料二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1)以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史实说明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 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界胶济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 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1924年有人将旅顺、大连纳入歌词之中;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图》,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实现领土完整的 真正捍卫。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熊斌《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
(1)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特征。(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的因素,分析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8分)
安庆市迎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C B D C D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B C D D A A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15分)(1)特点: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沿江沿海城市。(4分)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民国政府发展实业;“二十一条”引发国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6分 任意3点)
(2)布局特点: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中西部。(2分)
原因:原来的布局不合理,旧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对付未来战争的需要。
(3分)
18、(13分)
(1)特点:对外主战并以兵战为用;重视铁路的经济价值;重视兴学育才;具有浓厚的封建性。(6分 任意3点即可)
(2)传统儒家思想;西方进化论;西方启蒙思想(4分)。体制:君主立宪制。(1分)
(3)认识: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2分)
19、(10分)
(1)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4分 任意4点即可)
(2)主要原因:人民的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等 (6分 任意答三点即可)
20、(14分)
(1)特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政府与民间相结合;对象从学生到民众(不断扩大)。
(6分 任意3点即可)
(2)因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日本侵华加剧);思想解放;政府推动;有识之士倡导。(6分 任意3点即可)
意义:唤醒民众国家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资源。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