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4张PPT)2024届高三人教版历史解锁大单元 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4张PPT)2024届高三人教版历史解锁大单元 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3 10:0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专题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目录
CATALOGUE
01
02
03
由盟友到对手
美苏“冷战”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一)由盟友到对手
1、“冷战”的含义
“冷战”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2、“冷战”的背景
(1)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全球的战略。
(3)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美国更积极地推行反共、反苏的政策。
(5)二战极大地改变了战后主要国家(美国、苏联、西欧战胜国与西欧战败国、日本)的力量对比。
3、“冷战”的序幕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二)美苏“冷战”
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①政治方面: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讲话,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冷战开始的标志)。
②经济方面: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遏制苏联扩张,实质上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
③军事方面:1949年成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二)美苏“冷战”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①政治方面: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目的是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应对“冷战”。
②经济方面: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目的是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③军事方面:1955年成立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特征:美苏对抗与缓和交替,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
2.表现
(1)全面“冷战”(争夺的重点是欧洲)
①德国的分裂:二战后,德国被英、法、美、苏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先后成立。
②朝鲜的分裂: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先后成立。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把导弹秘密运进古巴,在美国的压力下,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一结果说明战略优势在美国)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表现
(2)局部“热战”
①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署军事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②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国于1973年被迫撤出越南。
3.影响
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目录
CATALOGUE
欧共体的形成
01
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02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03
(一)欧共体的形成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2)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
(3)外部因素:美苏的威胁。
(4)直接原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形成过程
(1)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法德两国进行煤钢生产联营的建议,即“舒曼计划”。
(2)1951年,法、联邦德国、意、荷、比、卢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3)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于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4)1967年,三者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建成“欧共体”。
(一)欧共体的形成
3、发展: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建立统一大市场。
4、影响:
(1)对西欧: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对美国: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被迫调整对西欧的政策,与西欧建立伙伴关系。
(3)对世界: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美苏两级对峙格局。
(二)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1、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
(1)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2)日本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推动经济快速恢复发展。
(3)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开始扶植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物资,使日本得到大量 “特需”收入,日本商品逐渐进入世界市场。
(4)日本政府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投资、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经济)
(二)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2、表现:1956-1972年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
(1)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2)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3)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
(1)战后赢得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面临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和维护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2)20世纪50年代起美苏争霸的国际格局日益明朗,两大集团对峙日益加剧,许多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中立,保证自身的政治定和经济发展。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3、原则和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4、意义
(1)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2)冲击了两极格局,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3)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主要国家决定世界事务局面。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表现
(2)局部“热战”
①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署军事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②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国于1973年被迫撤出越南。
3.影响
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目录
CATALOGUE
两极格局的瓦解
01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式
02
多极化趋势加强
03
(一)两极格局的瓦解
1.东欧剧变原因:
(1)历史原因: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2)内部原因:经济困难。
(3)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的政策。
2、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即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3、过程:
(1)1989年起,东欧开始剧变。
(2)1990年,两德统一。
(3)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4、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系。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政策。
(二)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式
1、特征: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原因:
(1)缓和:两极格局瓦解,大国间的军事对抗有所减弱。
(2)动荡:
①国际关系中出现了新矛盾和新冲突,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③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式
3、表现:
(1)和平表现:
①1993年欧盟成立;
②2002年欧元正式投入使用;
③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动荡表现:
①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
②2001年阿富汗战争;
③2001年“9 11”事件;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2)1993年,欧盟成立,随着欧洲一体化的纵深发展,欧盟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3)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可以跟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4)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5)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2、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