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课前小测1.唐朝中后期至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2.宋代我国农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3.宋代我国手工业兴旺表现在哪些方面?
4.宋代我国商业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何时?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经典东京攻略之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环节一:北宋东京生活实录知识抢答,赢取东京三日游旅游券,心动不如行动哦?环节二:士农工2、下列关于北宋初年服饰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
B.对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的规定
C.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D.统治者衣饰精美华丽1、以“衣”取人:根据服饰判断他们的身份商D3、北宋中后期统治者衣饰由朴素到精美华丽这一变化能说明什么问题?①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当时统治阶级日益腐朽;4、南宋学者认为: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⑴宋代劳动者的服饰有何特点?
⑵这句话说明宋代在服饰上的哪一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宋代服饰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当时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劳动者穿小袖狭身的短衣5、有一位女同学不小心将鞋弄湿了, 她去宋代的一个鞋店里买鞋, 在那里她能不能找到可以穿进她的脚的鞋?小脚一双,泪水一缸!畸形的审美
观念——缠足2、在宋代我们不可能品尝到的美食有温酒厨娘烹饪厨娘1、阅读宋代庖厨图,思考下面的人物在干什么?A.东坡肉B.腊八粥C.包子D.香肠D3、下列内容叙述宋代饮食丰富的是
①东京城市内的食品有二百多种 ②夜市上的小吃很多,夏季还有冷饮 ③北方人吃鱼多,东京城内外鱼店不下一二百家 ④北宋的肉食以羊肉为多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A4、你可知道下图反映了宋代的一种什么习俗?斗茶考考你的眼力:注意以下几幅民居图片,看一看哪幅是农村百姓的房屋?哪幅是城市平民的房屋?哪幅是达官贵人的宅院?1、指出下列宋代生活的交通工具舟船牛车轿子骑驴2、在宋朝的东京城,你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B.北宋的肉食以羊肉为多
C.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D.人们出行多乘马车D3、吃饱轻松后我们打算到城内找地方投宿,那我们应该找A.旅店 B.客栈
C.邸店 D.客店C1、北宋梁山好汉花和尚鲁智深与兄弟逛街,有个地方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算卦、杂耍、表演等。请问这是什么地方?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C2、瓦子是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勾栏”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演出勾栏3、仔细观察下图,该运动叫什么?是今天什么运动的起源?“蹴鞠”足球运动4、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B5、猜一猜下面是一些什么节日的起源?端午节春节(元旦)元宵节春节(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登高吃粽子吃月饼祭拜祖先放烟花贴对联5、欢乐的传统节日连连看!今天的哪些节日宋代都有了?6、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趣味探究——同样是源自两宋的习俗,为什么过春节这样的习俗流传下来,而缠足的习惯却被人们抛弃了?环节三:缠足——封建社会的陋俗,是对妇女的残害和压迫。春节——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更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应有扬弃的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环节四:理论指导: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讲是由人类的经济活动所决定的。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强
B.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D同步练习1.以下对两宋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苏州、湖州是主要的稻米产区 B.景德镇是江南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
C.大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 D.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会子
2.宋代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内一般都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瓦舍。瓦舍出现的原因是( )
①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 ②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③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 ④经济重心南移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 1912年3月13日,孙中山称:妇女缠足“恶习流传,历千百岁,害家凶国,莫此为甚”。该恶习在中国流行了1000多年,说明在历史上中国妇女( )
A.与男子的社会地位平等B.思想落后,害家凶国
C.足不出户,五谷不分D.受到了严重的封建束缚
4.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D C D B 5.观看下面三幅图片并阅读后面的解说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唐宋时期极其兴盛,既可以两人对打(称为打二),也可以多人同场比赛,被视为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蹴鞠的对抗性较低,运动量也较小,但富于表演色彩,对技巧要求较高。
图二:画中人物正在进行“步打球”的比赛。步打球又称“捶丸”,是元代非常流行的一种运动,在宫廷和民间都很受欢迎。步打球使用球杆,但不用骑马,也不用立球门,只是在地上挖一个叫做“窝儿’的洞穴,参与者步行击球,入“窝儿”者获胜。
图三:马球的打法是骑在马上,分为两队,挥舞球杖,纵马争逐一种大小如拳的球。参赛人数没有严格限制,以进球多少定胜负。唐朝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文士军人,甚至百姓,都普遍从事此项运动。毫不夸张地说,马球是唐朝的国球。
(1)从以上图片和解说文字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三幅图片及解说文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哪方面的情况“?
球类运动(或体育运动、游戏、娱乐)。
(3)图三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实物资料 B.文献资料√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我国古代人们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健身意识。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选择题
1.以下对两宋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苏州、湖州是主要的稻米产区
B.景德镇是江南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
C.大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
D.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会子
2.宋代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内一般都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瓦舍。瓦舍出现的原因是( )
①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 ②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③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 ④经济重心南移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 1912年3月13日,孙中山称:妇女缠足“恶习流传,历千百岁,害家凶国,莫此为甚”。该恶习在中国流行了1000多年,说明在历史上中国妇女( )
A.与男子的社会地位平等B.思想落后,害家凶国
C.足不出户,五谷不分D.受到了严重的封建束缚
4.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二、非选择题
5.观看下面三幅图片并阅读后面的解说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唐宋时期极其兴盛,既可以两人对打(称为打二),也可以多人同场比赛,被视为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蹴鞠的对抗性较低,运动量也较小,但富于表演色彩,对技巧要求较高。
图二:画中人物正在进行“步打球”的比赛。步打球又称“捶丸”,是元代非常流行的一种运动,在宫廷和民间都很受欢迎。步打球使用球杆,但不用骑马,也不用立球门,只是在地上挖一个叫做“窝儿’的洞穴,参与者步行击球,入“窝儿”者获胜。
图三:马球的打法是骑在马上,分为两队,挥舞球杖,纵马争逐一种大小如拳的球。参赛人数没有严格限制,以进球多少定胜负。唐朝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文士军人,甚至百姓,都普遍从事此项运动。毫不夸张地说,马球是唐朝的国球。
(1)从以上图片和解说文字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三幅图片及解说文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哪方面的情况“?
(3)图三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实物资料 B.文献资料
参考答案
一、DCDB
二、5.(1)可从运动名称、运动种类、运动规则、运动用品(运动器材)、运动特点、参与者等方面回答。
(2)球类运动(或体育运动、游戏、娱乐)。
(3)A。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教学设计
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 林庆元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今天中国的节庆来学习宋代的节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重点和难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
在这一课中,教材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的方面,从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很难用传统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标准来衡量。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北宋服饰和瓦子、《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3)讲授新课:
1、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2、关于宋朝服饰的特点,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指出宋朝服饰发展演变的几个特点。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进行深化阐述,或者依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形成对于问题的更进一步认识。对于服饰方面的三个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生活的逐渐腐化,认识到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影响,并能批判统治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和畸形的审美观。
让学生仔细欣赏《清明上河图》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放大展示画面中一些有特点的人物和局部,进行讨论或讲述。
3、关于宋朝的饮食,可以首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还可以考虑对于当时的饮食习俗提供更多的材料,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可以引用《东京梦华录》或《梦粱录》中的材料,处理得通俗易懂一些,展示给学生。
4、关于居住方面,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教师最好能够给学生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5、关于行的方面,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可以要求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有关宋朝造船业发达的知识来解答这一问题。
6、关于瓦子,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考虑是否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讨论和评价瓦子中的相面、算卦等迷信活动。
7、关于节庆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4)巩固、小结:在完成各个问题的教学以后,将本课的内容分为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两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总结,帮助学生整合全课的教学内容。
5)问题探究: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
6)作业:
1、想一想,现代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试办历史小报:以宋代社会风貌为背景,写出不同题材的小文章,编辑成一份有特点的小报。如可以写《东京瓦子见闻》等。
[教后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