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备课精品--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备课精品--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7 08:43:22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课前小测1.请写出《资治通鉴》的作者、体例及其所叙述的历史时期。
2.请列举出宋词的三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3.元朝剧本《窦娥冤》的作者是谁?
4.宋朝与元朝文学最具代表的形式分别是什么? 猜猜
我是谁秦始皇宋太祖明太祖唐太宗1432第16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
应天(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明朝从建立起,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朱元璋(明太祖)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如此辽阔的土地,假如你是朱元璋,你会采取哪些措施让所有的臣民俯首帖耳的听从指令呢?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3、实行八股取士1、改革行政机构。 ①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提刑按察司(刑狱)都指挥使司(军政)中央思考:
(1)行省制度始于什么朝代?
(2)三司的职责是什么?1、改革行政机构。②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皇帝吏户礼兵刑工活动与探究: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问: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特点:它由皇帝直接指挥根据材料和教材分析: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的目的、特点是什么?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侵犯了人民的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名誉权等等。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明太祖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命题范围:
答题观点:
文体: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必须分为八个部分——实行八股取士结果: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科举考生看榜图明仇英所画《观榜图》《范进中举》片断
范进看了一遍,道:“噫,好了!我中了!”一跤跌到,不省人事。……范进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市上去了。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说说你的看法“八股取士”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应如何评价“八股取士”?各抒己见积极影响: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消极影响:对人们的思想有束缚作用,扼杀了
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助长了为了当官而读
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学风。对中国的思想
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设六部。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3、实行八股取士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靖难之役
 
1、明成祖是如何继续和发展强化君权的? 开放课堂: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故 宫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旧皇城南端的 正门,那时叫作承天门。以后经清代改建后,改名为天安门。 皇 帝群臣人民知识分子地方中央皇族小结: 明朝君权的加强1.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
A.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2.明太祖时,全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废除了( )
A.锦衣卫 B.行中书省 C.三司 D.丞相
3.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
A.努尔哈赤 B.朱元璋 C.皇太极 D.李世民
4《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同步练习ADBA5.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
C.独尊儒术 D.清代的文字狱
6.下列史实与明成祖朱棣无关的是( )
A.设立军机处 B.设立东厂
C.迁都北京 D.派郑和下西洋
7.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措施中,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的是( )
A.明太祖 B.清康熙帝
C.清雍正帝 D.清乾隆帝
8.图4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是( )
A.丞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度 BAAA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
隋朝。门第的高低。
(2)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牵制度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选择题
1.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
A.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2.明太祖时,全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废除了( )
A.锦衣卫 B.行中书省 C.三司 D.丞相
3.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
A.努尔哈赤 B.朱元璋 C.皇太极 D.李世民
4《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5.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C.独尊儒术 D.清代的文字狱
6.下列史实与明成祖朱棣无关的是( )
A.设立军机处 B.设立东厂 C.迁都北京 D.派郑和下西洋
7.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措施中,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的是( )
A.明太祖 B.清康熙帝 C.清雍正帝 D.清乾隆帝
8.图4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是( )
A.丞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度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
(2)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3)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参考答案
一、ADBAB AAA
二、9. (1)隋朝。门第的高低。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牵制度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设计
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 林庆元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图示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靖难之役”中的精彩片段做成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明太祖加强君权”这一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明朝建立:
1、元末农民起义军以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领导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废除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设立由皇帝直接的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3)实行八股取士。??
(在学习“八股取士”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4)实行削藩政策。
三、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他就是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
四、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请学生思考:“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然后讲述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说明这些措施是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4)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5)动脑筋: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6)作业:思考------女孩:“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男孩:“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呢,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一、明朝建立:
1、元末农民起义军以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领导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殿阁大学士,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2)设立由皇帝直接的厂卫特务机构。
(3)实行八股取士。??
(4)实行削藩政策。
三、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他就是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
?[教后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