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共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3 10:3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沂市瓦窑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集思广益 时效课堂
课时总编号: 2 第 1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大学之道》
学习 目标 了解与《大学》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4.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初步掌握修身的内容。
学习 重点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及关系。 3、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
学习难点 1、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
学习 方法 合作探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预习任务: 1、通读全文,标注读音。 2、完成《新凤凰学案》 中的素养积累的文意理解部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自我创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及文化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学习自主翻译第一自然段。 3、理解“三纲” 的内涵及关系。 一、情景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自学检测 1、检查标注读音是否完成。 2、检查《新凤凰学案》中文素养积累解部分完成掌握情况。 二、文化常识:古代学制 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分别学习不同的东西。小学阶段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大学阶段则教学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 三、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四、《大学》简介 《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它与《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它看作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三纲 “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补充:“大学”与“小学”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五、释题 小学: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1.博学。 2.“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课文研读 朗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结合课本注释及预习任务,自主梳理第一自然段大意。 2、划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与同桌思考探究。 (三)问题导学 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 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3、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重点词意: 第一个“明”:动词,彰明 第二个“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重点词意: 知:知道 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祥 得:处事合宜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重点词义: 近:动词,接近 翻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问题导学一: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 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 止 明明德 定 本末 静 大学之道 亲民 三纲 目标 步骤 安 始终 虑 止于至善 得 先后 近道 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彰明美德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君子固然要修身养性,彰明自己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仁德”施之于广大民众,在亲民爱民中提升自己“明德”的层次,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 【新民】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前文“彰明美德”,“新民”承接其后,意即不仅要彰明自己的美德,还要推己及人,通过教化移风易俗,革除广大民众的旧思想,让他们的美德焕然一新。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经》 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朱熹认为大学之道的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王阳明则认为三者构成大学之道的整个体系,上下一贯,不能并列为三纲。此三者虽不能并列为三个纲领,至少亦可说是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要则。 “三纲”之间的关系 明明德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对己立德止于 至善亲民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对人爱人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总结本节课内容 齐读,尝试背诵。 “三纲” 五、课后作业: 1、完成《新凤凰学案》“素养训练与能力提升”部分。 2、继续熟练背诵课文。 课时总编号: 2 第 2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学习自主翻译第二自然段。 2、理解“八目” 的内涵及关系。 3、理解“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4、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 一、情景导入 1、检查背诵。 2、翻译第一小段。 3、指名回答“三纲”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研读活动 (一)疏通文意 1、结合课本注释及预习任务,自主梳理第二自然段大意。 2、划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与同桌思考探究。 (二)问题导学 1、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2、“八目”中哪一条是核心? 3、“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思维提升 问题导学一: 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重点词语: 齐:使……整齐有序 修:修养 正:端正 诚:使……真诚 致:获得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本:根本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问题导学二: 1、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2、“八目”中哪一条是核心? 3、“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格物 --- 探究事物原理 致知 --- 获得知识 诚意 --- 使心意诚实 大学 正心 --- 端正内心 八条目 修身 --- 修养自身 齐家 --- 整治家庭 治国 --- 治理国家 平天下-- 使天下归于太平 “八目”中哪一条是核心?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目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基础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 “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格物、致知知内修修己独善其身修身诚意、正心、修身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外治安人兼善天下立德
总结:八目及其关系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目的 修身 基础 齐家、治国、平天下 问题导学三: 1、“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三纲八目与孔孟思想 “三纲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三纲八目”也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儒家思想体系: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但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4、 孔子思想: 仁 修己以敬、安人、安百姓 孟子思想:仁政、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王道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课堂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思维提升: 1、结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觉得“大学之道”是讲修身的学问还是传道?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大学之道”是讲修身的学问。“明德”相当于《道德经》中的上德,也就是最上等、最高明之德,甚至可以说是接近、等同于道的德,而“明明德”的第一个“明”,以及“亲民”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把“大学”只视为修身之学,那第一个“明”就是探索明了,而“亲民”是对自身的要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探索、掌握明德,并要去亲近民众,把这些事都做到最好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大学之道”是指传道。“大学”不只是修身的学问,其根本精神在传道,“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可以理解为揭示、昭示,而“亲民”是让“明德”去亲近民众。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于揭示明德,让其昭示天下,让“明德”去亲近民众,使民众都能了解掌握它。“平天下”就是让明德昭示于天下,使民众都掌握明德,人人都成为圣贤,那天下自然太平。 2、思维提升: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谋取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知识分子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 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示例:我认同。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大学之道》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平天下”,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这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为人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两千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攀登的人生阶梯。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向狗熊泼硫酸、复旦学子给室友投毒这些由极度自私引发的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少家国情怀。 在《礼记》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强化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 四、随堂测试 1、《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4、《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1、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2、在止于至善。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4、先修其身,先正其心。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五、课后作业: 1、完成《新凤凰学案》“素养训练与能力提升”部分。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写篇演讲稿跟同学进行交流。 3、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 设计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