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云冈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
语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从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三教九流,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的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B.《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作者的写作宗旨,个性癖好及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证了《史记》和《汉书》在取材行文上的差异。
B.文章以《刺客列传》《项羽本纪》等为例,论证了司马迁是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作风来写作《史记》的。
C.文章以《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为例,论证了班固坚持“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的写作原则。
D.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文章得出了《汉书》更秉持官方正统思想,更趋向“文以载道”,《史记》更爽快淋漓,不拘形迹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仲舒尊儒的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为当时的政权服务。班固受其影响,并体现在《汉书》的创作中。
B.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C.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未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对中国读书人来说,是幸运的事。
D.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本题共3小题,第1题3分,2-3题各5分)
种草不如种青稞
凌仕江
他最初并不知道种草不如种青稞的道理所在。
那是一个名叫阿里的地方。传说,那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一个上世纪80年代进藏的中专生。他刚去的时候正值春满人间的4月,残冬的尾巴就像一道无休止的漠风扫荡了一切生机。接待他的局长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一口一声地说自己老了,老了。那个局长的样子看上去的确比其他地方70岁的人还见衰老,然而他的真实年龄却不到50岁,每看一眼局长那张脸,他就不寒而栗:难道50岁之前,我在这里也会这样衰老吗
最初的几天,他几乎觉得他会疯狂,不分白天黑夜地对着空寂的雪山发怔,仿佛生命正在被狂暴的寂寞飞速地卷走,仿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心灵刻下一道没有印记的年轮。
一个人的时候,他脑子里成天就转念着一个念头:明天醒来就老了!
他顶着星辰,一个人冲到山崖边,握紧拳头----他似乎什么也握不住----声嘶力竭地叫喊着。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节奏如花腔般颤动,像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飞过死一般寂静沉睡的荒原,向浩瀚夜空飘去,在凝固的、无边无际的、冰冻了的雪浪上飞奔、回荡,渐渐变得越来越尖细而微弱,很快又消失得无声无息。没有任何人回答他,只有强劲的岁月在他声音的后面飞逝呼啸。
一个星期以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不顾一切地跑到附近的公路上,拦了一辆车,跑了。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停在狮泉河边。
那些青青的草儿告诉他:不必怀疑世界,春光依然灿烂,生命从没远逝!
他一下子平静地坐了下来,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不可思议。既而是恐惧,他惧怕将为这次冲动付出沉重的代价,处分、记大过,更严厉的是开除.不过,很快,他又想,即便如此,也绝不后悔。
这何尝又不是一场壮举呢。
几天后,他回到了阿里。
局长语重心长地问:“去哪里啦 ”
“狮泉河。”
“为啥呢 ”
“就是想证实世界是否还活着。”
“活的,死的 你都看见了 ”
“看见了,世界还是活着的。”
“活着,究竟是个咋样子 ”
“挺好,青青的.”他从怀里掏出一株草。“嗯,好歹总算见到了绿色。”
6月,阿里草长莺飞的时候,他把房间收拾得一千二净,还学着当地的藏族人在来子上铺了一张好看的卡垫,上面摆放了一个盆景,里面只有一棵草。每天随着气候变化,搬进搬出的,像呵护一个婴儿。
局长看着这一切,蹲在墙角,燃起一支烟,笑也不是,哭也不是,那样的表情使他本来已显苍老的脸上又增加了几道盘根错节的年轮。
终于有一天,局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没有别的可说,局长只是胸有成竹地对他说了一句:“你知道吗,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
他不问为什么,只是狠狠地点头。
说干就干,他掏出了盆景里的冻土,垫上羊粪,他要种几株青稞试试,他的行动真是可以令万物感动。他种的青稞像他的心情一样,一天比一天长势喜人,他每天都看着青稞的变化打发寂寞时光。那阵子,局长还特意跑来告诉他:青稞虽不结实,但是有整齐的穗,也比草高,只要有风吹过,它在阳光下婀娜摇曳的样子,实在是比草好看多了。
不久,局长就退休了。
后来,他也当了局长。
他同样喜欢用老局长那句朴实无华的话,去告诉新来的大学生: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他期望他们都能像老局长那样,在一个看似不顺心的地方,安心,并且长久地呆下来。
因为,摇曳的青稞,总有成熟的时候……
(选自《今日文摘》2009年1月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作者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不仅可以深入揭示“他”和老局长的内心世界,而且也便于作者站出来发表议论。
B.小说结尾写道“他也当了局长”,说明越是艰难的环境反而越容易使人获得成功,只要能够像青稞一样扎根一处,有所作为。
C.小说擅长用精炼的词语刻画人物形象,“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等言词,表现出老局长对人才的渴望与包容。
D.小说以“他”去到、逃离、回归和最终扎根阿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生命只有安下心长久呆下去才会走向成熟。
2.小说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阿里地区环境的恶劣的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3.局长说“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
二、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本题共4小题,1-3题各3分,第4小题16分)
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古代男子15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5岁左右的年纪。
C.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文中的"开成二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D."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指降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 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 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4.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各8分,共16分)
(1)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
(2)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三、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哭刘蕡①
(唐)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②,何曾宋玉解招魂③。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④。
【注】①刘蕡(fén):李商隐的友人。②西晋文学家潘岳(安仁)善作祭文;诔(lěi),表示哀悼的文体。③宋玉为屈原招魂,使他起死回生,所以创作《招魂》。④孔子说,死者是师,应在内寝哭吊;死者是友,应在寝门外哭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寓意刘蕡被冤贬的情景,矛头直指昏聩冷酷的“上帝”,情绪激愤,有一种急风骤雨式的气氛。
B.颔联从去年春天离别写到今秋突闻噩耗,一写生离,一写死别,生离的思念更反衬出死别的悲伤。
C.颔联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了因阻隔而引起的深长思念,又烘托出悲怆凄凉的气氛。
D.尾联点题,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由衷钦仰,因而不敢自居于刘蕡同列,只能痛哭于寝门之外。
E.这首哭吊朋友的诗,其意义远超—般友谊的范围,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和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
2.本诗第三联“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两句手法多样,表意深切,请加以赏析。
四、默写题(12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 为政》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要以端正的态度去求学,不可不懂装懂。
2.韩愈《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__________”,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疑问;今之众人,“__________”,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五、语言表达(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1-2题各5分,3-4题各8分)
黄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而且具有培根固本、凝心聚力的价值和功能。应围绕本着挖掘、保护、传承三个重点为中心,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让黄河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应发挥文化凝聚人心、激发动力的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时代内涵,讲好黄河故事,________,润物无声,在________中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渭南地处中国版图中心、关中平原东部,是激荡在东方滔滔黄河中的一朵浪花,是镶嵌在南疆巍巍秦岭上的一颗明珠,是摇曳在北麓绵绵黄土高原上的一株小草,被誉为“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就要立足渭南实际,着力在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创新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寻求突破。以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传承;以完善顶层设计为保障,__________推进黄河产业创新发展;以打造沿黄生态文化带为_______,推进黄河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以建设文化产业项目为载体,打造文化产业集群。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成风化人 潜移默化 统筹 抓手
B.莺声燕语 耳濡目染 统一 抓手
C.成风化人 潜移默化 统一 入手
D.莺声燕语 耳濡目染 统筹 入手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应围绕挖掘、保护、传承三个重点为中心,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让黄河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B.应围绕挖掘、保护、传承三个重点,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让黄河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C.应围绕挖掘、保护、传承三个重点,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让黄河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D.应围绕挖掘、保护、传承三个重点为中心,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让黄河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4、仿照下面的句子,仍以“理想”为话题,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句式保持一致。
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的鲜花,如果要摘下它,勤奋才是攀登的绳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命题作文(4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在你走过的十五六年的岁月中,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场景,让你驻足回首,虽时空阻隔,却仍然能感受到永不褪色的温度。
请以“记忆的温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七、基础知识(本题共2小题,每题4分,共8分)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必固其根本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下列选项中加粗字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成以其小,劣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C.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人君当神器之重 择善而从之
大同市云冈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
语文
参考答案
一:(一)、1.B; 2.C; 3.D
(二)、1.B; 2.①自然条件:春满大地的四月没有生机,只有空寂的雪山;
②老局长的老相: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二十岁;
③“他”的感受:喊叫没有回应,觉得生命在虚度,内心充满恐惧,逃离阿里。
3.①自己好好活着,再艰苦的世界也有生气;
②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生命也不要甘于平凡,而是要出类拔萃;
③在艰难的环境中,更需要的是像青稞一样地有所奉献和作为。
二:1.A; 2.B; 3.A; 4.(1)开成二年,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县尉。
(2)大中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三:1.BD; 2.用典自比,正反映衬。说明自己只能写祭文哀悼亡友,却无法招魂使其复生,表达诗人悲痛又无奈的心情。
四:1.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2.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五:1.A 2.B 3.①构成:“渭南”是本体,“浪花”“明珠”“小草”构成多个喻体,“激荡在东方滔滔黄河中”“镶嵌在南疆巍巍秦岭上”“摇曳在北麓绵绵黄土高原上”,都指出了喻体的特点,且符合本体的特征。②表达效果:形式上,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点面结合,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突出了渭南地区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
4、示例一 :崇高的理想就像深埋在地底下的金子,如果要拥有它,坚持才是挖掘的铲子。崇高的理想就像围绕在大海边的港湾,如果要抵达它,拼搏才是航行的帆船。
示例二: 崇高的理想就像闪烁在夜空中的星星,如果要取下它,坚韧才是飞翔的翅膀。崇高的理想就像涌动在深谷里的清泉,如果要捧起它,刻苦才是盛装的碗勺。
六、答案:
记忆的温度
翻找岁月的史书,寻找我的独家记忆;当人们在歌颂爱时,我却只愿去诉说。——题记
小时候,母亲的怀抱是我的避风港,每当依偎在她怀抱,总会感到无限温暖。一眨眼工夫,我已经是一名中学生,每天房里的灯都要亮到十点多。学习的艰辛,就好似一杯浓浓的咖啡,尝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还记得那是初三时候,入冬后,天气显得很冷。那天晚上,我顶着萧瑟透骨的寒风,疲惫地骑着车回到家。爸爸一人在厨房里收拾东西,妈妈还没有下班。我没多问什么就钻进自己的书房,打开灯,惊奇地发现,床边不知什么时候放了一双毛绒狗造型的棉鞋,狗的样子很可爱,胖胖的,憨憨的,一双圆溜溜的眼睛炯炯有神。有了这小家伙,冷寂的房间顿时多出几分生机,心头也顿感温暖。我急忙去问爸爸。爸爸说:“你妈下午买的,说怕你晚上写作业冷。”听了这话,我的脚步缓慢起来,脑海想起昨晚一幕。
夜深了,窗外的风吹着摇摇欲坠的枯叶。我房间的灯还亮着,父母房间也透着一丝亮光,这些亮光很容易被人忽略。面对那烦人的数学题,我沮丧到了极点,终于写完。我耗尽最后一点力站起来,可刚要起身,双脚已冻得麻木。可能是听到我的声音,妈妈从房里走出来,问我:“累了吧 想吃点什么不 我去给你做。”
“妈,我好冷。”我拉着妈妈的手摸摸我的脸。妈妈用双手捧住我的脸说:“我的宝贝辛苦了!”我不自觉地跺了跺麻木的双脚,妈妈立刻发觉了,扶我坐到床上,帮我脱下鞋子,用手搓了搓我的脚说:“呀,你看你,冻成这样也不说一声。”随后,她用被子盖上我的脚,自己赶紧打来一盆热水,蹲下身,捧起我冰凉的双脚,轻轻放入温暖的水盆中,用双手轻轻揉搓着。一股暖流顿时从脚涌上心头。我没有说什么,只是呆呆望着妈妈头上不知什么时候生出的几根白发。一盆热水的温度,伴我度过暖暖的一晚。
穿上暖暖的毛绒狗棉鞋,暖流顺着脚心上升到心头,我美美地走到爸爸跟前,让爸爸看,爸爸笑了,说:“这下不会冻脚了,来尝尝你最爱吃的糖醋鱼!”说着,端起刚出锅的糖醋鱼放到桌子上,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穿着暖暖的鞋,吃着热热的鱼,感受着母爱和父爱的温度,这是我记忆中最不能忘却的温度。
七:1、C 2、答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