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3 13:43:54

文档简介

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
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使用时间:2023年7月2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容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都可称为理论命距。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拜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脸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新说称与心来所想的应读一族。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已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已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日。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隅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面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但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一些网络媒体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忽视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更无从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腮《文心雕龙》),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然一新。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一方面,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迅速“刷屏”“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曾经,读者反感“襄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人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摘编自石羚《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属于理论命题,其目的在干追求真理,布文学虽与二者有所不同,但也要对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
B.人们只有在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饼在故造世界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
C.当下一些网络媒体浮夸荒诞的文风,不仅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也使德“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
D.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年轻网民个性十是的表达方式、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修辞立其诚”的要求格格不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岱年认同“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童的一个原则的观点后,指出了“立其诚”所包含的三层含义。
B.人在观察现象时,常带有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而发挥人的主体性时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C.“修辞立其诚”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热衷故弄玄虚等不良文风,都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D.材料二第三段,作者运用罕例、引用、附比等戮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的道理。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境非独谓景物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
B.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C.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三首之一》)
D.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王国维《人间词话》
4.张岱年先生认为人们“说真适,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其原因。(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你的理解,简要说明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发言著论写文章”时应如何坚守(修辞立其诚”的准则。(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蓝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是他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尤其难得,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竟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 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 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 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被卷儿离开了裕成公。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冯骥才坚持小说家的语言——不管写的时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成熟的是诗,然后是散文,而诗歌给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言。写《俗世奇人》的时候,我写得很快,但改的遍数很多,语言不行,我不敢放手。”
(选自蒋肖斌《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开头大加渲染蓝眼的看画本领,为后女蓝眼一步步走进黄三爷设下的圈套埋下伏笔。
B.卖画人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是故布疑云,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卖下画作。
C.蓝眼第一次买画之后,关于人们接二连三地去看画的情节有两处,前一处人们是好奇,后一出人们则是想看笑话。
D.小说普用形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如作者在塑造佟五爷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居二处贝们则建想春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7.关于文本一中蓝眼的眼镜片闪过蓝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蓝眼只拉开了半尺画,眼镜片就闪过一道蓝光,说明蓝眼名不虚传,他的“半尺活”确实厉害。
B.蓝眼在崔家看到另一幅《湖天春色图》时,眼镜片闪过两道蓝光,此时他的心里既吃惊又羞愧。
C.两轴画对照看时,蓝眼的眼镜片闪过三道蓝光,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
D.对蓝眼的眼镜片三次闪过蓝光的描写,不仅照应了小说的标题,也暗示了蓝眼的心理变化过程。
8.文本一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中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争,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劫暴,群臣不堪。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徽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跛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因于晋,而王制其敬,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王用之,沙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间之,与越战争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戳其相。
(节选自《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一处1分,共3分)
三A战B不C胜D城E门F不G守H越I遂J围K王L宫M杀N夫O差P而Q默R其S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古代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古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B."王置齐而伐越"的"置"意思是放弃,与《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的"置"含义不同。
C."吴王大说"的"说"通"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素伯说,与郑人盟"的"说"用法相同。
D.顿首,即扣头。是一种交际礼仪,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闻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在齐国作乱的田常因忌惮四人转而准备攻打鲁国,孔子得知后训为鲁国是他们的祖国,弟子们此时应挺身而出,救鲁国于危亡。
B.子贡出使吴国,对吴王指出吴国如同加在干钧重物体上的铁两,能改变当前的形势,如果保存鲁国,实际上能阻扼齐国的扩张。
C.子贡来到越国,越王表现得受宠若惊,对子贡的到来非常重视,亲自去迎接,并且最终接受了子贡的建议,答应按照计策行动。
D.子贡先对越王分析了吴王的态度,使越王认识到越国危险了,又指出做事的三大祸患,使越王更加紧张,从而为自己的劝说做好了准备。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敬,此灭吴必矣。
14.面对吴王先伐越后攻齐的说辞,于贡是如何进一步劝说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救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指屈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作者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上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16.同样是凭吊项羽,本首诗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反问句来批判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句子是:“ , ?”
(2)在《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谈到自己的理想时,子路认为自己面对千乘之国,通过三年的努力可以做到:“ , 。”
(3)古人常借月亮来绘景叙事、表达情思、彰显哲理,|唐宋侍词中有许多这样的句子,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四大家族”是指曹雪芹和( )所著的《红楼梦》中以贾家( )二府为代表,由“( )”四家为主组成的一个封建利益集团。他们按照门当户对的观念,通过长期联姻等方式,形成家族式垄断,________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源,最终达到“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共生模式。
金陵“四大家族”内部包括姻亲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金陵“四大家族”外部存在荣辱与共、________的密切关系。“四大家族”的姻亲关系,使得( )爱情注定沦为悲剧,而“( )良缘”则成为利益权衡的必然;“四大家族”的经济关系,使得他们为维持腐朽生活而加剧对底层劳动者的剥削;“四大家族”的政治关系,激化了他们和无产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四大家族”作为明暗线贯穿《红楼梦》始终,有三:一是通过介绍人物之间________的复杂关系,为刻画人物性格及昭示其命运起伏增添了现实合理性;二是通过对“四大家族”的铺陈和渲染,________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推动情节的起承转合;三是明写贾府从“钟鸣鼎食”到“树倒猢狲散",________。
18.结合你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内容。(5分)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攫取 唇亡齿寒 盘根错节 营造
C.获取 唇亡齿寒 根结盘据 建造
B.攫取 唇腐齿落 根结盘据 营造
D.获取 唇腐齿落 盘根错节 建造
20.下列在文中波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暗述“四大家族”整体的由盛转衰,以点带面地描绘出封建社会末期贵族的没落衰亡。
B.暗述整体由盛转衰的“四大家族”,点面结合地描绘出封建社会末期贵族的没落衰亡。
C.暗述"四大家族"整体的由盛转衰,点面结合地描绘出没落衰亡的封建社会末期贵族。
D.暗述整体由盛转衰的"四大家族",以点带面地描绘出没落衰亡的封建社会末期贵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 ① ,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色的寓居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 ② 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饰,都构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个性。
北京规范的四合院通常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大门辟于院子东南角"巽"位。四合院中心是院子,院子宽敞,院子中栽树栽花,备缸养殖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大家穿行、采光、通风、纳凉、歇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小四合院通常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后辈居厢房, ③ ,内铺砖慢甬道,徐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拔一对,两侧贴有对联。
四合院的雕饰图画以各种吉利图画为主,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福禄寿喜"等等,展现了老北京人对美好日子的向往。
21.下列对这段说明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段说明文字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
B.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
C.这段说明文介绍了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D."通常""均""为主"等词语体现了用语的平实严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庖丁解牛》中,厄丁遇到牛"筋骨交错"地方就避开,广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明知当时诸侯大都崇尚霸道,还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王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庖丁和孟子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
语文答案
1.A【解析】B项,“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错,文中是“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选项曲解文意。C项,“也使得‘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错,文中是说“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崇”“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选项因果颠倒。D项“年轻网民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修辞立其诚’的要求格格不入”错,原文为“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年轻网民……的思想观念”与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的要求不矛盾。
2.D【解析】“作者运用举例、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三段“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运用了没有举例、引用的论证方法,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A【解析】材料二主张“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的观点。
A,表达的意思是文章的境界不仅仅是指景色和事物,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人,那他才是有境界的。最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强调的是(写)文章的重要意义。C,强调好文章应当以道理为主体。D,意思是下笔之前要先立意,这是不可动摇的法则;情趣出乎法则之外,这就是变化的巧妙了。说明创作必须先立意,同时也要注意不墨守成规,而应富于变化。这与材料二主要观点相去较远。
4.【示例】①世事错综纷繁,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想讲真话; ②“说真话、讲实话”坚持唯物主义原则,而当今世界唯心主义比较流行,致使很多人不敢讲真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结合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然而,千百年来.…造成的人心的扭曲”可知世事错综纷繁,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想讲真话。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可知“说真话、讲实话"坚持唯物主义原则,而当今世界唯心主义比较流行,致使很多人不敢讲真话。
5.【示例】①真正理解“修辞立其诚”这一准则的本义和时代内涵,争取做到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②实事求是,守正求真。深入生活,掌握实际情况,力求作文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③持中守正,推陈出新。努力适应自媒体时代,解放思想、求新求变的同时,坚守“诚”的原则,不哗众取宠,一味追求名利。(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结合材料一第一段“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三是表里一致”可知,应真正理解“修辞立其诚"这一准则的本义和时代内涵,争取做到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结合材料二第四段“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 权威性受到蚕食”和最后一段“种种不良文风. ,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可知,应实事求是,守正求真。深入生活,掌握实际情况,力求作文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结合材料二第五段“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和材料一倒数第三段“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可知,应持中守正,推陈出新。努力适应自媒体时代,解放思想、求新求变的同时,坚守“诚”的原则,不哗众取宠,一味追求名利。
6.B 【解析】“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错误,卖画人说此话确实是故意为之,但并不是刺激蓝眼,让他高价买画,而是刻意提醒,为后文假画的出现作铺垫。
7.C【解析】“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错误,从一道蓝光、两道蓝光到三道蓝光,是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不是对比。
8.【示例】①明线是蓝眼的一系列活动:买真画、被流言闲语困扰、买假画、发现上当、离开裕成公。暗线是黄三爷精心策划使蓝眼上当:卖真画、散布谣言、卖假画。②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也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了蓝眼和黄三爷不同的形象特征,能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思考。(线索2分,好处4分)
【解析】分析小说的线索需要理清小说的思路,小说的明线是通过描写蓝眼在鉴定一幅大涤子的画的一系列活动:买真画、被流言闲语困扰、买假画、发现上当、离开裕成公。
黄三爷精心策划使蓝眼上当是小说的暗线,可以概括出:卖真画、散布谣言、卖假画。
好处:首先,小说通过明线来叙述故事,暗线则穿插期间,最后两条线在结尾汇合在一起,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让小说情节更加紧凑,叙事节奏更快,还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让一篇短篇小说显得内容充实,节奏明快,增强读者的阅读动力。其次,小说让两条线索形成对照,写出了作为看假画的蓝眼与造假画的黄三爷之间的斗法,突出了蓝眼鉴赏技术高和黄三爷造假技术高的不同形象特征,而最后小说的结局则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思考 “高手”过招,既是“真伪”的较量,也是人心的博弈。作者塑造这样的“世俗奇人”,展现特定社会生活中的人物风貌。
9.【示例】①使用方言词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如“听赛没听”“嘛能耐”“转天”“打眼”等天津方言的运用,符合小说敌事发生于天津卫的背景。②善用修辞,语言凝练传神。如“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运用比喻手法,把造假的人的破绽比喻为没藏好的尾巴尖儿,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③语言幽默,富有津味相声特色。如"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 肚脐眼 "等语句,调侃式地表现了蓝眼此时心中的自嘲之意,暗示了蓝眼尴尬处境的同时又令人忍俊不禁。(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蓝眼》这篇小说语言的精当性可以从方言、修辞、幽默等几个方面分析:首先,使用方言词汇,符合小说故事背景。作为津味儿小说家代表的冯骥才,在这篇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如“听赛没听”“嘛能耐”“竟赛根棍子”“那可毁了“卷起被被卷儿”等,这些方言的运用,就揭示小说发生的地域,符合小说故事发生于天津卫的背景,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其次,小说运用比喻修辞,让文章的表达更有表现力。如“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运用比喻手法,把造假的大的破绽比喻为没藏好的尾巴尖儿,生动形象地刻画造假人的狡猾,给读者一种具体、可直观感受的感觉。最后,语言幽默,富有津味相声特色。这篇小说的语言内涵丰富,有意蕴。如“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写出当时的蓝眼被流言闲语所扰,已然失去子百我判断,以致误把假画当真画,引人深思。再如“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 肚脐眼”,写出蓝眼在将两幅画挂在一起时看出后买的画是假画时内心对自己的失望,既写出蓝眼的尴尬处境,又让人忍俊不禁。
10.DHM【解析】句意:多次战斗都失败了,连城门都守不住了,于是越军包围子王宫,杀死了吴王夫差和他的国相。“三战”作主语,“不胜”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D处断;“城门”作主语,“不守”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H处断;“越作主语,“围”作谓语,“王宫”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因区屋张参家全医圈齐全,单独成句,M处断。
11.B【解析】B.两个“置”含义相同,都是“放弃”的意思
12.B【解析】结合原文“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可知,这里是指出齐国如攻占鲁国会对当前的形势(尤其是对吴国)产生影响。
13.(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2)等他们的精锐部队全部消耗在齐国,重兵又被围困在晋国,而大主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一定能灭掉吴国。
【解析】(1)“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道、挟持;“为·…所”表被动:句意1分。
(2)“尽”,耗尽;“重甲困于晋”:被动句:“敝”,疲惫不堪;句意1分。
14.①首先指出吴王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不是勇敢的表现。
②然后指出吴国暂时保存越国,助鲁攻齐可以使诸侯朝见,称霸天下。
③最后承诺自己可以去说服越王派出军队追随。
【解析】结合“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可知,首先指出吴王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不是勇敢的表现。结合“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可知,然后指出吴国暂时保存越国,助鲁攻齐可以使诸侯朝见,称霸天下。结合“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可知,最后承诺自己可以去说服越王派出军队追随。
【参考译文】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 ”子贡请求前去,孔子同意了。
子贡向南面去拜见吴王,游说道:“我听说,施行王道的不能让诸侯属国灭绝,施行霸道的不能让另外的强敌出现,在千钓重的物体上,再加上一铢一两的分量也可能产生移位。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再独自占有千辆战车的鲁国,和吴国来争高低,我私下认为大王危险了。况且去援救鲁国,是显扬名声的事情;攻打齐国,是能获大利的事情。名义上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阻扼了强齐的扩张。这是聪明人不会怀疑的(道理)。”吴王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曾经和越国作战,越王退守在会稽山上栖身。越王自我刻苦,优待士兵,有报复我的决心。您等我攻打越国后再按您的话做吧。”子贡说:“越国的力量超不过鲁国,吴国的强大超不过齐国,大王放弃攻打齐国,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大王正借着‘使灭亡之国复存,使断绝之嗣得续的名义,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现在,保存越国向各国诸侯显示您的仁德,援助鲁国攻打齐国,施加晋国以威力,各国诸侯一定会竞相来朝见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功了。况且大王果真畏忌越国,我请求向东去会见越王,让他派出军队追随您,这实际上使越国空虚,名义上追随诸侯讨伐齐国。”吴王特别高兴,于是让子贡到越国去。
越王清扫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亲自驾驭着车子到子贡下榻的馆含致问说:“这是个偏远落后的国家,大夫怎么屈辱自己庄重的身份光临到这里来了 ”子贡回答说:“现在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心里想要这么做却害怕越国,说“等我攻下越国才可以’。像这样,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了。况且要没有报复人的心志而使人怀疑他,太拙劣了;要有报复人的心志又让人知道他,就不安全了;事情还没有发动先叫人知道,就太危险了。这三种情况是办事的最大忧患。”勾践听罢叩头跪拜。于是问子贡。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大臣们难以忍受。现在大王果真能出兵辅佐吴王以投合他的心志,用重金宝物来获取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尊敬他以表示对他的礼敬,他定会攻打齐国。如果那场战争不能取胜就是大王您的福气了。如果打胜了,他一定会带兵逼近晋国,请让我北上会见晋国国君,让他共同攻打一定会削弱吴国的势力。等他们的精锐部队耗尽在齐国,重兵又被围困在晋国,而大王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这样一定能灭掉吴国。”越王非常高兴,答应照计行动。
吴王果然和齐国人在艾陵打了一仗,把齐军打得大败。越王听到吴军惨败的消息,就渡过江去袭击吴国,直打到距离吴国都城七里才安营扎寨。吴王听到这个消息,和越国军队在五湖一带作战。多次战斗都失败了,连城门都守不住了,于是越军包围了王宫,杀死了吴王夫差和他的国相。
15.C【解析】C项,“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错误,颈联只写了项羽不用范增、韩信,不重视人才的一面,只写了失,也并不全面。
16.同: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2分)。异;严诗中还包含有对项羽不能用人、功业未竟的惋惜(2分);李诗中还包含着对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2分)。
【解析】“船沉巨鹿竞亡秦”描写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表达了诗人对项羽诛灭暴秦,建立赫赫功业的赞美之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写项羽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宁肯战死也决不再回江东。赞美项羽是一位凛然无畏的英雄。因此,两首诗都有对项羽的赞美之情。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中,写项羽虽然建立起伟大的功业,却不能重用范增、韩信这样的人才,并且“剑舞鸿门能赦汉”写其在楚汉之争中决策错误,导致功业未竟,表达作者对其惋惜之情;而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项羽却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英勇无畏。而宋朝君臣面对孤军深入的金兵,竟然仓呈南逃,作者借此表达对怯懦畏蒽、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
17.(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可便有勇 且知方也
(3)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易错字词有:“锱”“铢”“剡”“尊”“酹”
18.高鹗;宁荣(宁国府/荣国府);贾史王薛;宝黛;金玉
19.A【解析】第一空,搜取:掠夺,贬义词。获取:获得,取得。语境指四大家族对经济利益的掠夺占有,带有贬义,应填“攫取”。第二空,唇亡齿寒: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
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语境指关系密切,应填“唇亡齿寒”。第三空,盘根错节;比喻事物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处理。根结盘据:形容基础牢固,势力强大。语境指关系复杂,应填“盘根错节”。
第四空,营造:①经营建造。②经营制造。建造:打造一些楼房等建筑,制造依照规划而建,造成规划的实施。语境指经营关系,应填“营造”
20.A【解析】照应前句“明写”,应先说“暗述”,“点”指的是“贾府”,“面”指的是“四大家族”,前文明写的是“点”,下面应衔接暗述的“面”,排除B、D;贾府是“四犬家族”的代表,“以点带面”更准确,描绘出的应该是封建社会的“没落衰亡”,排除C。
21.A【解析】A.“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错误,本文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福禄寿喜气等等”,并未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
22.①逐步地完善②四面房子围在一起 ③祖辈居北房/正房
【解析】第一处:由前文“经金、元,至明、清”“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色的寓居形式”可知,该处强调四合院发展和完善,应填写“逐步地完善”一类的句子。第二处:由前文“‘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可知,该处应解释“合”字,根据后文“构成一个‘口字形”可知,该处应答出四方形成“口”字形的方法、原因。故填写“四面房子围在一起”一类的句子。第三处:该处应与前一句“后辈居厢房”对应,由“可居家三辈”可知,该处应为“长辈”,由后文“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可知,长辈应居住在北房。故填写“祖辈居北房/正房”一类的句子。
作文审题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
明晰概念内涵和外延:筋骨交错,是指解牛中遇到的难以分解的地方,以此喻指生活中的困难,具体而言,于个人而言,是生活成长中困难、纠结,学习上的困难,具体科目上的难题;于科研而言,是研发中的瓶颈,是技术的关卡;于社会而言,是社会中的难以处理的问题;与国家而言,是发展中的阻碍、磨难、挫折。
避开,是绕过难解之处,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躲避。顺其自然,是遵循本来的样子,是指对规律的把握,顺应规律解牛,是对”避并"的界定。两者结合,可以理解为遇到困难时不蛮干,要懂得遵循规律。
明知:是指对事件提前的了解,知晓事件的难易程度、解决方法、价值意义,甚至是后果代价;不遗余力:是指全力以赴,明知是前提,不遗余力是践行过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对这句话的总结,不可为是不能去做,与为之形成对立,在对立中西显出人的精神品质和意志。
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可以从辩证看待两者的关系入手,两者各有侧重,兼而有之方成大器;也可以侧重一方,一生一辅。从两者的并列对举而言,更侧重于孟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民族精神。
参考立意
1.积极有为而不违背规律。2.迎难而上时要学会避其锋亡。
3.面对规律要顺应自然,面对困境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4.处世有顺其自然之心,为国应有"有为""敢为"之志。
5.以顺其自然蓄势,方能成积极有为之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