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3.3 醛 酮2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3.3 醛 酮2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7-03 14:1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第三节 醛 酮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下列各组物质中既不是同系物也不是同分异构体的是(  )
A.甲醛、丁醛 B.丙酮、丙醛
C.乙醛、丙酮 D.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醛
2. 某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5H10O,能发生银镜反应和加成反应。若将它与H2加成,所得产物结构简式可能是(  )
A.(CH3)3COH B.(CH3CH2)2CHOH
C.CH3(CH2)3CH2OH D.CH3CH2C(CH3)2OH
3. 已知甲、乙、丙、丁四种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其中甲、乙、丁均能发生银镜反应,则甲为(  )
A.甲醇 B.甲醛
C.甲酸 D.乙醛
4. 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乙醛和丙烯醛()不是同系物,它们分别与足量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后的产物也不是同系物
B.对甲基苯甲醛()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它含有醛基
C.1 mol HCHO发生银镜反应最多生成2 mol Ag
D.苯酚发生还原反应后的产物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应该有5组吸收峰
5. A、B、C都是有机化合物,且有如下转化关系:ABC。A的相对分子质量比B大2,C的相对分子质量比B大16,C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A是乙炔,B是乙烯 B.A是乙烯,B是乙烷
C.A是乙醇,B是乙醛 D.A是环己烷,B是苯
6.是某有机化合物和氢气加成的产物,该有机化合物可能是(  )
A. B.丙醛的同分异构体
C. D.
7. 下列各化合物中,能发生酯化、还原、加成、消去四种反应的是(  )
A. B.
C.CH3—CHCH—CHO D.
8. 一氧化碳、烯烃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烯烃的醛化反应,又叫羰基的合成。如由乙烯可制丙醛:CH2=CH2+CO+H2CH3CH2CHO,由丁烯进行醛化反应也可得到醛,在它的同分异构体中,属于醛的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9. 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5H8O,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若使该有机物与H2发生加成反应,则所得产物不可能是(  )
①(CH3)3CCH2OH ②(CH3CH2)2CHOH ③CH3(CH2)3CH2OH ④(CH3)2CHCH2CH2OH
⑤CH3CH2CH(CH3)CH2OH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⑤
10.甲醛、乙醛、丙烯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4%,则此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37% B.24% C.15% D.无法计算
11.1,5 戊二醛(简称GA)是一种重要的饱和直链二元醛,2%的GA溶液对禽流感、口蹄疫等疾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戊二醛分子式为C5H8O2,符合此分子式的二元醛有5种
B.1 mol戊二醛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最多可得2 mol 银
C.戊二醛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戊二醛经催化氧化可以得到的戊二酸有4种同分异构体
12.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下列关于萜类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都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B.a和c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
C.a、b和c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b和c均能与新制的Cu(OH)2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13.α 鸢尾酮香料的分子结构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α 鸢尾酮可与某种酚互为同分异构体
B.1 mol α 鸢尾酮最多可与3 mol H2加成
C.α 鸢尾酮能发生银镜反应
D.α 鸢尾酮经加氢→消去→加氢三步反应可转变为
14.科学家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DDT,化合物A是其中的一种,其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A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15H22O3
B.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后溶液显紫色
C.1 mol A最多可以与2 mol Cu(OH)2反应
D.1 mol A最多可以与1 mol H2加成
15.人们能够在昏暗的光线下看见物体,是因为视网膜中的“视黄醛”吸收光线后,其分子结构由顺式转变为反式(如图所示),并从所在蛋白质上脱离,这个过程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大脑。下列有关“视黄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视黄醛”属于烯烃
B.“视黄醛”的分子式为C19H24O
C.“视黄醛”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D.在金属镍催化并加热下,1 mol“视黄醛”最多能与5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40分)
16.(10分)已知:醛分子在稀碱溶液存在下,可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羟基醛,如:
试写出以乙烯为原料合成正丁醇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
(2) ;
(3) ;
(4) ;
(5) 。
17.(10分)肉桂中含有肉桂醛,肉桂醛是一种食用香精,它广泛用于牙膏、洗涤剂、糖果以及调味品中。工业上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备肉桂醛(B):
+CH3CHO+H2O
(1)请推测B侧链上可能发生反应的类型:            (任填两种)。
(2)请写出两分子乙醛在上述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如何利用化学试剂区分A和B 。
18.(10分)以为原料(其他无机试剂任选),合成的流程图如图。
(已知:与结构相似的醇不能被氧化成对应的醛或羧酸)。请回答:
ABCD
(1)C分子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      ;
(2)A转化成B的反应条件是      ;
(3)转化成A的化学方程式:                 ;
(4)B转化成C的化学方程式:                ;
(5)D转化成目标产物的化学方程式:               。
19.(10分)柠檬食之味酸、微苦,不能像其他水果一样生吃鲜食,但柠檬果皮富含芳香挥发成分,可以生津解暑,开胃醒脾。柠檬醛是一种具有柠檬香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香精油中,是食品工业中重要的调味品,且可用于合成维生素A。已知柠檬醛的结构简式为 。
(1)试推测柠檬醛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填字母)。
①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②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③能发生银镜反应
④能与新制的Cu(OH)2反应
⑤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⑥它与H2完全加成后产物的分子式为C10H20O
A.只有①③④⑥ B.只有①②④⑤
C.只有①③④⑤ D.只有①②③④⑤
(2)检验柠檬醛分子中含有醛基的方法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检验柠檬醛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方法为                 。
(4)实验操作中,应先检验哪一种官能团       。
1.答案:C
解析:A项中两物质互为同系物;B项中两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D项中两物质互为同系物;C项中两物质分子式不同,尽管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是官能团不同,因此不属于同系物。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中所示的有机化合物化学式和性质可知此有机化合物为醛,其可能的同分异构体有:
CH3CH2CH2CH2—CHO、CH3CH(CH3)CH2CHO、CH3CH2CH(CH3)CHO、(CH3)3CCHO,醛跟H2的加成反应是发生在—CHO上,使之转化为—CH2OH,只有C项符合。
3.答案:B
解析:甲既能氧化成羧酸又能还原成醇,可推知为醛类,甲、乙、丁均能发生银镜反应,推知甲只能为甲醛,B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乙醛不含碳碳双键,丙烯醛含碳碳双键,二者不是同系物,它们分别与足量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后的产物分别为乙醇和1-丙醇,二者均为一元饱和醇,互为同系物,故A错误;中的甲基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B错误;1 mol HCHO发生银镜反应最多生成4 mol Ag,故C错误;苯酚发生还原反应后的产物为,有5种等效氢,所以其核磁共振氢谱中有5组吸收峰,故D正确。
5.答案:C
解析:A的相对分子质量比B大2,且A发生去氢反应生成B,C的相对分子质量比B大16,C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则C可能为羧酸,逆推得B为醛,A为醇,则C项符合题意。
6.答案:A
解析:A项物质通过—CHO加氢还原可得到题给产物;B项中丙醛的同分异构体分子中含有三个碳原子,不合题意;C项物质加氢得到;D项物质加氢还原产物为,故选A。
7.答案:A
解析:能发生酯化反应的官能团为羟基和羧基,能发生还原反应的官能团为醛基、羰基等,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碳碳三键、醛基、羰基等,卤代烃和醇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卤素原子或羟基所连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必须有氢原子。综上所述,B项物质不能发生还原、加成反应,C项物质不能发生酯化、消去反应,D项物质不能发生消去反应,A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丁烯醛化反应后得到醛的分子式为C5H10O,可写作C4H9-CHO,由于—C4H9有四种结构,则该醛也有四种结构。
9.答案:A
解析: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该有机物含有醛基,—CHO被还原后转化为—CH2OH;能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说明该有机物含有C=C键,被还原后不可能出现(CH3)3C—这种结构,由此可确定答案为A。
10.答案:A
解析:醛的分子通式为CnH2nO(n≥1),烯烃的分子通式为CnH2n(n≥2),从分子通式可知,混合物中n(C)∶n(H)=1∶2,则m(C)∶m(H)=6∶1。由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4%可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故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54%-9%=37%。
11.答案:D
解析:戊二醛可以看作两个醛基取代了丙烷中的两个氢原子,丙烷的二取代物有四种,所以戊二醛有四种同分异构体,同理戊二酸也有4种同分异构体;戊二醛具有二元醛的通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最多可得4 mol银。
12.答案:C
解析:b分子中含有苯环,属于芳香族化合物,a分子中不含苯环,不是芳香族化合物,A错误;a和c分子中均含有饱和碳原子,故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内,B错误;a含有碳碳双键,b苯环上连有甲基,c分子中含有—CHO,故a、b和c都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正确;c分子中含有—CHO,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Cu2O,b分子中不含—CHO,不能发生类似反应,D错误。
13.答案:C
解析:α 鸢尾酮中含碳碳双键、碳氧双键和环,不饱和度为4,其同分异构体可能含苯环和酚羟基,即α 鸢尾酮可与某种酚互为同分异构体,故A正确;和均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则1 mol α 鸢尾酮最多可与3 mol H2加成,故B正确;分子中不含—CHO,则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故C错误;加成为饱和烃结构,加成生成醇,消去转化为烯烃再与氢气加成转化为饱和烃结构,碳骨架不变,则α 鸢尾酮经加氢→消去→加氢三步反应可转变为,故D正确。
14.答案:A
解析: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15H22O3,A正确;A中无苯环,没有酚羟基,B错误;1 mol A中含2 mol —CHO和1 mol ,则最多可与4 mol Cu(OH)2反应,可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C、D不正确。
15.答案:C
解析:因烯烃只含C、H元素,而“视黄醛”中含有O元素,则不属于烯烃,故A项错误;由结构可知,1个“视黄醛”分子中含有19个C原子、2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故B项错误;分子中含有—CHO,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视黄醛”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故C项正确;1个“视黄醛”分子中含有5个碳碳双键和1个醛基,所以在金属镍催化并加热下,1 mol“视黄醛”最多能与6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故D项错误。
16.答案:(1)CH2==CH2+H2OCH3CH2OH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3)2CH3CHO
(4)CH3CH==CHCHO+H2O
(5)CH3CH==CHCHO+2H2CH3CH2CH2CH2OH
17.答案:(1)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任意填两种即可)
(2)2CH3CHOCH3CHCHCHO+H2O
(3)分别取两种液体于两支试管中,加入足量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冷却后加入稀硫酸酸化,再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褪色的为B,无明显现象的为A
解析:(1)由于B的侧链上含有—CHCH—,故可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和氧化反应,又含有—CHO,所以可发生加成、氧化和还原反应。(2)根据题给信息可知,两分子乙醛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OCH3CHCHCHO+H2O。(3)A、B都含有醛基,B还含有碳碳双键,故应该利用碳碳双键的性质区分A和B,但醛基也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故先将醛基氧化,再检验碳碳双键。
18.答案:(1)醛基、羟基 (2)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
(3) +Br2
(4) 2+O22+2H2O
(5)+H2O
解析:以为原料合成,先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A为,A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得到的B为,B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C为,C继续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D为,最后D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醇的消去反应生成。
19.答案:(1)C (2)加入银氨溶液后水浴温热,若有银镜出现,说明含有醛基
+2[Ag(NH3)2]OH+2Ag↓+H2O+3NH3(或其他合理答案)
(3)在加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氧化醛基后,调节溶液pH至酸性,再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若溶液褪色说明含有碳碳双键
(4)醛基(或—CHO)
解析:(1)根据所含官能团、—CHO进行各种性质分析。①可与Br2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②分子中无—COOH,不能与C2H5OH发生酯化反应;分子中有—CHO,可以发生③④反应;⑤与—CHO均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⑥与—CHO均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完全加成后生成饱和一元醇,分子式为C10H22O。(2)常利用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检验—CHO的存在。(3)常用溴的CCl4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来检验的存在。(4)—CHO也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当—CHO与同时出现时,应先检验并除去—CHO,再检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