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说课导入
随着“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王立群讲〈史记〉》系列节目的播出,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读史风潮,而高一二册第五单元的《鸿门宴》无疑为学生了解《史记》提供了一个窗口。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属史传散文。本课文文言知识相对系统完整,所以学习本文有利于建构学生的文言知识系统。
另外本文作为一篇叙事散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略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对我们现代人汲取历史教训无疑也有一定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一、说教材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构建文言知识系统。
3.理清故事情节 ,体会本文情节的曲折性
能力目标:
结合注解构建文言知识系统
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德育目标:
认识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重点难点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清故事情节 ,价格体会本文情节的曲折性
3.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美国的建构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军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不能将自己的认识、感悟强加给学生,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所以我选择了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说学法
本课主人公项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也是历来有争议的人物,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将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主人公给予政治、历史、文学及心理学等等多元的评价。同时,根据高一第二学期学生的古文素养情况,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教学过程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知识系统去归纳本课相关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
第一课时教学程序设计
一是诗歌导入,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让作品中的项、刘出场,教者在说明时,倾向于对项的评说,让学生带着遗憾的心理,进入课文,解读项王。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
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
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
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课文学习情境。
三、翻译理解课文。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一)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二)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
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第二课时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概述情节
三、分析人物形象
概述情节
对鸿门宴文脉的把握,我要求学生先复述故事,后概述情节,再划分层次。这可以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全面地熟悉故事,把握矛盾迭出、三起三落的情节,又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更为翻译理解和分析人物奠定基础。我的答案提示全部采用四至五字的概括,并串联成线,连贯清晰:
曹 范 项 张 刘 刘 项 范 项 樊 项 沛 张 项 沛
无 增 伯 良 项 邦 羽 增 庄 哙 王 公 良 王 公
伤→说→访→献→约→谢→设→示→舞→闯→赐→出→入→受→除
告 项 张 计 婚 罪 宴 意 剑 帐 酒 逃 谢 璧 奸
密 羽 良 策 姻 座
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沛公军霸上
曹无伤告密
项羽大怒
范增火上加油
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项伯夜访张良
张良具告刘邦
张刘商讨对策
刘、项定婚姻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
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鸿门谢罪
项羽邀饮
项庄舞剑
范增举玦
项羽不应
庄不得击
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义责项羽
樊哙闯帐
张良召哙
项无以应
项羽赐酒肉
玦 项 剑 项 帐 项
举 羽 舞 伯 闯 无
增 不 庄 翼 哙 以
范 应 项 蔽 樊 应
曹无伤告密 开端 范增献计 鸿 项伯夜访
刘项约婚 发展 刘邦谢罪 门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高潮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宴 刘邦逃席
结局 张良留谢
文 章 结 构 思 路
分析人物
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题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题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题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题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刘营
项营
刘邦
项羽
张良
范增
樊哙
项庄
曹无伤
项伯
第三课时: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设想:结合教材中人物言行的描写,再加上《史记》中的其他小段故事,作为素材让学生去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在你的心目中,认为谁更是英雄?从刘、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经验与教训?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讨论交流。
材料扩展
材料一: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的直率粗犷与刘邦的胸有城
府对比鲜明。
材料二:
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项羽的急躁、残暴与刘邦的老奸巨猾、 诡计多端对比鲜明。
材料三:见课后刘邦的话
材料四: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后的一段评论。
材料五:历史上诗人们对项羽的评价。
结合项羽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王许诺.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曰:诺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项王曰:沛公安在
古代礼仪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项 羽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自矜攻伐,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光明磊落,坦率粗豪。
结合刘邦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为之奈何?
且为之奈何?
君安与项伯有故?
沛公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乃令张良留谢。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深通人情世故,能屈能伸,狡诈多端,攻于心计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
刘 邦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让我们来看一看后人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在你的心目中,认为谁更是英雄?从刘、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经验与教训?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