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昼夜交替现象》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昼夜交替现象》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12 10:2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2017)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
单元主题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我们也观察过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化。 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现象和地球的运动有关系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地球的运动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呢?
课标要求 1.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 2.学习内容: (1)9.2地球绕地轴自转 ①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②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③测量正午时物体的影长,说明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 3.学业要求:知道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季节变化、正午物体影长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宇宙中的地球”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中“地球绕地轴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的大概念。 教材的设计突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突出了地球空间领域的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中,系统而深入地采用模拟实验、查阅资料、实际观测、建构模型等主要探究方法,特别强调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建构和修正自己的解释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模式。 在 “昼夜交替成因” “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等主题研究中,都强化了这样的学习特点。 二是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工具。 在单元学习新知之前,引导学生用概念图对相关的已知进行分析、 整理,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 引入了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地球运动的认知模型。 本单元围绕主题共设计7课。前4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谁先迎来黎明》紧紧围绕“地球围绕地轴自转”这个主题;5~6两课《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则是围绕“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个主题;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通过网络查找、 阅读资料,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现象对生物产生的影响。总之,教材采取分分总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构建地球运动整体认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中通过建构模型,呈现空间,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理解科学概念,激发对地球运动奥秘探索的积极性。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1)知道建构模型,可帮助识别、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结构、海陆分布、运动)。 (2)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在围绕地轴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 (3)知道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 (4)知道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随着季节改变呈有规律的变化;了解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5)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2.科学思维 (1)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和建构地球运动的认知模型。 (2)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性进行假设,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质疑;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法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认识到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3)用建构模型的方法,认识同一物体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并推理法归纳地球公转的特点以及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4)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区分受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影响的典型生物。 3.探究实践: (1)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已有认知并进行合理分类;在交流讨论中,能完善思维导图并提岀可探究的问题;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到实物中。 (2)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地球自转方向和四季变化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能基于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方案,能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查阅、实际测量等形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验证假设,从而建构自己的模型假说。 (3)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开展新的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4.态度责任 (1)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对探寻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与探究欲。 (2)能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勇于采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设计和制作模型,进行模拟实验。 (3)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观点;能根据事实,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4)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有证据意识,知道任何科学观点都需要证据的支持。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1.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地球运动探究的课堂测试性评价 2.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历法特有的内容《二十四节气》。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 (一般1-2个)达成评价1实践课我们的地球模型通过制作和观察各种地球模型,识别和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结构、海陆分布、运动),应用模型建构到地球知识的学习。①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已有认知并进行合理分类。在交流讨论中,能完善思维导图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②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到实物中。能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会运用模型解释地球知识。2实验课昼夜交替现象①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②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利用画图方式来表示各种假说,并且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假说。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有多种方案。3实验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通过资料阅读及模拟实验,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①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②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能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信息改进地球模型,并利用模型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发现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4实验课谁先迎来黎明通过模拟实验和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地球的东边比西边早迎来黎明。①在模拟实验中能通过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谁先迎来黎明”。 ②通过“地球椅”、地球模型等模拟实验的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5实验课影长的四季变化①通过阅读资料及模拟实验,知道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随着季节改变呈有规律的变化。 ②了解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创新性地完成圭表的制作,在模拟实验中能用自制圭表模拟测量同一物体在四季的影长。①夏到冬,影子越来越长;冬到夏,影子越来越短。 ②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定节气用的天文仪器,它由圭和表组成,圭面上有刻度,不同的刻度可以代表不同的节气。6实验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通过阅读资料及模拟实验,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认识到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①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特征,模拟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 ②通过分析研讨,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特征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无关。知道四季的变化是太阳公转形成的,与太阳距离地球远近无关。7讨论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通过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例子的梳理,知道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认识到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①能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②能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知道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归纳总结本单元学到的地球运动知识。
第二课时《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2.科学思维
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性进行假设,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质疑。
3.探究实践
(1)利用画图方式来表示各种假说,并且进行模拟实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假说
4.态度责任
(1)体验科学探究需要大胆假说和细致检验。
(2)体验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在解决未知现象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验证。
难点:能根据实验补充和排除一些假说的可能性。
三、评价任务
1. “形成假设,交流看法”活动评价量规
评价标准 星等
独立思考,提出自己假设,等1星 ( )星
把自己的假设用画图方式表达出来,得2星 每多一种假设,加1星 ( )星
能积极交流自己的看法,得1星 在交流中能发现我们假设的异同,得2星 ( )星
2.
评价标准 星等
独立思考,能说出交流实验思路,等1星 ( )星
能设计可行实验方案,得1星 每多设计一种方案,加1星 ( )星
小组合作协调,完成实验,得2星 多做一项实验,加2星 ( )星
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得1星 ( )星
积极在班级交流自己实验情况,得2星 ( )星
3.研讨活动评价方法
能在实验基础上,交流研讨问题,及时给予鼓励、引导与矫正。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每天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教师出示昼夜交替现象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1)指出白昼和黑夜部分。 (2)什么是昼?什么是夜? (3)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 预设学生回答: (1)明亮的部分是白昼,有星星、月亮的部分是黑夜。 (2)地球被太阳照亮的一半称为昼;被太阳照亮的一半称为夜。 (3)猜测: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通过图片展示了昼和夜的特点,在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后,聚焦主要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一:形成假设,交流看法 教师提出假设: 太阳与地球怎样运动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活动: (1)独立思考,试着在记录单上用画图的方式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小组汇总、分析: ①有多少种假设? ②我们的假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教师提醒学生: 阅读教科书上四种假说图片,可以帮助自己假设的提出。 教师搜集学生种种假设,形成表格。 “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班级汇总表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
教师小结: 以前,人们在研究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中,就有非常多的猜想。对于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班的同学非常棒,大胆猜想,提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想法,科学研究就需要这种大胆猜想。 评价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我们的假设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吗?怎样来验证? 预设学生回答:做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 (1)组内讨论,班级交流模拟实验思路 (2)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3)选择模拟材料和工具 (4)两人一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领取实验单: 实验方案选择材料工具实验要求实验现象 (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1)模拟地球自转:一手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在地球模型上,一手转动模型。手电筒、三选一(地球仪、第1课的地球自转模型、增加地轴的海陆分布模型)①确定地球模型上的一个点来观察。(在地球模型上用记号笔画一个小圆点) ②调节手电筒与地球模型的距离,差不多能照亮半个地球模型。 ③两人一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记录。轮流操作。(2) (3) (4)
(5)组内交流,汇报模拟实验情况。 预设学生模拟实验结果: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活动一:深度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画想法让学生的想法可视化,促进交流环节。学生观点能与他人观点快速碰撞中,并产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的动力。 活动二:引导学生基于假设制定可行的探究方案,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初步判断该假说是否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活动一:通过独立思考、画图、交流等途径,考查学生是否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能否提出自己的假设,能否与他人交流看法,能否发现小组成员假设的异同。完成活动评价量规。 活动二:此环节活动,旨在考查学生是否能动脑思考实验思路,能否设计可行实验方案,能否恰当选择利用实验工具,能否合作协调完成实验操作,能否记录实验现象,能否善于分享实验成果。同时完成活动量规评价。
(三)研讨活动 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回答: (1)通过模拟实验,能够够证明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 (2)能解释昼夜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 (3)我们该如何进一步来确认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结果: (1)能。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对应昼夜交替现象。 (2)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相同之处:都发生了自转或公转 不同之处:转动的对象、转动的方式不同 (3)研究确定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 通过展示与交流充分了解每种假设的特点,在对比中发现毎种假设的本质不同,进而找到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本质原因。 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研讨,以及对地球和太阳相对运动的认知情况。
(四)知识总结 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知识点。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察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五、成果集成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而且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六、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
(1)当我们不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时,需要作出假设,假设时想怎么假设就怎么假设,不需要有什么依据。( )
(2)昼夜现象的产生与月球的运动有关。( )
2.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以下三种关于地球运动和太阳运动的猜想,其中不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A.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动
B.地球不动,太阳自转
C.地球自转
(2)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玩具球当作地球,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属于夜晚的是( )
A.甲和丙 B.丙和丁 C.乙和丁
【综合实践类作业】
昼夜交替现象有许多不同的假说,请用简单示意图的形式把它们画出来(用带箭头的线表示太阳、地球运动的方式和方向,用○表示太阳和地球)。(要求画出三种)
参考答案
【知识技能类作业】
1、(1) (2)
2、(1)B (2)A
【综合实践类作业】
七、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八、教学反思
在学生第一次表达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时,可能只有一种解释,所以只会画一个示意图,当然也允许学生发表多种解释。学生交流后,会因为交流接受他人的观点,再添加了一些假设,在此我们鼓励学生尝试多角度解释问题。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记录自己做的模拟实验,也记录小组同学做的模拟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每个假设都有充分的了解,保证交流和讨论的有效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