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清华园月色
自清亭
朱自清
整体感知
对文章的文体特点、大概内容、基本情感倾向等的初步认识和了解。
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
朗读
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朗读本身就打上了您对文本理解的
烙印,要融入
自己的感情,
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找出您认为最好的
或者您不理解的
句子
反复体味、朗读
作 家 简 介
课 文 背 景
课 文 分 析
配 乐 欣 赏
课 堂 练 习
研 究 学 习
文 题 解 读
朱 自 清 简 介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 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字佩弦(如半圆之月的玉佩),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浙江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大预科班,为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叶绍钧称其散文“完美”“漂亮”“缜密”,郁达夫称其散文“贮满一种诗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糸。在大字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成为早期会员之一。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诗坛震动。
1924年第一本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年仅27岁,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标志他已经成为一一个著名的散文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朱自清先生(摄于20年代)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同年8月在北平逝世。毛泽东对他的高尚气节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课文背景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1926年,他冒死加入了爱国民众请愿队伍,目击了“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事后他写的战斗檄文《执政府大屠杀记》洋溢着青春爱国的热情。他追求进步,痛恨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此文正是作者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心情苦闷而寂寞的真实写照。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住清华园西院(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作者正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但他毕竞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朱自清的散文美在何处?
《荷塘月色》美在何处?
一、景物之美
二、语言之美
三、情怀之美
四、含蓄之美
一、景物之美
1、文中写了什么景?
2、找出文章集中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荷塘月色
一、解题
由题目可以知道,本文是篇写景的散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它包含几个部分的内容?
文题解读
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两者呈并列交叉关系,即“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课文分析
一(1—3)
二(4—6)
漫步荷塘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月色
夜赏缘起
回到现实
荷塘月色图
水墨荷叶图
光影素淡图
蝉唱蛙鼓图
三(7—10)
结构
小组思考讨论:
1、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2、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
3、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舞女的裙
明珠,星星
飘渺的歌声
凝碧的波痕
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下
比得巧,
比得 美
水墨荷叶图
修辞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素淡朦胧
月影
参差斑驳
如流水泻在叶子上
流动之美
像画在荷叶上
倩影之美
光影素淡图
修辞
荷塘月色
月光如水
黑影斑驳
正面写月
侧面烘托
薄雾似纱
花叶若梦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荷塘四周月色
树:
远山:
小路灯:
蝉声蛙声:
一团烟雾
隐隐约约
没精打采
热热闹闹
蝉唱蛙鼓图
文章的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明线:空间变化
(圆形结构)
出门
不静
求静
出静
得静
小径
归来
荷塘
四、语言之美
语言:准确、自然、典雅
修辞:比喻、拟人、叠字、通感
金志华的点评:“朱先生的语言,历
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
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
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
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
‘浮’二字 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
比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小组讨论:鉴赏其他比喻句
思考:以下两个句子有何特点?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提示:从感觉入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答案: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 的修辞方法。
相通
清香
歌声
(嗅觉)
(听觉)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1
2
光影
名曲
(视觉)
(听觉)
和谐
相通
通感: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例如:(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
曲”。(《长江三峡》) (视觉转为听觉)
“上大学的时候,他老远看见我们脸就涨红,愈走近脸愈红,红得我们瞧着都身上发热难过。”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 听觉)
“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清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
叠字
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
蓊蓊郁郁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的树
曲曲折折的荷塘 隐隐约约的远山
亭亭的荷花 田田的叶子 缕缕的荷香 脉脉的流水
密密地挨 静静地泻 重重围住
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
厦门普陀寺有一块刻石,赫然入游人耳目:
爱国忠忠贞贞 敬乡敦敦睦睦
侍亲孝孝顺顺 持家勤勤俭俭
为人堂堂正正 接物诚诚恳恳
执事兢兢业业 求知切切实实
生活朴朴素素 休闲轻轻松松
杭州九溪十八涧路亭上的一首叠诗: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
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照耀下 的清新朦胧之状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酣眠” 比喻月没有云 的朗照(酣畅淋漓)
“小睡” 比喻月有云不能“朗照”(朦胧迷糊
别有风味)
课堂练习
1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 点缀 踱步 袅娜 霎时 弥望 斑驳 渺茫 倩影 和谐 琐屑 脉脉 独处 参差 煤屑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幽辟 蓊蓊郁郁 袅娜 凝碧 风致 倩影 艳歌 弥望 脉脉 田田 参差 丰姿 消受 敛裾
词语辨识
安宁·宁静
二者在形容心情、环境等方面可通用。【安宁】多指秩序正常,也形容和睦幸福,
睡眠稳当安静,没有骚乱。【宁静】着重于“静”,安定清净,多形容环境或心情。(结
合语境和使用对象辨识)
颤动·颤抖
【颤动】指振动频繁,有自身发出的振动,也有外界的影响;可指人,也可指物。
【颤抖】指哆嗦,发抖,多指部分的动;也可指全身的动,多因受外物刺激或影响引起。
(主要从使用对象角度辨识)
熟语辨用
没精打采·萎靡不振
都表示打不起精神,没有生气。【无精打采】表示振作不起来,程度轻一些。【萎
靡不振】形容精神颓靡,意志消沉,程度较重。(从轻重程度辨用)
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都形容姿态美好。【亭亭玉立】形容女子修长的身材,也形容花木挺拔秀丽。
【婀娜多姿】只形容轻盈柔美的姿态。(使用对象的不同)
研究学习
你能说出哪些有关荷与月的诗句或优美文段,动手查一查资料,在班上与同学
们交流一下,并说出她们所表达的感情或运用的手法。
感悟高洁的荷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王昌龄《呆莲曲》)
2.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部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元·刘秉忠《干荷叶》)
3.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4.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5.燎沉香,消溽署。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韧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北宋·周邦彦《苏幕遮》)
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南宋·杨万里《小池》)
7.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夭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8.绿荷深不见湖光,万柄清风动晚凉。莫恨红葩犹未烂,叶香元自胜花香。(《湖上口号》)
体味纯静的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岭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
3.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4.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宋·岳飞《小重山》)
5.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宋·苏轼《卜算子》)
6.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宋·晏殊《蝶恋花》)
8.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唐·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赵师侠:
“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还乐处景应妍。”
一切景语皆情语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
知识点:景因情异,景随情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今晚的悉尼格外漂亮”——奥运会主持人讲话
思 考
在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有,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总结变化的过程。
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例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颇”字表明不宁静的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
例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比较自由。说明作者出了门独处时的心态。
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例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且”字表现出作者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
例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什么也没有”极写内心的失落与空虚。
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例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反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无福消受”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作者的无奈和悲哀。
例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句话表明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无奈,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文眼
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
二、情怀之美美在哪里
小组讨论:
① 内心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
②为写景而写景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③本文借写景抒发了什么情?
①抒发了愁闷、彷徨、寂寞的心境
②抒发了闲适的心情
③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激之情
④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⑤抒发了忧愁与喜悦共存的矛盾感情
讨 论:
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喜悦的还是哀愁的?为什么?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出自己的理由。
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李国平
苦闷彷徨与寂寞 吴周文
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程翔
有浓浓的哀愁 姚效先
不消沉,无哀愁 吴海发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荷塘月色>讲解》
l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l 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 《谈<荷>》
l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l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程翔《<荷>主题探》
l 有浓浓的哀愁
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过的”,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乐,也完全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也没有一般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l 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1、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黄,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益鸟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三、情感表达的含蓄之美
情诉诸文字,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的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回而又自然而然的表现。
这种情,打上了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底留下的痕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
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