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统计峰江小学 董海燕看点一:
以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
?
问题一:
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出现的不是整5的数据,怎么办? 建议:
统计安排在表内除法后面,学生对平均分已不再陌生,将一格平均分成5份,应该并不难。条形图位置基本准确就好,也可在条形统计图上方把数据标明。 问题二:
怎样使学生产生绘制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需要? 建议:
1、将数据增大,使学生感觉到用一格表示1个或2个单位比较麻烦。
2、教参中建议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学生产生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想法。
3、也可将例二后面的做一做,当例题教学。
?
看点二:
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
建议:
1、善用合作
2、善用比较法
看点三:
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1)数据的收集
(2)数据的记录与表示
(3)数据的提炼
(4)数据与概率的关系
(5)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作出推断。 统计观念表现在5个方面:课标中阐述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
(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
(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课时划分建议:
(可分三课时)
课时一:106页的例一和108页的做一做
课时二:109页的例二和111页的做一做
课时三:112、113页的练习二十二
课时目标
课时一:
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让学生感知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课时目标
课时二:
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1格表示5个单位)。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决策作用。 课时目标
课时三:
1、通过练习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
2、进一步掌握简单复式统计表填写和一1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绘制。
3、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退出The end课件13张PPT。“克和千克”的教材分析
与教学建议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浙江省编教材的编排是在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二(下)学习“克的认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 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 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 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 不能靠观察得到, 因此,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第二部分 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温馨提示:
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到商店、超市调查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重量,并掂一掂, 把这些物品的重量记在心里。学生积累了有关重量的生活体验之后,再来学习新课, 就得心应手多了。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授课, 这样既便于准备学具, 同时可以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 1、关于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片段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生2:火腿肠一根40克生3: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生4:一袋茶叶400克。生5:一袋面粉25千克……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6: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生7: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2、关于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 (1)教学克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观念。
(2)教学千克时,教师要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让学生亲自掂一掂,来感知1千克有多重,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为了使学生对1千克有较深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教学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可以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1袋砂糖重500克,2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让学生把两袋砂糖放在1只手上掂一掂,增加对“千克”的感性认识,从而记住1千克=1000克。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还可以准备重1克、10克、100克和1000克的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3、关于认识常见的秤的教学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关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退出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