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都是因为王大元从传统【十二红】中获得灵
感”分析错误,结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有一段【金钗十二行】,这一设计参考了传统【十
二红】,让主人公曹雪芹和他笔下的宝玉联唱,取得了极佳的演出效果,受到观众的称赞”可
知,说法过于绝对。
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材料二以《曹雪芹》和《红楼梦》为例
重点强调昆剧要强化舞蹈、交响乐队的融入”说法错误,材料二主要以《曹雪芹》为例,也并非
重点强调昆剧要强化舞蹈、交响乐队的融入。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项说的是“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展览
古老的铜镜;B项说的是“山东手造·崂山非遗体验中心”展示传统技艺;C项说的是由于“正
定高照”难以创造性发展面临失传的危险,都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关。D
项能体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①李佳佳利用新媒体平台,赋予竹笛新的传播形态,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②李佳佳的表演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她获得无数听众打
赏,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③李佳佳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将曲目放到
与其相对应的自然人文风光之中,让听众体会到传统音乐的意境与感染力,赋予它时代内涵,
让它展现出时代风采,使其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统一。(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
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本观点并迁移运用的能力。材料一主要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阐述。本题材料中,李佳佳坚持在短视频平台表演竹笛,将优
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她获得无
数听众打赏,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使之展现出时代风采,赋予时代内涵,使其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统一。
5.①创新要有独具艺术匠心的情节安排与不同寻常的艺术样态。②创新要尊重时代审美和大
众需求。③创新要在形式上“跨界”,与歌舞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④创新要以守正为前
提,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在全剧的情节安排上,我们可见作者独具的艺术
匠心”,可以概括出第①条启示。“该剧从‘破圈‘跨界融合’之思维,强化了舞蹈、交响乐等艺
术元素的融入”,可以概括出第②条启示。“剧院在新创剧目的选择上,始终坚持与时代共振,
与人们的审美需求相交汇。审美不仅包含着对艺术的认知,还包括对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
判断,这样才能不断推进艺术创新。创新首先得分清楚哪些是观众喜欢的、哪些是观众反感
的”,可以概括出第③条启示。“获得国内外广泛声誉的上下本昆曲《红楼梦》的成功,可以说
是积淀了几十年守正创新经验之艺术结晶”“中规中矩的昆曲特色唱腔和以现代吟唱为主的
念白相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相得益彰”,可以概括出第④条启示。
【回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回】高一语文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廊编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虽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历久弥新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完成国家想象
如
与民族认同的重要脉络,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
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综合性、包容性、天下情怀等。综合性是指它产生于辽阔的中华大地,综
合了水利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商业文明等多种文化因素和特质,中华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
中唯一没有中断且常新的文明。包容性是指它具有博大的包容精神和包容能力,善于吸纳其他
文明的有益成分,并进行融合创新发展。天下情怀是指以“天下”论人论事论理,主张天下兴亡、
区
匹夫有责。因此,我们有必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
扎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
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充分发挥社交平台、短视频、
直播等新媒体的作用,培育一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应着中华民族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的天然优势,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行、审美情怀的养成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充分挖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赋予它时代内涵,让它展现出时代风采,使其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相统一。
(摘编自陈秉公《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材料二:
近日,由北方昆曲剧院创演的新编昆剧曹雪芹》上演,该剧展现了别具一格、不同寻常的艺
术样态,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全刷的情节安排上,我们可见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国绕曹雪芹的生命行旅与心态历程
选取《红楼梦》中相关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与之巧炒地相勾连叠合,在着力张扬曹雪芹的贫贱
不移、不阿权贵、磊落襟怀,济世为民的精神追求与高尚人格的同时,表征了作家与作品间的生
命肌理。
另外,该刷试图寻求一种现代昆腔歌舞诗画的艺术样态。就全剧的艺术呈现而言,这显然
【回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回】
与人们通常对昆曲的审美定式有别。该剧以“玻圈”“跨界融合”之思维出发,强化了舞蹈、交响
乐等艺术元素的融入。在力求凸显写意、传神、诗化特点的艺术中,大量运用古典舞的群舞形
态,造境、抒情、过桥、联结、衔接贯通。与群舞相伴的是幕间唱、伴唱、合唱、群唱。交响乐队营
造的厚重音境,也给人们一种强劲的现代歌舞剧的审美快感。
半个多世纪以来,北方昆曲剧院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打磨了南、北昆之优秀折子戏二百余
出,力求细致入微。精心打磨、上演《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西厢记》等经典。近年来,老、
中两代艺术家相继谢世或退出舞台,一大批青年才俊接续而来,他们向南,北昆诸多名家拜师求
艺,南北相融,才艺益隆。剧院在新创剧目的选择上,始终坚持与时代共振,与人们的审美需求
相交汇。审美不仅包含着对艺术的认知,还包括对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判断,这样才能不断推
进艺术创新。创新首先得分清楚哪些是观众喜欢的、哪些是观众反感的。同其他剧种相较,昆
剧最难于表现现实生活,而北昆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排演了《红霞》《飞夺泸定桥《师生之
情》:近年又排演了《陶然情城林徽因》,以及外国民间故事剧《夕鹅》、现代寓言剧《偶人记》等,这
些剧目在艺术样式和舞台呈现上与传统有很大差异,但都谨慎保持在剧种范式中。获得国内外
广泛声誉的上下本昆曲《红楼梦》的成功,可以说是积淀了几十年守正创新经验之艺术结晶。
《曹雪芹》可谓《红楼梦》的承续与延伸。这个创作团队,大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总导演兼
编刷吴蓓、编剧王焱、导演罗静文,很了解中外戏剧、舞剧、音乐等多种艺术品类,总导演吴蓓在
对全剧总体风格的把控与各类元素的交融、大框架与各局部的交织等方面也颜费苦心。他们将
剧中曹雪芹与芳卿、贾宝玉与林黛玉两对恋人的悲欢离合,铺陈得浑然天成。
此前曾担任过昆剧《续琵琶减红楼梦》唱腔设计的著名昆曲作曲家王大元,在昆剧《曹雪芹》
中设计运用了多种曲牌形式,南曲、北曲、南套、北套、南北合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有
段【金钗十二行】,这一设计参考了传统【十二红】,让主人公曹雪芹和他笔下的宝玉联唱,取得了
极佳的演出效果,受到观众的称餐。中规中矩的昆曲特色唱腔和以现代吟唱为主的念白相结
合是传统与现代的相得益彰,也是该剧在创新上的别出心裁。
饰演曹雪芹的袁国良是昆刷名家计镇华的弟子,他对人物性格心态的体验与表现,悲阀而
又旷达,演唱既保留其师韵致,更强化了刚劲挺拔、激越苍凉的北昆声腔特色。饰演芳卿的马
靖、饰演贾宝玉的翁佳慧,饰演林黛玉的朱冰贞、饰演于叔度的张欢、饰演贾政的杨帆、饰演薛宝
钗的王丽媛、饰演序曲女的张媛媛等,都是北方昆曲剧院的当家生、旦,可谓群星灿烂。舞美、灯
光、音响、服饰、造型等各称其职,陪衬合体。
昆曲之美的核心是“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现代昆曲怎样歌?如何舞?这只能通过艺术实
践来回答。总体来看,北昆新创演的《曹雪芹》,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新实践,尽管非完美无缺,
有待继续加工提升,但体现了北昆人的一种担当、一种精神。
(摘编自王蕴明《从“破圈”到“跨界融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以“天下”论人论事论理,并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中华文
明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常新的文明。
B扎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它时代内涵,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